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名句的誕生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1,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2,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3,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4。
——蘇軾·水調歌頭
完全讀懂名句
1、宮闕:宮殿。神話傳說,天上有仙宮,存在已千萬年。2、瓊樓玉宇:瓊,美好的玉石。宇,房屋。美玉砌成的高樓,這里指神仙居住的仙宮。3、綺戶:雕飾精美的門窗。4、嬋娟:美女。此處指月里嫦娥,用以代指月亮。
月亮是從何時開始有的?我舉起酒杯,仰問上天。不知仙人住的天宮,今夜是哪一年的中秋了。我也想乘風歸去天上的仙府,卻又害怕會抵受不住高處的冷寒。我還是就待在原處,隨著月光沉醉起舞吧。
月光移照朱紅華美的樓閣,低低地照進雕花的門窗里去,照著無法入眠的愁人。月亮對人間不該有什么怨恨吧,為什么總是在人們離別、孤獨的時候特別亮、特別圓?人生本來就聚聚散散,月亮從來就是圓圓缺缺,想要永恒的相聚圓滿,自古就不可得。雖然相隔分離,但只要人事平安,依舊可以跨過千里青天,共享美麗的月光?????????????????????????????。
名句的故事
這闋詞的場景是中秋明月夜,這里的月是山東密州的月;此時的蘇軾已開始他的貶謫之旅。從蘇軾34歲開始,他總共拜訪過十多個外省地方,最遠的還曾被貶到廣東之南的海南島。貶謫之旅的第一站是江蘇的杭州,山東密州則是第二站。
不過,蘇軾的明月夜可是心事重重,第一件心事是蘇軾的貶謫之旅是因為不贊成王安石的新法,而不得不離開京城,擔心“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這可不是蘇軾擔心宋神宗在皇宮的作息起居,而是對官場的惡斗傾軋,心有余悸、心灰意冷。
第二件心事,則是他想念弟弟蘇轍。當時蘇軾的父親和妻子都已離世,蘇軾與蘇轍兄弟情深,兩人各自東奔西跑,已有六七年未能相見。蘇軾在杭州任滿時,特別提出要求希望能調到山東與弟弟相近(蘇轍在濟南任官),結果卻來到密州,兄弟仍然相隔,晤面艱難。月圓而人未圓。
蘇軾這闋詞寫得奇美,深受其他詩人喜愛。光是“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這一句,就有愛好者模仿他的手法,寫道:“我欲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浩氣展虹蜺。只恐花深時,紅露濕人衣。”又如:“我欲騎鯨歸去,只恐神仙官府,嫌我醉時真,笑拍群仙手,幾度夢中身。”相信眾人對蘇軾的喜愛,也是如同對明月的喜愛一樣,久久遠遠。
歷久彌新說名句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月亮是古代詩人最偏愛的一個意象,如果沒有月亮,可能就沒有李白,蘇軾也就不再是蘇軾;如果真沒有月亮,甚至連詩都不存在了呢。
古代詩人中最喜歡月亮的非謫仙詩人李白莫屬,他一生中創作與月亮有關的詩作多達320余首,稱他為“月亮詩人”實不為過。當他還小時,就對月情有獨鐘:“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云端。”(《古朗月行》)長大一點:“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靜夜思》)或者:“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下獨酌》)喜歡月的當然不只李白一人,除了床前的月、花園里的月,王維也寫過山里的月:“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鳥鳴間澗》)
好一句“月出驚山鳥”,如果是海上的月又是何種風情?張若虛寫道:“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春江花月夜》)人人都愛月,但卻人人都得不到月。李白跳入湖中撈月去,嫦娥展袖飛天還是奔月去,月亮對人類而言可能是一個永遠無解的謎。
而國外的月,則往往賦有較多的人間氣息,像是落入凡間的精靈;波德萊爾這樣形容《月之哀愁》:“今晚,月亮做夢有更多的懶意,像美女躺在許多墊子的上面,一只手漫不經心地、輕柔地撫弄乳房的輪廓,在入睡之前……”在這里,法國的月亮變成了一位性感的女人,相信若謫仙李白讀了,想必迷戀癡狂依然。
上一篇:詞人吳文英
下一篇:《月又漸低霜又下,更闌,折得梅花獨自看》宋詞名句鑒賞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