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明(Ho Chi Minh,1890—1969),越南人民的偉大領袖,越南共產黨的締造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著名活動家。
1890年5月19日,胡志明誕生于越南義安省(今義靜省)南壇縣。幼時取名阮必成,從事革命活動后改名阮愛國,并有許多化名,最后取名胡志明。
胡志明生長在貧寒的農村儒生家庭。父親阮生輝(又名阮生色),曾考中副榜,做過幾年縣官,因具有愛國思想,不愿向法國殖民者獻媚而被罷官。后來在越南南部居住,靠行醫為生,直到逝世。胡志明的姐姐阮氏清和哥哥阮生謙都曾參加抗法愛國運動,遭到監禁和流放。
胡志明從小學習漢文詩書,后又學拉丁化越南國語,1905年入順化國立學校讀書,1910年到愛國人士創辦的藩切育成學校任教。
在越南人民遭受殖民奴役的歲月里,胡志明的家鄉義安省是抗法斗爭蓬勃發展的地區。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早期領導人潘佩珠就是義安人,與胡志明的父親素有交誼。胡志明少年時深受先輩愛國思想的薰陶,懷有抗法救國志向。他15歲就參加秘密活動,為愛國人士傳送情報。
1911年10月,胡志明在西貢市(今胡志明市)培訓海員和海運工人的“百藝學校”學習三個月。同年底,他化名阿三,在法國“拉都舍·特萊維勒都督號”商船當廚師助手,遠涉重洋,去海外尋求救國的道路。胡志明到過法、英、德、美、意和非洲一些國家,做過園丁、侍役、掃雪工和燒爐工等。在海外的經歷中,他目睹資本主義世界的黑暗與社會的不平,看到了被壓迫民族的悲慘命運,從而加深了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罪惡的認識,深感各國無產者和被壓迫民族聯合斗爭的必要性。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期,胡志明住在巴黎,投身法國工人運動,加入法國社會黨。在這同時,他積極聯絡居住在巴黎和法國各地的越南僑民,組織了“越南愛國者聯誼會”。大戰結束后,1919年帝國主義戰勝國召開“巴黎和會”。胡志明代表“在法國的一批越南愛國者”,向和會遞交了包括“八項要求”的《建議書》,要求法國和各協約國承認越南民族的自由、民主、平等和自決權。這些要求遭到列強的拒絕,但是,《建議書》一經公布,立即引起國際輿論對越南獨立問題的關注,在越南人民特別是旅法越僑中產生很大反響。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列寧主義的廣泛傳播,對胡志明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920年,列寧在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發表了《關于民族和殖民地問題提綱初稿》,提出了殖民地附屬國革命運動的綱領和路線。胡志明學習了列寧的提綱,得到深刻啟示。他說:“列寧的提綱使我非常感動、振奮、豁然開朗和充滿信心!我高興得熱淚盈眶,獨自坐在屋里,但卻象對廣大群眾講話一樣大聲疾呼: ‘被奴役的苦難的同胞們!這是我們所需要的,這是我們解放的道路’!”從此,胡志明站到了共產國際一邊,并在1920年12月召開的都爾大會上,與屬于第二國際的法國社會黨決裂。此后,他加入了新建的法國共產黨,成為法共最早的黨員之一,也是越南的第一位共產黨人。
在法國期間,胡志明與留法勤工儉學的中國革命同志周恩來等結識,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誼。他還同法屬非洲殖民地的一些愛國者一起,創立了“殖民地各民族聯合會”,擔任執行委員會常委和聯合會機關報《窮苦人報》的主任兼總編輯。他經常在《窮苦人報》上發表文章,還為法共《人道報》、法國總工會的《工人生活》等報刊撰稿,揭露殖民主義的種種罪行,啟發殖民地被壓迫民族的覺醒。胡志明的文章和《窮苦人報》,由越南或法國海員秘密帶到越南,對越南人民的抗法斗爭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1923年,胡志明來到十月革命的故鄉——蘇維埃俄國。他出席了農民國際會議,當選為農民國際執行委員。翌年,他以法共和法屬殖民地代表的資格參加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并就民族和殖民地問題作了發言;接著又出席了紅色工會國際“三大”、青年國際“四大”和婦女國際等代表會議。同時,進入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此后,胡志明積極投身國際共產主義運動。
通過上述革命實踐,胡志明由一個愛國主義者逐步轉變為共產主義者。正如他自己所說:“起初,正是由于愛國主義而不是共產主義,引導我信仰列寧,信仰第三國際的。我在斗爭中,一邊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一邊做實際工作,逐漸懂得:只有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才能夠把被壓迫民族和全世界勞動人民從奴隸的枷鎖下解放出來。”
