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在詩史上的貢獻
唐代詩歌經過盛唐和中唐充分開拓后已難乎為繼,晚唐一般詩人的作品創造性不大,題材、境界較為狹小。但也有一二例外,這便是李商隱和杜牧的詩歌創作。尤其是李商隱,他在對中唐已經開始上升的愛情與綺艷題材的開拓、在向心靈世界深入等方面,把詩歌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卓然成為大家。
一、李商隱的生平與詩歌內容
李商隱(812—858),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原籍懷州河內,從祖父起,遷居鄭州。父親李嗣曾任獲嘉(今河南獲嘉縣)縣令。商隱三歲時,父親受聘為浙東(后轉浙西)觀察使幕僚。他隨父由獲嘉至江浙度過童年時代。李家從商隱曾祖父起,父系中一連幾代都過早病故。商隱十歲,父親卒于幕府。孤兒寡母扶喪北回鄭州,“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祭裴氏姊文》),雖在故鄉,卻情同外來的逃荒者。這種孤苦不幸,使他較早體驗到了人世的艱辛,同時也促使他謀求通過科舉,振興家道。在“懸頭苦學”中獲得高度的文化藝術修養,鍛煉了他執著的追求精神。
文宗大和三年(829),李商隱謁令狐楚,受到賞識。令狐楚將他聘入幕府,親自指點,教寫今體文。楚子令狐绹又在開成二年(837)幫助他中進士。但就在這一年底,令狐楚病逝。李商隱于次年春入涇原節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愛商隱之才,將最小的女兒嫁給他。當時朋黨斗爭激烈,令狐父子為牛黨要員,王茂元被視為親近李黨的武人。李商隱轉依王茂元,在牛黨眼里是“背恩”的行為,從此為令狐绹所不滿。黨人的成見,加以李商隱個性孤介,他一直沉淪下僚,在朝廷僅任九品的秘書省校書郎、正字,和閑冷的六品太學博士。為時都很短。從大和三年踏入仕途,到大中十二年去世,三十年中有二十年輾轉于各處幕府。東到兗州,北到涇州,南到桂林,西到梓州,遠離家室,飄泊異地。他最后一次赴梓州作長達五年的幕職之前,妻子王氏又不幸病故,子女寄居長安,更加重了精神痛苦。時世、家世、身世,從各方面促成了李商隱易于感傷的、內向型的性格與心態。他所秉賦的才情,他的悲劇性和內向型的性格,使他靈心善感,而且感情異常豐富細膩。國事家事、春去秋來、人情世態,以及與朋友、與異性的交往,均能引發他豐富的感情活動?!扳仔派喔?,楊朱死有情”(《送千牛李將軍》),“多感”、“有情”,及其所帶有的悲劇色彩,在他的創作中表現得十分突出。
李商隱童年時代受業于一位精通五經、恪守儒家忠孝之道的堂叔,十五六歲時曾在玉陽山學道。晚年,“喪失家道,郁郁不樂”,借佛理解脫煩惱,思想中儒佛道的成分兼而有之。他有“匡國”用世之心,也有過“愿打鐘掃地,為清涼山行者”的出世念頭。他重視自身的價值與創造,《上崔華州書》云:
始聞長老言:“學道必求古,為文必有師法。”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曰:夫所謂道,豈古所謂周公、孔子者獨能耶?蓋愚與周、孔俱身之耳。是以有行道不系今古,直揮筆為文,不愛攘取經史,諱忌時世。百經萬書,異品殊流,又豈能意分出其下哉!
