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克托·勞爾·阿亞·德拉托雷(Victor Rau′l Haya deLa Torre,1895—1979),秘魯阿普拉黨的創始人和領袖,曾任秘魯立憲大會主席。
阿亞1895年2月22日出生于秘魯北部沿海的特魯希略城一個貴族家庭。其父勞爾·埃德孟多·阿亞是省報《實業報》的創辦人和主編。青年時,阿亞參加過家鄉一個青年知識分子組織,經常關心印第安人的情況,注意了解他們的歷史和現狀。1913—1917年,他就學于國立特魯希略大學,常常利用節假日,深入附近的奇卡馬谷地農村和萬恰科漁港作社會調查,同農民和漁民交朋友。1917年阿亞當選特魯希略大學學生會主席,在政治活動中嶄露頭角。
同年,他去利馬,在那里結識了岡薩雷斯·普拉達①。 阿亞早年受普拉達思想的影響較大,他自稱是普拉達的學生。1918年他進圣馬科斯大學,邊學習,邊擔任律師助理。1919年當選秘魯大學學生聯合會主席,領導學生進行教學改革,聲援工人的罷工斗爭。1920年主持在庫斯科召開的第一屆全國大學生代表大會。1921年初,阿亞在利馬開設第一所“民眾大學”,向工人講授文化課。1921—1923年阿亞在中學任教,并作為秘魯大學生聯合會代表,短期去玻利維亞、烏拉圭、智利和阿根廷訪問和講演?;貒?,他積極組織學生反對萊吉亞獨裁政府,同馬里亞特吉一起創辦《光明》雜志。1923年5月,阿亞率領大批學生和工人舉行反對獨裁政府的示威游行,遭到鎮壓。事后,阿亞被關在圣洛倫索島,10月9日被驅逐出境,流亡到巴拿馬。
阿亞思想的來源是復雜的,他吸取了歐洲和拉丁美洲歷史上不同思想流派的見解。此外,1910年墨西哥革命、中國辛亥革命和俄國十月革命也對他的思想產生過重要影響。他在《阿亞全集》的序言中寫道,在他思想的“啟蒙時代”讀過黑格爾、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蒲魯東、巴枯寧、克魯泡特金等人的著作。在阿亞的早期著作中,經常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言論,一度自稱是“馬列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
1924年初,阿亞從巴拿馬到達墨西哥,在墨西哥農村學校教書。 5月7日,阿亞聯合流亡在墨西哥的拉丁美洲一些國家比較激進的青年知識分子,創建了美洲人民革命聯盟(Alianza Popu-lar Revolucionaria Americana,縮寫為APRA,故又稱阿普拉黨)。阿亞確定它為“拉丁美洲的革命反帝政黨”,“體力勞動者和腦力勞動者結合的國際統一陣線”,“被剝削階級的統一陣線”。它以爭取拉丁美洲解放為宗旨,宣傳“美洲印第安主義”。阿亞所謂“美洲印第安主義”的基本內容是:把一個強有力的民族主義運動同玻利瓦爾的理想結合起來,建立印第安美洲和白人美洲之間的平衡關系,建設一個既沒有任何帝國主義的經濟剝削,也沒有任何強者統治弱者的社會制度。
1924年5月底,阿亞到達美國,6月從美國乘船去蘇聯訪問。在訪蘇的半年中,會見了共產國際的領導人,他們建議阿普拉黨加入共產國際,遭到阿亞的拒絕。阿亞還會見了列寧的夫人克魯普斯卡婭。在訪蘇之后,他到過瑞士、意大利和法國。后來又到英國倫敦,在牛津大學攻讀經濟和人類學,并進行講學,同時經常給歐美一些報刊撰稿。
1926年,阿亞的代表作之一《什么是阿普拉》,在英國《勞工月刊》上發表。在這篇文章中,阿亞為阿普拉黨制訂了五個奮斗目標,作為黨的最高綱領:反對美帝國主義;爭取拉丁美洲的政治團結;實行土地改革和工業國有化;實現巴拿馬運河國際化;加強同全世界一切被壓迫民族、被壓迫階級的團結。這些主張對促進當時拉丁美洲各國的反帝民族解放斗爭具有進步意義。
1927年2月,阿亞出席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世界第一次反帝代表大會。在發言中,他反對列寧的帝國主義論,宣稱,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的論斷只適用于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不發達國家來說,帝國主義不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而是最初階段。不發達國家必須鼓勵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建立起資本主義,從而產生領導被壓迫者進行社會主義革命的無產階級和中等階層。
