《母親》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蘇聯作家高爾基(1868—1936)的代表作,世界無產階級文學發展的里程碑。長篇小說開頭的第一、二章,簡明地勾勒舊時代俄國老一代工人的悲慘命運,具體地展現小說情節發展的歷史背景。從第三章開始,正面描寫俄國年輕一代工人的迅速成長,以及工人革命運動的蓬勃發展。在社會民主工黨的領導下,以巴威爾為首的馬克思主義秘密小組積極宣傳革命真理,深入開展革命活動,組織和領導了“五一”示威游行。游行遭到了沙皇政府的殘酷鎮壓,巴威爾和他的戰友被捕入獄。母親尼洛夫娜在兒子們的影響和幫助下,提高了階級覺悟,從家庭走向社會,積極參加革命活動。沙皇法庭無理審判革命者,巴威爾針鋒相對,把法庭當戰場,憤怒地揭露敵人的反動本質,熱情宣傳馬克思主義,積極號召人們奮起推翻資本主義私有制度。最后,巴威爾及其戰友被流放西伯利亞,尼洛夫娜在車站被捕。小說真實地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解放運動第三時期的特點和本質,形象地表現了工農革命運動必須同社會主義思想相結合的鮮明主題,具有濃郁的時代色彩。
巴威爾是世界文學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光輝典型。他認真閱讀“禁書”,不斷提高思想認識,組織并領導了工人革命運動。他的性格發展經歷了沼地戈比事件、“五一”示威游行、法庭說理斗爭等三個階段,終于成為堅定的布爾什維克。其中,法庭演說是他性格發展的最高點,他面對強敵,威武不屈,從政治上宣判了資本主義死刑,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戰斗綱領。巴威爾的形象概括了當時俄國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成長過程及其優秀品質。小說中的另一個主要人物母親尼洛夫娜,由普通的勞動婦女成為堅強的無產階級戰士。尼洛夫娜在舊社會深受迫害,對生活缺乏信心。兒子們傳播的革命思想的火花,點亮了她的心,使她找到了不幸和痛苦的根源。她親身參加了“五一”游行,思想發生根本的變化。自此以后,她獨擋一面,主動出擊,來往于城鄉之間,遞送書報,散發傳單,進行宣傳鼓動。最后,為傳送巴威爾在法庭演說的傳單,不幸落入魔掌。她堅定沉著,高呼“用血是沖洗不掉理性的”,深信革命經過暫時的失敗必將取得最后的勝利。尼洛夫娜的形象顯示了馬克思主義教育人、改造人的巨大力量。
《母親》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處理了無產階級革命的主題和題材。作者從革命發展中描寫現實,反映了工人運動從自發到自覺的歷史發展過程,展現了工人運動的光輝前景。小說的結尾雖是革命者的被捕、流放,但這僅是斗爭的暫時失敗,說明革命的艱巨性和曲折性,改變不了革命必將勝利的總趨勢和總規律。象巴威爾、尼洛夫娜那樣的革命者,在當時的俄國社會中雖是極少數,但代表著新興的社會力量,體現了歷史的發展方向,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和教育作用。
上一篇:《死魂靈》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沉船》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