他反對機械復古,認為道并非周、孔所獨能,自己和周、孔都體現著道。為文不必援經據典,不必忌諱,應揮筆獨創,不甘居古人之下。從這種頗具鋒芒的議論中,可見其思想的自主與自信。
李商隱是關心現實和國家命運的詩人,他的直接反映時事政治的詩,借古喻今的詠史詩,以及少數,在其現存的約六百首詩中,占了六分之一。著名的長詩《行次西郊作一百韻》,一開頭就展示了京西郊區“農具棄道旁,饑牛死空墩。依依過村落,十室無一存”的荒涼殘破景象。接著,借村民口訴,展示社會癥結。長詩體勢磅礴,既有唐王朝衰落歷史過程的縱向追溯,亦有各種社會危機的橫向解剖,構成長達百馀年的社會歷史畫卷。藩鎮的割據叛亂,宦官的專權殘暴,邊患的嚴重威脅,統治集團的驕奢淫逸,賦稅的苛重,人民生活的窮困,治安的混亂,財政的危機,等等,都在長詩中得到揭示,而這些方面,李商隱在其他一些詩中也一再予以關注。
文宗大和九年(835)冬,甘露事變發生,李商隱于次年寫了《有感二首》、《重有感》、《曲江》等詩,抨擊宦官篡權亂政,濫殺無辜,表現了對唐王朝命運的憂慮。當時懾于宦官的氣焰,包括白居易、杜牧等詩人在內,還沒有誰能像李商隱這樣寫出有膽識的作品。李商隱的朋友劉蕡,因反對宦官而被貶死。他在酬贈、哭吊劉蕡詩中,反復為劉蕡鳴不平:“江風吹浪動云根,重碇危檣白日昏。”(《贈劉司戶蕡》)“上帝深宮閉九閽,巫咸不下問銜冤。”(《哭劉蕡》)把劉蕡蒙冤貶死的遭遇,放在政局動蕩、宦官肆虐、皇帝昏聵的政治環境下加以描寫,同時把比興象征手法引入以現實政治為題材的作品中。
李商隱反對藩鎮破壞國家統一。一方面他贊成朝廷對藩鎮用兵,歌頌在平叛中立功的將相;另一方面,對于朝廷存在的問題,他也尖銳批評。如針對伐叛中暴露的軍政腐敗現象,追究根源,認為關鍵在于宰輔不得其人。將反對藩鎮割據和批判朝政結合起來,在思想深度上超出以前的同類作品。
李商隱的詠史詩歷來受到推重,而從內容上看,則絕大部分屬于借詠史以諷時的政治詩。如《隋宮》:
紫泉宮殿鎖煙霞,欲取蕪城作帝家。玉璽不緣歸日角,錦帆應是到天涯。于今腐草無螢火,終古垂楊有暮鴉。地下若逢陳后主,豈宜重問《后庭花》?
寫隋煬帝的逸游和荒淫,從已然推想到未然,從生前預擬死后,在含蓄委婉的抒情中,昭示歷史教訓,寓含對當代統治者的警戒諷刺。
唐代后期,許多皇帝不重求賢重求仙,希企長生。李商隱借詠史一再予以冷嘲熱諷?!顿Z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蓱z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借賈誼宣室夜召一事,加以發揮,慨嘆賢才被視同巫祝,諷刺皇帝不顧蒼生,但信鬼神?!冬幊亍罚骸艾幊匕⒛妇_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在傳說的基礎上虛構出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來的場景,含意深長地說明了求仙無益,神仙也不能使遇仙者免于死亡。
安史亂后,唐王朝由極盛走向衰敗,李商隱對玄宗的失政特別感到痛心,他的一些相關詠史之作,諷刺也特別尖銳。如《馬嵬》: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章劵⒙脗飨?,無復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詩中每一聯都包含鮮明的對照,再輔以虛字的抑揚,在冷諷的同時,寓有深沉的感慨。他的《龍池》詩更為尖銳地揭露玄宗霸占兒媳的丑行,連本朝皇帝也不留情面,不稍諱飾。