同年10月,阿亞從歐洲回到美洲,先后到過美國、墨西哥和中美洲的危地馬拉、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和巴拿馬。在尼加拉瓜,他支持桑地諾的斗爭。1929年初,他從巴拿馬去德國,在德國寫了《反帝與阿普拉》一書。在書中,阿亞主張拉丁美洲國家必須先建立以社會民主和各階級合作為基礎的“反帝國家”在這個國家的保護下進行社會改革,完成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將來,資本主義充分發展了,無產階級成熟了,再實現社會主義革命。
1930年8月,獨裁者萊吉亞被推翻。1931年8月15日,阿亞回到秘魯,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阿普拉黨的縮寫字母被寫在墻上,刻在山崖上;阿亞本人被稱為“秘魯印第安人的巨大希望”。9月21日,阿亞主持召開阿普拉黨秘魯支部(即秘魯阿普拉黨)的第一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阿亞所制定的黨的最低綱領,選舉阿亞為黨的領袖。
阿亞提出的最低綱領認為,秘魯是一個依附性的不發達國家,需要發展現代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對秘魯來說,不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秘魯人民的真正敵人是半封建的大莊園制,現階段的革命任務是在控制和利用帝國主義資本的條件下,掃除半封建的障礙,發展資本主義。革命的動力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和中等階級這三個被壓迫階級,阿普拉黨是代表它們利益的多階級政黨。由于工人階級還是一個“正在形成的階級”,“它缺乏階級意識”;農民階級“技術和文化落后,還處于原始階段”,所以中等階級是革命的決定性力量和領導階級。最低綱領主張通過議會選舉取得政權,反對暴力革命。
在經濟方面,最低綱領主張實現漸進的國有化,首要目標是將外資開辦的礦業公司收歸國有。在農村實行土地改革,但強調保護私有財產,不觸動資本主義的農場、種植園。綱領還主張改善土著印第安人的狀況。在國際問題上,綱領認為,拉丁美洲國家應該加強聯合行動,以最終實現印第安美洲的政治團結。它主張奉行民族主義的對外方針,對帝國主義采取“建設性”的立場,既要加以必要的控制,又要發揮其有助于國家經濟發展的作用,使秘魯同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建立起一種沒有依賴性的伙伴關系。上述這些方針政策,同阿亞早期的反帝主張已有明顯的變化。
1931年10月,阿亞作為阿普拉黨的候選人首次參加總統競選,被桑切斯·塞羅擊敗。12月8日,阿亞在他的故鄉特魯希略的一次群眾集會上發表講話,號召阿普拉黨的黨員“采取行動、從事斗爭、起來造反”。1932年7月7日,阿普拉黨基層黨員在特魯希略北部發動起義,攻占了該城,但起義很快遭到政府軍隊的鎮壓。阿亞被捕,被判死刑,緩期執行。
1933年4月30日,塞羅總統被一名阿普拉黨黨員暗殺,貝納維德斯繼任總統。8月,阿亞被大赦釋放,但政府曾陰謀殺害他。在1933—1939年貝納維德斯執政期間,阿亞領導阿普拉黨進行反政府的地下活動。1939年12月,曼努埃爾·普拉多就任總統后,阿普拉黨仍處于地下狀態,但阿亞對政府的態度變得比較溫和,逐漸向右擺。
四十年代初,阿亞把美國等帝國主義國家稱為“建設性帝國主義”,而把德國和蘇聯稱為“種族帝國主義和極權帝國主義”,主張對這兩類“帝國主義”區別對待。