1924年底,胡志明從蘇聯到了中國廣州。他化名李瑞、老王等,一面參加中國的革命運動,同時為推進越南的革命運動和在越南建立無產階級政黨進行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
當時的廣州是越南和東南亞各國的革命者向往和云集的地方。越南的抗法組織,如潘佩珠領導的越南光復會(后改名越南國民黨),范鴻泰、胡松茂、黎鴻峰等愛國青年組織的“心心社”,都在這里開展活動。胡志明在廣州期間,曾為孫中山的政治顧問鮑羅廷擔任翻譯;參加中國共產黨的內部材料翻譯和對外宣傳工作,并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組織和訓練越南革命者。
1925年6月,胡志明以“心心社”為基礎,創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會”。這個組織是越南共產黨的前身,核心是“共產團”,機關刊物為《青年周刊》,總部設在廣州文明路13號(今延安二路422號)。胡志明除選派一些越南革命青年進入黃埔軍校或送往蘇聯學習外,在廣州舉辦了短期的“特別政治訓練班”。他親自講課,也請中國共產黨的負責同志講課,1925至1927年,共培訓和送回國200多名干部,為發展國內革命運動和建黨打下了組織基礎。胡志明還將這一時期的講稿輯成《革命之路》一書,闡述了越南革命的基本戰略和策略,為建黨奠定了思想基礎。
在廣州活動期間,胡志明不僅與中國共產黨人并肩戰斗,互相幫助,結下生死與共的真摯友誼;他還在廖仲愷的幫助下,同朝鮮、印度尼西亞、馬來亞和印度等國的愛國者一起,組織“東亞被壓迫民族聯合會”,為加強國際反帝反殖的統一行動而努力。
1927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后,胡志明被迫離開中國去蘇聯。此后,他曾參加在布魯塞爾舉行的世界反帝同盟大會。1928年秋,胡志明從歐洲到了暹羅(泰國)。他化名陶九,在越僑居住區開展革命活動。
1929年,在革命運動高漲的形勢下,越南的北、中、南三個地區先后出現了三個共產主義組織,各自獨立活動。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胡志明從暹羅到了香港,代表共產國際于1930年2月3日召集了黨的統一會議,三個組織合并,建立了越南共產黨。會上通過了胡志明擬定的《簡要政綱》、《簡要策略》和《黨章》。同年10月,他主持召開黨的第一次中央會議,通過黨的第一任總書記陳富起草的《資產階級民權革命論綱》,并將黨的名稱改為“印度支那共產黨”。胡志明雖然沒有擔任黨中央的領導職務,但作為共產國際東方部委員和黨的創始人,他直接指導著越南的革命斗爭。
1931年,胡志明在香港被捕。港英當局準備將他引渡給法國。由于世界反帝同盟和紅色國際救濟組織的營救,得到英國進步律師羅塞畢的幫助,在1933年春獲釋。他路經上海,通過宋慶齡與中國共產黨取得聯系,重又到達蘇聯。在莫斯科,他先后進入列寧大學和共產國際民族和殖民地問題研究院,擔任越南組組長,研究越南革命問題。
在中國抗日戰爭全面展開的年代里,1938年胡志明從蘇聯到中國。他先到延安,住在棗園。不久,作為中共八路軍辦事處成員,與葉劍英等南下,相繼在桂林、衡陽、貴陽和重慶工作。在重慶,他再次會見了周恩來。胡志明不僅為中國抗戰作出寶貴貢獻,同時利用國共合作的條件,以八路軍軍人身份,在鄰近越南的中國西南各省開展工作,加強與在中國活動的越南革命者的聯系。1940年初,胡志明經中共同志的幫助,在昆明與馮志堅、黃文歡等越共黨員取得聯系,同國內黨組織建立了關系。他親自指導在云南的越黨海外部的工作,在越僑中開展活動,并決定把斗爭由邊境地區逐步轉移到越南國內。
1940年9月, 日軍侵入印度支那。法國殖民者向日本屈膝,簽訂《日法共同防守印度支那協定》,形勢發生變化。10月,胡志明與黃文歡等到廣西桂林,集合在中國的越南革命者,團結其他愛國者,開展宣傳、組織和統戰方面的工作,準備回國開展革命活動。
1941年初,胡志明從廣西邊境進入越南,在高平河廣縣北坡直接領導革命運動。同年5月,他在北坡主持召開黨中央第八次會議。會議作出了關于廣泛團結越南人民,建立民族統一戰線——“越南獨立同盟”,組織游擊隊,準備武裝起義,奪取政權,建立越南民主共和國的歷史性決議。
1941年5月19日,“越南獨立同盟”宣告成立,胡志明任主席。為了開展武裝斗爭,他指示組織武裝自衛隊,親自編寫《游擊戰的打法》、《中國游擊戰爭的經驗》等學習資料。此后,以越北山區為根據地的游擊戰爭便蓬勃發展起來。
為了與中國抗日民主力量取得聯系,以推進越南的民族解放斗爭,1942年8月,胡志明再次來中國。剛過邊界就被國民黨政府的地方當局逮捕,被押解走過廣西13個縣,坐過18個監牢。在一年多艱苦的獄中生活期間,他寫下了100多首漢文詩歌,抒發了他對越南民族解放事業的必勝信念,以及為這一事業獻身的堅強志向。其中的《越有騷動》一詩寫道:
寧死不甘奴隸苦,
義旗到處又飄揚。
可憐余做囚中客,
未得躬親上戰場。
1943年9月,胡志明獲得自由,立即與在廣西柳州的越南抗日反法組織聯系,回國繼續領導革命。
