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米特里·伊凡諾維奇(1350—1389),俄國歷史上著名的大公,卓越的軍事統帥。1380年,他率領俄羅斯人民在頓河上游的庫里科沃原野,大敗蒙古侵略軍,由此獲得“頓斯科伊”(“頓河英雄”)的尊號。
德米特里1350年10月12日生于莫斯科。9歲時,其父伊凡二世病故,德米特里作為長子開始繼承莫斯科大公國的公位。這時,莫斯科大公國雖然相當強盛,仍處于眾敵的包圍之中。特維爾、蘇茲達爾-尼什哥羅德、里亞贊三個強大的公國時時覬覦莫斯科手中的弗拉基米爾大公①的權位,時時準備與莫斯科公國決一雌雄。立陶宛大公國也國勢強盛,不斷向東擴張領土,侵略矛頭直逼莫斯科。金帳汗國對莫斯科公國的強大早就焦灼不安,它趁莫斯科大公年幼,將弗拉基米爾大公國的權位冊封給蘇茲達爾-尼什哥羅德公國。因此,德米特里即位伊始,處境相當險惡。
然而,莫斯科公國由于有大主教阿列克塞攝政,度過了難關。大主教阿列克塞不僅是整個羅斯的宗教首領,而且是一個深謀遠慮的政治家。早在伊凡二世在位時,他就參與政務,深得大公的信賴。阿列克塞為輔佐年幼大公,不遺余力。1362年,金帳汗國內訌,繆里德奪取汗位。阿列克塞用巨款,甚至動用教會資金厚賂這位新汗,終于又將弗拉基米爾大公的權位奪回到莫斯科的手中。大主教阿列克塞還充分利用教會這個有力工具,在莫斯科與其它公國的斗爭中,偏袒前者,打擊后者,極力維護莫斯科公國的獨尊地位。
復雜的斗爭環境,使德米特里成為一個早熟的大公。他一生雖然短暫(38歲),但在俄羅斯歷史上卻留下了光輝的篇章。他在位期間(1362—1389),莫斯科公國達到鼎盛,俄羅斯中央集權國家的形成和反抗蒙古統治的斗爭,都進入了新的階段。
在莫斯科公國內部,德米特里采取了一系列富國強兵之策,以加強大公的權力。他鼓勵拓荒,大力發展農業;支持和保護城市手工業者,免其稅收,使手工業者積極擁護大公的權力,成為大公的主要盟友和兵力來源;發展商品經濟,改革幣制,改鑄蒙古銀幣真尼加為莫斯科真尼加;限制地方諸侯和波雅爾(大諸侯)的權力,集大公國軍事統帥權和司法權于大公一身;大力興建防御設施,加強軍事力量。1367年,大公從各地集中一批優秀工匠,在莫斯科修建克里姆林(即內城),用白石城墻取代原來的柞木城墻。這是蒙古人入侵以來,俄羅斯出現的第一座工程巨大的石質建筑。德米特里這些措施使莫斯科公國迅速強大起來,并為他擺脫蒙古統治和統一俄羅斯事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積蓄了強大的軍事力量。
德米特里大公與其他公國的斗爭一直堅持武力征服的方針。德米特里大公三次出兵東征,首先徹底打敗尼什諾夫哥羅德公國;接著,1371年在斯科爾尼謝沃戰役降服了里亞贊公國;最后用七年時間(1368—1375年)打敗特維爾公國。莫斯科同特維爾的斗爭是十分艱苦的。特維爾公國是莫斯科公國的宿敵。它與立陶宛聯姻結盟,共同對抗莫斯科。1368年和1370年,這兩國的聯軍先后兩次圍攻莫斯科。莫斯科的形勢岌岌可危,由于新建的石城堅不可摧,莫斯科一直未被攻破。后來,德米特里率兵出擊,1372年在柳布斯克挫敗立陶宛軍,雙方締約媾和。1375年,德米特里又率17個公侯的兵力,圍攻特維爾城達一個月之久。特維爾大公被迫投降,承認德米特里為“長兄”,稱自己是“幼弟”。至此,俄羅斯各公國都在不同程度上隸屬于莫斯科,莫斯科成了東北羅斯聯合的核心和領導力量。
在七十年代末,東北羅斯的統一,加強了莫斯科大公國的力量,解除了后顧之憂,使它有可能公開組織和領導全羅斯人民反抗蒙古統治的斗爭。
從14世紀60年代起,金帳汗國開始衰落,蒙古貴族內訌不已。僅1361年,汗位就更換了五次。后來,政權落在馬麥汗手中。這時,強大起來的莫斯科,開始公然與蒙古統治者進行對抗了。1374年,德米特里斷然停止向金帳汗國納貢。同年,他又在佩雷雅斯拉夫里城借給兒子洗禮之機,召開各王公和波雅爾會議,共商抗擊馬麥汗的大計。1377年,德米特里派兵攻打與馬麥汗結盟的保加爾汗國,迫其繳納“賠款”5,000盧布,接受大公賜與的“印記”和派去的官員。如果說,以前金帳汗國可以用外交手腕離間各公國的關系,使他們自相殘殺,而自己坐收漁利,那么,現在面對以莫斯科為首的羅斯各公國的團結,以及德米特里逐步升級的挑戰,馬麥汗最后不得不訴諸武力了。