除政治抒情詩外,李商隱詩集中更多的是吟詠懷抱、感慨身世,以及有關男女愛情的作品。其中一些詠懷詩表現了他的用世精神。如“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樓》),希望做一番扭轉乾坤的大事業,然后歸隱江湖。“賈生游刃極,作賦又論兵”(《城上》),借歷史人物喻自己的才能抱負和追求。但無論怎樣執著,生逢末世,現實總是不斷讓他感到抱負成虛?!爸新芬蜓宜L,古來才命兩相妨”(《有感》),實際上是有才無命,命薄運厄,在個人命運背后,有社會時運?!按喝赵谔煅?,天涯日又斜。鶯啼如有淚,為濕最高花”(《天涯》),以“最高花”自喻,慨嘆時代之黯淡沒落和自身之淪落。正因為生性多情善感,而一生又是“淪賤艱虞多”(《安平公詩》),所以李商隱詩大量抒發的是一種人生感慨。它基于詩人自我體驗,但又往往反映了世人對命運遭際、人情世態種種帶有普遍性的體驗。
除在直接寫懷抱身世詩中抒發人生感慨外,李商隱的詠物詩也多托物寓慨。如:“流鶯漂蕩復參差,度陌臨流不自持。巧囀豈能無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風朝露夜陰晴里,萬戶千門開閉時。曾苦傷春不忍聽,鳳城何處有花枝?”(《流鶯》)借流鶯漂蕩流轉,傷己之無所依托,于輕倩流美中寓凄惋之思。而與《流鶯》寓感相近的《蟬》詩則出語憤激:“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笨畤@蟬悲鳴傳恨,欲斷仍嘶,卻無人同情。詩人寫蟬即以自寓,達到人與物一體的境界,抒寫了羈宦漂泊,舉目無親的人生與世情感慨。
李商隱抒情之作中,最為杰出的是以無題為中心的愛情詩。這些詩是李商隱詩歌獨特的藝術風貌的代表。以其深情綿邈與藝術獨創性,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國古代不少愛情詩的作者,往往以一種玩賞的態度來對待女子及其愛情生活。李商隱的愛情觀和女性觀是比較進步的,他以一種平等的態度,從一種純情的而不是色欲的角度來寫愛情、寫女性。他曾在《別令狐拾遺書》中對女子被深閉幽閨缺乏婚姻自主權,寄以極大的同情。他的愛情詩,情摯意真,深厚纏綿。如《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一開頭就說盡了離情別恨。頷聯春蠶蠟炬,到死成灰。比喻中寓象征,至情至性,已經超越愛情而具有執著人生的永恒意義。頸聯于細意體貼關注中見兩心眷眷,兩情依依。末聯是近乎無望中的希望,更見情之深摯。他把愛情純化、升華得如此純凈而又纏綿悱惻,在古代詩歌中是罕見的。李商隱還寫了“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無題》),那種被“貯之幽房密寢”,無權過問自己婚事的懷春女子;寫了“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無題二首》其一),那種顯然難得結合,卻已經目成心許的愛情;寫了那種終生難忘,遭受間阻,而又無法排遣、不易言說的戀情。這些描寫,都或多或少有悖于封建禮教對于女性和愛情的態度,并往往在愛情體驗中融入身世之感。
李商隱以他的詩,表現了美好的理想、情操,表現了人性中純正、高尚的一面;同時,也曲折地顯現了他那個時代政治環境氣氛與士人的精神面貌。
二、朦朧多義與對心靈世界的開拓