根據秘魯選舉法不準國際性政黨存在和不允許這樣的政黨參加國內競選的新規定,1945年阿普拉黨改名為人民黨,但后來仍用原名。在這一年大選中,阿普拉黨與社會黨、共產黨組成聯合陣線——全國民主陣線,支持基督教社會黨候選人布斯塔曼特-里維羅參加競選,獲得勝利。阿普拉黨取得合法地位,并在參議院中獲得多數席位。1948年阿亞訪問美國,遭到黨內左翼分子的反對。黨內發生分裂。同年10月3日,阿普拉黨一些基層黨員參加了利馬附近卡亞俄港海軍下級軍官的反政府起義。失敗后,阿普拉黨再次被宣布為非法。
10月29日,奧德里亞將軍通過政變上臺。阿普拉黨的領導人繼續遭到迫害,阿亞躲藏了三個月,后逃到哥倫比亞駐利馬大使館避難達五年之久。在這五年中,他鉆研歷史,總結前一時期的斗爭經驗,考慮未來的斗爭策略,寫下了《湯恩比對歷史前景的看法》和《阿普拉黨三十年》兩部著作。在這兩部著作中,阿亞不再提二十年代曾提過的“社會主義”的目標,明確表示“反對共產主義,因為它是外來的專制制度”。他提出了阿普拉主義,基本觀點是:反對一切獨裁;爭取印第安美洲政治和經濟的聯合;爭取有效和徹底地實行民主;反對一切帝國主義,爭取實現“沒有帝國主義的、民主的美洲主義”。
1954—1962年間,阿亞大部分時間流亡在國外,在拉美和歐洲一些國家任教,并繼續領導阿普拉黨。在他的授意下,為了取得合法地位,阿普拉黨支持前總統普拉多再次競選總統。1956年普拉多當選總統后,允許阿普拉黨公開活動。1957年阿亞一度回國。他領導的阿普拉黨支持保守的普拉多政府,在工人、農民和學生中的影響顯著減弱,黨內分歧趨于尖銳。六十年代初,一部分思想比較激進的黨員分裂出來,另組成左派革命運動。
1962年6月,阿亞作為阿普拉黨的候選人回國參加競選,得票居第一位,占有效選票的32%,但由于沒有超過法定的三分之一的選票,未能當選。按規定,總統將在第二輪選舉中,由得票最多的阿亞、貝朗德和奧德里亞三人中產生。7月17日,阿亞為使阿普拉黨能控制議會以掌握實權,不惜親自出面同過去曾迫害過他的政敵奧德里亞達成協議,決定在第二輪選舉中支持奧德里亞競選總統。由于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里卡多·佩雷斯·戈多伊將軍于7月18日發動政變,使選舉流產。
在國內外強大壓力下,政變當局被迫同意于1963年舉行大選。在選舉中阿亞得票居第二位,人民行動黨的貝朗德當選總統。阿亞繼續和奧德里亞結盟,反對貝朗德政府,這種做法受到黨內外不少人的指責。1968年年中,阿亞為了贏得第二年大選的勝利,脫離了同奧德里亞的聯盟關系,轉而同貝朗德領導的人民行動黨結盟。10月3日,以貝拉斯科為首的軍人集團發動政變,推翻了貝朗德政府。
在貝拉斯科執政期間(1968—1975),阿普拉黨一直處于在野地位,成為軍政府重點打擊對象。阿亞指責貝拉斯科軍政府“專斷”、“無能”,抨擊貝拉斯科搞的“秘魯樣板”是“毀滅一個國家的樣板”。主張在秘魯建立一個“不受西方的和蘇聯的帝國主義奴役的左翼民主政府”。
1975年8月29日,軍政府總理莫拉萊斯將軍發動政變,罷黜貝拉斯科,就任總統。莫拉萊斯執政后,阿亞和阿普拉黨開始與軍政府進行對話。1977年莫拉萊斯軍政府提出還政于民的計劃后,阿亞和阿普拉黨積極進行競選活動。在1978年6月舉行的立憲大會選舉中,阿普拉黨獲得124萬多張選票,占有效選票的37%,阿亞一人得票103萬多張,當選立憲大會主席。
1979年7月6日,阿普拉黨再次提名阿亞為總統候選人,參加將在1980年5月舉行的大選。7月12日,阿亞簽署立憲大會制訂和通過的新憲法,7月27日,他被授予秘魯最高勛章——太陽勛章。8月2日晚,阿亞因患肺癌在利馬病逝,終年84歲。秘魯為他舉行了隆重葬禮。據報道,僅在利馬一地,參加吊唁活動的就有150萬人。秘魯政界主要領導人稱頌阿亞是“半個世紀以來拉丁美洲最重要的政治家”。
阿亞的思想和他的一生的活動,對秘魯和拉丁美洲的政治生活產生了重大影響。阿亞的思想被稱為“阿普拉主義”,美國共產黨前主席福斯特認為,“阿普拉主義”實質上是社會民主黨理論“在拉丁美洲的特殊變種”。
阿亞博學多才,著述甚多。重要的著作還有:《爭取拉丁美洲的解放》、《阿普拉的思想和行動》、《阿普拉的理論與實踐》、《捍衛大陸》、《印第安美洲向何處去》、《關于歷史時空的研究》等。1977年,在利馬出版了《阿亞全集》,共七卷。
上一篇:閔采爾
下一篇:阿倍仲麻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