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吭高歌《沁園春·雪》
在延安生活的五年多來,范文瀾和毛澤東多有接觸,被毛澤東的才學所折服,開始對毛澤東的很多東西著迷。1946年10月20日,在晉冀魯豫解放區出版的《人民日報》刊發《沁園春白話譯文》的同時,音樂工作者周沛然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配制的曲譜也同時刊登出來。可以說這一曲譜是毛澤東詩詞的早期曲譜之一,也是正式發表的第一首毛詩曲譜。
原來這件事也與范文瀾有關。
當時,范文瀾讀了毛澤東的《沁園春·雪》之后,被這首詞的文采給迷住了,不僅詞的意境發人深思,而且語言的雕琢也非常精致,思想深邃,讀了讓人感到異常振奮。他拿在手中誦讀再三,不忍釋手。他想,如果將這首詞譜上曲子,不是更能使它廣泛地傳唱嗎?
正像范文瀾在上面的文字里介紹的那樣,他馬上找來了當時在晉冀魯豫解放區北方大學教學的一位音樂老師周沛然,鼓動他為毛澤東的《沁園春·雪》譜曲。周沛然對毛澤東的很多東西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也并不深刻,和毛澤東本人也沒有過面對面的交往,一時覺得對這種題材的東西難以駕馭。范文瀾就鼓勵他:“你創作吧,你譜出曲子來我第一個給你傳唱!”
周沛然仍然有顧慮:“這可是毛主席的詩詞,我怕自己搞不好,我對其中的很多句子還不理解呢!”
范文瀾說:“你不明白的盡管問我,我給你解釋。”
周沛然拿著范文瀾抄寫的《沁園春·雪》反復看了兩遍,說:“范院長,你能不能把毛主席的這首詞用白話文給我翻譯一下,我回去認真琢磨琢磨這首詞的含義,領會了其中的精神之后再動手,您看這樣好不好?”
范文瀾一聽擊掌叫好:“好,我給你寫出一個白話的譯文來。”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個《沁園春白話譯文》的來歷。
通過范文瀾院長對毛澤東詠雪詞的講解,再讀了詠雪詞的白話譯文,周沛然已經完全領會了毛澤東這首《沁園春·雪》的意境、精神、思想。他靈感飛動,一氣呵成,曲子很快就寫了出來。當時已經47歲的范文瀾興奮異常,竟然當即請周沛然高歌三遍,聆聽再三而不厭。
大約從1940年起,一首由王承駿(久鳴)譜曲的《長征》在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始為人們傳唱。周沛然為毛澤東詠雪詞譜寫的歌曲,是繼《長征》之后出現的又一首毛澤東詩詞歌曲。這一曲譜的最大特點是平易流暢,曲調簡樸,節奏平穩、單純,廣大群眾很容易學習和傳唱。盡管現在看來它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但是我們用現在的眼光和欣賞水平判斷和評介六十年之前的東西是不公平的,其實周沛然創作的這個樂譜將毛澤東詠雪詞原作中對祖國河山的贊美、對歷史人物的評點,以及只有人民群眾才能掌握祖國命運的那種思想,用音樂語言都表達得非常得體了。這一歌曲,在解放戰爭期間廣泛流傳于華北各解放區。
新中國成立之后,這個曲子被收入國家正規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毛澤東詩詞歌曲選》(春風文藝出版社1959年9月第一版)之中,在更大的范圍內得以傳唱。值得我們注意的是,這首作為歌詞的詠雪詞,與毛澤東的原作對照,有一處不同,即多了一個字(“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一句中在引字之后多了一個“起”字)。什么原因?不得而知。
周沛然(筆名勞舟)所創作的這首曲子是毛澤東詩詞最早的曲譜之一。最早為毛澤東的這首《沁園春·雪》譜曲的則是一個叫丁凡的人。1945年11月下旬,毛澤東這首詞剛剛在《新民報》上發表不久,在成都的街頭就出現了為《沁園春·雪》譜曲的音樂傳單。音樂傳單上寫著:毛潤之詞,丁凡曲,牧里裝幀。也因此“蓉城公園內青年男女漫步吟哦著:‘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錦江游艇飄出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樂曲。”
上一篇:《白話的《沁園春·雪》》毛澤東詩詞故事
下一篇:《《沁園春·雪》再次發表》毛澤東詩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