李商隱詩歌在藝術上具有多方面成就。名篇如《有感二首》(五排)典重沉郁;《韓碑》(七古)雄健高古;《籌筆驛》(七律)筆勢頓挫;《驕兒詩》(五古)類似人物寫生;《鄠杜馬上念漢書》(五律)具有古詩排奡之筆勢;《偶成轉韻七十二句贈四同舍》(七古)豪放健舉中見感慨深沉,等等,都各具面貌,極見功力。但從詩史的演進角度看,他以近體律絕(主要是七律、七絕)寫成的抒情詩,特別是無題詩,以及風格接近無題的《錦瑟》、《重過圣女祠》、《春雨》等篇,其藝術成就和創新意義,尤其值得重視。李商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這類作品所產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響。
李商隱之前,韓孟、元白兩大詩派興盛于中唐。到了晚唐,韓愈、白居易那一類詩歌的情感內容與士人的心態已逐漸隔膜,韓詩的怪奇而壯大、白詩的平易少含蓄的筆法,已不適用于表達纖細情感的需要。中唐后期,李賀的瑰麗詭譎,開啟了晚唐重心靈、重自我的趨向。之后,詩歌創作中出現三種值得注意的走向:1.情愛和綺艷題材增長,齊梁聲色又漸漸潛回唐代詩苑;2.追求細美幽約;3.重主觀、重心靈世界的表現。三者從不同的側面表現出來,又有其內在聯系。李商隱正是受這一走向推動,在表現包括愛情體驗在內的心靈世界方面作了重大開拓,同時創造了“綺密瑰妍”(敖器之《詩評》)的詩美。
李商隱的抒情詩,情調幽美。他致力于情思意緒的體驗、把握與再現,用以狀其情緒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表達上又采取幽微隱約、迂回曲折的方式,不僅無題詩的情感是多層次的,就連其他一些詩,也常常一重情思套著一重情思,表現得幽深窈渺,如《春雨》:
悵臥新春白袷衣,白門寥落意多違。紅樓隔雨相望冷,珠箔飄燈獨自歸。遠路應悲春晼晚,殘宵猶得夢依稀。玉珰緘札何由達?萬里云羅一雁飛。
為所愛者遠去而“悵臥”、“寥落”、“意多違”的心境,是一層情思;進入尋訪不遇,雨中獨歸情景之中,又是一層情思;設想對方遠路上的悲凄,是一層情思;回到夢醒后的環境中來,感慨夢境依稀,又一層情思;然后是書信難達的惆悵。思緒往而復歸,盤繞回旋。雨絲、燈影、珠箔等意象,美麗而又細薄迷蒙,加上情緒的暗淡迷惘,詩境遂顯得凄美幽約。
朦朧與親切可感。李商隱不像一般詩人,把情感內容的強度、深度、廣度、狀態等等,以可喻、可測、可比的方式,盡可能清晰地揭示出來。為了表現復雜矛盾甚至悵惘莫名的情緒,他善于把心靈中的朦朧圖像,化為恍惚迷離的詩的意象。這些意象分明有某種象征意義,而究竟要象征什么,又難以猜測,由它們結構成詩,略去其中的邏輯關系的明確表述,遂形成如霧里看花的朦朧詩境,辭意飄渺難尋。如《錦瑟》: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首詩所呈現的,是似有而實無,雖實無而又分明可見的一個個意象:莊生夢蝶、杜鵑啼血、良玉生煙、滄海珠淚。這些意象所構成的不是一個有完整畫面的境界,而是錯綜糾結于其間的悵惘、感傷、寂寞、向往、失望的情思,是彌漫著這些情思的心象。詩的境界超越時空限制,真與幻、古與今、心靈與外物之間也不再有界限存在。究竟寫什么?只首尾兩聯隱約暗示是追憶華年所感,而傳達所感的內容則是五個在邏輯上并無必然聯系的象喻和用以貫串這五個象喻的迷惘感傷情緒。喻體本身不同程度地帶有朦朧的性質,而本體又未出現,詩就自然構成多層次的朦朧境界,難以確解。
李商隱詩的朦朧,與親切可感的情思意象常常統一在一起。讀者盡管難以明了《錦瑟》詩的具體思想內容,但那可供神游的詩境,卻很容易在腦子里浮現。所以《錦瑟》雖號稱難懂,卻又家喻戶曉,廣為傳誦。《重過圣女祠》中的名句:“一春夢雨常飄瓦,盡日靈風不滿旗”,寫圣女“淪謫得歸遲”的凄涼孤寂處境,境界幽緲朦朧,被認為“有不盡之意”(呂本中《紫薇詩話》)?;纳綇U祠,細雨如夢似幻,靈風似有而無的境界親切可感,而那種似靈非靈,既帶有朦朧希望,又顯得虛無縹緲的情思意蘊,又引人遐想,似乎還暗示著什么,朦朧難以確認。
