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仁由我
“伯仁由我”又是什么意思呢?
“伯仁由我”也是一個出自東晉時期的典故。典故的全文是“我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這句話是東晉元帝時期王導的名言。王導當時任司空,行政級別大致相當于現在的副總理。
“伯仁”是指周伯仁,伯仁是他的字。周伯仁當時任尚書,行政級別大致相當于今日的國務委員或某部部長。
王導出身于一個豪門望族,他有一個堂兄叫王敦,當時任江州牧,兼荊州刺史。祖逖死后,王敦自恃文韜武略無人能敵,一時趾高氣揚,不可一世,很不買朝廷的賬。不僅對中央的命令陽奉陰違,而且偶爾還直接跟朝廷對抗。晉元帝非常惱火。當時晉元帝非常寵信的大臣是劉隗、刁協兩個人,對這兩個人言聽計從。王敦自認為水平高過劉隗、刁協,卻偏偏得不到重用,大為光火,于是起兵造反,兩萬精兵,從武漢直撲南京,朝廷大驚。
此時劉隗向晉元帝建議,將家在南京的王氏家族成員一律殺光。晉元帝不知是如何考慮的,并未答應。即便如此,身在京城的王導還是聽說了這件事,大為驚恐。于是,王導帶著有官職的宗族子弟二十幾個人,親自到晉元帝面前哭訴,說家門不幸,出了王敦這個叛臣逆子,但是我們一心為公,絕對忠于陛下。不僅如此,此后每天,王導都帶著這二十幾個家人,到晉元帝的皇宮門外站著,以示自身清白,沒有通敵。
有一天早晨,王導和宗族子弟二十幾人正站在那里的時候,晉元帝宣周伯仁晉見。周伯仁大搖大擺從王導他們面前經過。王導見了,大聲叫道:“伯仁,我家幾百口人,請您多關照啊!”熟料,那周伯仁理也不理,挺胸抬頭,闊步而行就進去了。
周伯仁見了晉元帝,極力替王導開脫,說王導一向忠心,絕對不會跟王敦一起造反。晉元帝覺得有理,就留周伯仁陪自己一起吃飯。周伯仁一向好酒,喝得稀里糊涂,這才告辭出來。此時王導他們不知里面情況怎么樣,還一直在外面站著呢。見周伯仁出來了,又低聲下氣地和周伯仁套近乎,連叫“伯仁,伯仁”,結果周伯仁根本沒有正眼瞧他們,搖搖晃晃就回家了。到了家,又連忙寫了一篇奏折,詞語懇切,替王導他們求情。
周伯仁所做的這一切,王導根本不知道,他見周伯仁在自己面前如此絕情,心中那個氣啊,就甭提了,不僅如此,更懷疑周伯仁向晉元帝說了自己的壞話,于是心里暗恨周伯仁。
卻說王敦這個小子也確實有兩下子,兩萬精兵打得劉隗幾萬大軍潰不成行,一路直逼,三下五除二就占領了南京外城。晉元帝一看不好,一邊連忙打發劉隗、刁協逃跑,一邊又忙著對王敦封官許愿。總而言之,王敦做了大官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到此,王敦當然要大開殺戒了。
對那些平時跟自己關系不好的,一律殺的殺貶的貶,周伯仁也不能例外。但是周伯仁當時是兩大才子之一,很有名望,王敦的堂弟王彬痛哭流涕,勸王敦不要殺周伯仁,王敦看了王導一眼,王導想到了向周伯仁求情時遭遇的冷漠,所以也就一聲不吭。這樣王敦大手一揮,殺!于是周伯仁人頭落地。
王敦大權在握,弟弟王導理所當然也平步青云。第二天,王導便直入朝廷,他耀武揚威地去朝廷要地轉了一圈,突然在案幾上發現了周伯仁為王導求情而給晉元帝呈上的言辭懇切的奏折,這才發現自己是錯殺了周伯仁。
原來周伯仁是為了自保所以才外示無情的,其實內里卻極力為王導開脫罪名。
于是,王導拿著周伯仁的奏折,痛哭流涕地說:“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殺,幽冥中負此良友了。”
柳亞子在詞中借用“伯仁由我”的典故,其實是自責,他是說李少石雖然不是自己所殺,但是畢竟是因為送他而死去的。
上一篇:《上黨戰役》毛澤東詩詞故事
下一篇:《共赴國難》毛澤東詩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