1378年秋,馬麥汗派蒙古王公別吉奇進攻莫斯科。德米特里大公主動出擊,率兵迎戰于沃查河。在河的左岸選擇了有利地形,布下“口袋”陣,以期一網打盡。起初, 一河為界, 兩軍對峙,旌旗在望,鼓角相聞。數日后,別吉奇求戰心切,命軍渡河作戰。待蒙古軍全部過河后,德米特里軍隊從三面出擊,蒙古軍戰死者、溺水者不計其數。馬克思在評價這次勝利時寫道:“1378年8月11日,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在沃查里河(里亞贊境內)完全擊潰了蒙古人。這是第一次和蒙古人進行的合理會戰,俄羅斯人獲得了勝利?!雹?/p>
沃查河戰役的失敗使馬麥汗惱羞成怒。他多方集結軍隊,要親自與德米特里決戰。他的軍隊除蒙古人外,還有從北高加索各族中以及克里米亞意大利殖民地召募來的雇傭軍,總數在60,000人左右。1380年夏,馬麥汗又同立陶宛、里亞贊結成軍事同盟,約定9月1日于奧卡河會師,然后合兵攻打莫斯科。
德米特里大公也積極集結兵力,以回擊馬麥汗的進攻。他一方面派出探兵,密切注視敵軍的動向,一方面又廣集聯軍,礪兵秣馬,枕戈以待。當他得知馬麥汗率兵向莫斯科方向開來時,斷然決定主動出擊,搶在敵方聯軍會合之前去迎擊馬麥汗。他率領三分之二羅斯土地上的兵力,總數約達70,000人。涉奧卡河,又渡頓河,在地形對羅斯步兵極為有利的庫里科沃平原擺開陣勢。庫里科沃平原位于涅普里德瓦河流入頓河的河口處。它的西、北、東三面由于有兩條河流作為天然屏障,可以預防立陶宛和里亞贊軍隊從背后突然襲擊;平原的西部谷壑交錯、河流縱橫,以騎兵見長的蒙古軍在這里無法馳騁作戰,發揮威力;平原的東部有一片茂密的柞樹林,德米特里在這里設下伏兵,以待出奇制勝。在作戰隊形上,德米特里一掃古老的“一面墻”式的長隊,改為前、后、左、右、中的五點隊形,這樣,既可發揮各分隊的作戰主動性,又便于相互配合,統一指揮。
馬麥汗對于德米特里的突然出現大為震驚,只好在聯軍未到的情況下孤軍作戰。9月8日,大血戰在庫里科沃平原展開。一開始,蒙古軍來勢兇猛,羅斯軍的前隊幾乎全部傷亡,德米特里大公的帥旗也被砍倒。但德米特里大公沉著還擊,逐漸把敵軍引向伏擊地點。后來,馬麥汗的軍隊迂回到俄軍左后方,企圖占領頓河渡口,這時埋伏在柞林中的俄羅斯軍突然殺出,蒙古軍措手不及,狼狽逃竄,大多數陣亡。持續四個小時的庫里科沃戰役以俄羅斯人民的勝利而告終。
庫里科沃平原上的勝利,打破了蒙古人不可戰勝的神話,從根本上動搖了金帳汗國的統治,使俄羅斯人民看到了民族解放的曙光。同時,在這次戰役中,也顯露了德米德里大公的英雄氣概和軍事指揮才能。
庫里科沃戰役后,馬麥汗被白帳汗脫脫迷失擊敗,逃往克里米亞的卡法,在那里遇害。1382年,脫脫迷失汗突襲莫斯科。一些大貴族棄城而逃,德米特里大公外出集結軍隊,城里居民奮起抗戰,慘遭失敗,莫斯科被蹂躪不堪,居民被殺者達兩萬之多。蒙古人的統治又恢復了。此時,過去臣服莫斯科的一些公國,借機脫離。莫斯科的處境十分困難。
然而,德米特里大公壯志不已,他展開了積極的外交斗爭。向汗進貢數額大為減少,有時甚至拒交。他還千方百計保住了弗拉基米爾大公的權位,并且無視大汗的權力,不經大汗的冊封,竟然將弗拉基米爾大公國作為“自己的世襲領地”轉交給長子瓦西里一世。
與此同時,德米特里大公為加強俄羅斯的統一做了不懈的努力。他力圖使羅斯的教會擺脫拜占廷的羈絆而獨立,使教權服從政權。他還曾改變軍隊的組織形式,想使兵權更便于集中在大公的手里,為以后大公們在這些方面的措施奠定了基礎。德米特里大公還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對其它公國進行征伐。1385年,里亞贊公國被迫與莫斯科締結“永久和平”條約,再次降服。1386年,德米特里大公率領29個諸侯的兵力圍攻諾夫哥羅德, 逼其納稅,且賠款8,000盧布。1388年,德米特里大公支持尼什哥羅德地方諸侯,推翻了該公國的大公。德米特里大公去世不久,該公國便歸入莫斯科公國的版圖了。
1389年3月25日,德米特里·頓斯科伊大公因病逝世。這位莫斯科大公勵精圖治,戎馬一生,為俄羅斯的統一和民族解放事業建樹了不朽的業績。“頓斯科伊”這一名字,已成為俄羅斯人民不屈服的象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當蘇聯遭受德國法西斯軍隊悍然入侵而處于亡國的危難關頭,斯大林就曾用德米特里·頓斯科伊的名字,來鼓舞全體蘇聯人民,抗擊德寇,誓死保衛莫斯科,誓死保衛蘇維埃政權。斯大林莊重地宣布德米特里·頓斯科伊是蘇聯人民的“偉大祖先”。
上一篇:德摩斯梯尼
下一篇:德謨克利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