“無題”一類境界朦朧的詩歌,在內涵上往往具有多義性。一篇《錦瑟》,聚訟紛紜。多種箋解,似皆有可通。所謂“味無窮而炙愈出,鉆彌堅而酌不竭”,反映了可供多方面體味和演繹的多義性的特點。
多義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本來很常見,比興、象征、用典、暗示,情在言外,旨冥句中,都可以造成多義。但一種多義是易解可解的,一種多義則難解、不可確解。李商隱屬于后者。前者往往表現為在一些意象中帶象征意義或在表層意義下掩藏著深層意義,雖然多義,多屬外延的擴展,層次的加深。而李商隱的多義,往往是給讀者提供多種解讀的可能,構成解讀上的復義。多重意旨之間可以是比較接近的,也可能是差距很遠的歧解。
多義性的成因來自多方面。從文字表述亦即語言符號層面看,李商隱詩的意象、典故,以及詞語意象之間的聯系組合方式,都有可能導致朦朧。詩歌意象,在一般詩人筆下,客觀性較強,能以通常的方式去感知。李詩意象,多富非現實的色彩,諸如珠淚、玉煙、蓬山、青鳥、彩鳳、靈犀、碧城、瑤臺、靈風、夢雨,等等,均難以指實。這類意象,被李商隱心靈化了,是多種體驗的復合。它們的產生,主要不是取自外部世界,而是源于內心,內涵遠較一般意象復雜多變。
李詩大量用典。典故由于內涵的濃縮性等原因,如果用得好,能在有限的字句中,包含豐富的、多層次的內容。李商隱又擅長對典故的內涵加以增殖改造,用典的方式也別開生面。他往往不用原典的事理,而著眼于原典所傳達或所喻示的情思韻味。“莊生曉夢迷蝴蝶”,原典不過借以闡發萬物原無差別的齊物我的思想而已,李商隱卻拋開原典的哲理思索,由原典生發的人生如夢引入一層濃重的迷惘感傷情思?!巴鄞盒耐卸霹N”,也由原典之悲哀意蘊而引入傷春的感愴,這些典故不是用以表達某種具體明確的意義,而是借以傳遞情緒感受。對于讀者,情緒感受所引發的聯想和共鳴,可以是模糊朦朧、多種多樣的。李商隱一生坎坷,對事物的矛盾和復雜性有充分的感受,結合他的體驗和認識,常常把典事生發演化成與原故事相悖的勢態,由正到反,正反對照,形成張力,把人思想活動的角度和空間大大擴展了。如《嫦娥》:
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嫦娥得成月中仙子,本為常人所羨。李商隱設想嫦娥會因為天上孤寂而后悔偷吃了靈藥。注家對詩旨猜測紛紛,說明這一典故經過反用之后,那種高遠清寂之境和永恒的寂寞感,溝通了不同類型人物某種近似的心理,從而使詩可以從不同角度加以解讀。還有些典故,雖不是反用,但詩人作了別有會心的生發,如:“夢澤悲風動白茅,楚王葬盡滿城嬌。未知歌舞能多少,虛減宮廚為細腰?!保ā秹魸伞罚摹案栉枘芏嗌佟狈矫鎸枮橛涎麑櫠澥硿p膳的效益,于是引發出“深慨宮中希寵美人的愚昧與麻木”等多種解說,以及“普天下揣摩逢世才人讀此同聲一哭”等聯想,產生了多義性的效果。
李詩的多義性與詞語意象組合也很有關系。詩人心理負荷沉重,精神內轉,內心體驗纖細敏感,當心靈受到外界某些觸動時,會有形形色色的心象若隱若顯地浮現。發而為詩,其意象往往錯綜跳躍,不受現實生活中時空與因果順序限制。這種意象轉換跳躍所造成的省略和間隔,導致讀者在將其有序化的時候,見仁見智,產生歧義歧解。如《無題》:
紫府仙人號寶燈,云漿未飲結成冰。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瑤臺十二層?