1945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時,日、法之間在印度支那的矛盾激化起來。 3月9日,日本發動推翻法國統治的軍事政變,獨占了印度支那三國。以胡志明為首的黨和越盟總部領導越南人民掀起抗日救國高潮。 5月,胡志明從高平南下轉移到宣光省山陽縣的新潮鄉。他從這里發出重要指示,將越北六省的革命根據地合并為統一的解放區,將各支抗戰游擊武裝組成越南解放軍,為奪取全國政權準備條件。
1945年8月,日本投降。越南先后召開了黨的全國代表會議和全國人民代表會議,建立越南民族解放委員會,即臨時政府。胡志明當選主席,迅即發表《總起義號召書》。越南人民響應胡志明的號召,發動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斗爭浪潮席卷全國。8月9日,河內起義成功。24日,阮朝末代傀儡皇帝保大退位。9月2日,胡志明在河內巴亭廣場50萬群眾參加的大會上,宣讀了親筆起草的《獨立宣言》,莊嚴宣告越南民主共和國的誕生。
越南民主共和國成立后,法國為恢復殖民統治卷土重來。在十分困難的形勢下,胡志明號召人民加強團結,消滅外國侵略者;提出“一面抗戰,一面建國”的口號。1946年初,通過普選,召開了越南第一屆國會。胡志明當選為越南民主共和國主席兼政府總理。
為了贏得時間,準備長期抗戰,胡志明率代表團訪法,與法國政府談判。1946年兩國先后簽訂了“三·六初步協定”和“九·一四臨時協定”。法國承認越南為“一個自由的國家”。但在這年底,法國政府悍然撕毀協定,發動全面侵略戰爭。12月20日,胡志明發表告全國人民書,號召人民反抗侵略,拯救祖國。
在胡志明領導下,越南人民進行了抗法戰爭。這場正義戰爭得到中國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同情和支持。1950年初,胡志明秘密訪問新中國,與毛澤東主席會談,中共中央決定大力支援越南抗戰。在中國的援助下,同年秋天,越南人民發動著名的“邊界戰役”。胡志明不辭辛勞,長途跋涉,親臨前線,與中共中央代表陳賡一起指揮作戰。這一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法國封鎖越中邊界,孤立越南的陰謀,清除了邊界線上許多法軍據點,鞏固和擴大了抗戰根據地。
在抗戰勝利發展的形勢下,1951年2月,在越北解放區召開了印度支那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將黨的名稱改為越南共產黨,選舉胡志明為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胡志明在這次大會的《政治報告》中批駁了抗法戰爭是“飛蝗踢大象”的悲觀論,他號召全黨全民積極準備,促進抗戰進入總反攻。經過九年的艱苦奮戰,尤其是1954年的奠邊府大捷,迫使法國政府在同年7月簽訂了“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協議”。越南的北半部獲得解放。
抗法戰爭結束后,胡志明領導越南北方人民恢復經濟,完成土地改革,開展經濟和文化建設,同時以北方為基地支援南方人民的斗爭。日內瓦協議簽訂后,法國撤出越南,美國新殖民主義卻取而代之,加緊侵入南越。南方人民于1959年掀起了抗美救國的武裝斗爭。
在新的斗爭階段,胡志明身居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地位,但始終保持地下革命活動和抗法戰爭年代那種艱苦樸素的優良作風。他身著普通的咔嘰制服,穿一雙橡膠涼鞋,幾乎走遍北方各省,與工人、農民同甘共苦,為干部和群眾樹立了榜樣。他身在祖國北方,時刻惦念和關懷美偽統治下的南方骨肉同胞。1963年,他謝絕了國會授給他最高榮譽——金星勛章的建議,希望待祖國統一、同胞團聚時,由南方人民授予他這份崇高的獎賞。
胡志明代表越南黨和政府多次訪問社會主義國家、第三世界和其他友好國家,以加強越南的國際聯系,支持世界上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解放斗爭。他制定并堅持與中國友好的方針,盛贊越中兩國是“同志加弟兄”,“恩深、情重、誼長”;多次訪問我國,為鞏固和增進越中兩黨、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作了不懈的努力。
正當越南南北兩方人民的抗美救國斗爭取得重大勝利的時候,胡志明不幸身患重病,于1969年9月3日與世長辭,終年79歲。臨終前,他確信越南“人民的抗美救國事業盡管還要經歷更多的艱苦和犧牲,但一定能獲得完全勝利”。
胡志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光輝的一生,艱苦奮斗的一生。他為爭取越南民族解放和實現社會主義的獻身精神,他的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勤勞儉樸的作風,深受越南人民和各國勞動人民的尊敬和愛戴。
上一篇:胡夫
下一篇:胡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