意象和句子之間跳躍性都很大。詩人在追求不遂的迷茫失落之中,可能出現類似詩中的意亂情迷的心象與幻覺。云漿未飲,旋即成冰,是追求未遂的幻化之象?!叭绾巍倍涫桥c所追求的對象渺遠難即之感。中間的跳躍變化,透露對方變幻莫測,難以追攀。這一切,可以是多種誘因(如愛情、交友、仕宦)導致的心事迷茫的感受。但究竟是何種誘因,讀者在像蒙太奇一樣閃爍變幻的意象面前,不能明確直接地得知,只能發揮各自的藝術聯想,因而在解讀時自然會出現多義。
李商隱詩歌多義性更為深層也是更為根本的原因,是由于把心靈世界作為表現對象。李商隱許多詩歌所寫的不只一時一事,乃是整個心境。種種情緒,互相牽連滲透,難辨難分。其心理狀態,被以繁復的意象表現出來的時候,便無法明確地用某時、某地、某事詮釋清楚。《錦瑟》詩開頭即點出“無端五十弦”,可見意緒紛紜,決不是一時一事就能使作者陷入那樣一種心境之中。以某種具體事件解之,不免掛一漏萬,顧此失彼?!跺\瑟》如此,無題詩也有類似現象。詩人表現的是縈繞于心間的一種莫名的愁緒,其來龍去脈自己都未必完全能清晰地理出頭緒,詩也就加不上合適的題目而以“無題”名之。其中多數篇章只能看作是以愛情體驗為中心的整個心境的體現。如《無題四首》其一:
來是空言去絕蹤,月斜樓上五更鐘。夢為遠別啼難喚,書被催成墨未濃。蠟照半籠金翡翠,麝熏微度繡芙蓉。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全篇寫“夢為遠別”醒來后思念對方的心境。但那種殷切期待中只迎來“空言”和“絕蹤”的失望,那種已隔蓬山,更復遠離的間阻之感,作者除了愛情之外,在事業追求過程中和與朋友交往過程中,不都曾一次又一次地反復體驗過嗎?因此詩中所表現的那種交織著希望與失望的凄迷心境,也就并非單純由愛情失意所引起。
李商隱有些詩,雖有一時一事的觸動,但著力處仍然在于寫心境?!稑酚卧罚骸跋蛲硪獠贿m,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由登古原遙望夕陽觸發,引起的是整個心靈的投注,百感茫茫,一時交集。詩中的情感,只有這“意不適”三字可以概括,而其原因和內涵,則幾乎匯聚其畢生經歷的感受和體驗。
既然所表現的往往不限于具體情事,而是復雜的感情世界與多種人生體驗,因而關于李商隱詩的種種歧解,便可能在更高的層次上融合。溝通眾說中某些合理成分,從詩境的多面性、多層次性著眼,或許更能接近原作。對于無題詩,一般讀者可以不必根究其“本事”,而應通過把握其總體情感內涵,去領略其詩意與詩美。
三、凄艷渾融的風格
李商隱詩歌風格凄艷。艷,有來自六朝的文學淵源,但李商隱詩艷而不靡。在他那里,艷與愛情生活的不幸,身世遭遇的坎坷,乃至與對唐王朝命運的憂思相聯系,表現出“哀感頑艷”的特色。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其二)
已是寂寥金燼暗,斷無消息石榴紅。(《無題二首》其一)
楓樹夜猿愁自斷,女蘿山鬼語相邀。(《楚宮》)
雄龍雌鳳杳何許,絮亂絲繁天亦迷。(《燕臺詩四首·春》)
這些,都是把感傷情緒注入朦朧瑰麗的詩境,融多方面感觸于沉博絕麗之中,形成凄艷之美。
李商隱詩不僅把凄與艷融合在一起,而且由凄艷通于渾融。李詩不重意象的外部聯系,同時又多用美麗的辭藻與事典,這本來容易給人鑲金嵌玉、支離饾饤的感覺,難得在這種形式中表現出深渾的大氣候,但實際上李詩卻是“沉博絕麗”(朱鶴齡語),綺艷而能渾融,在藝術上表現出博大的氣象和完整性。這是由于:1.李商隱擁有自己的意象群。所用的意象在色調、氣息、情意指向上有其一致性。2.李詩技法純熟。聲調的和諧、虛字的斡旋控馭,事典的巧妙組織,近體在形式上的整齊規范,都增加了詩脈的圓融暢適。3.情感的統一。那種孤獨、飄零、惘然、無奈、寥落、傷感的情緒,濃郁而又深厚,彌漫在許多詩中,使詩的各部分得以融合、貫通,成為渾然一體。如《春雨》全篇浸沉在孤獨棖觸的情緒中,從這種情緒出發,借助于飄灑迷蒙的細雨融入迷茫的心境,依稀的夢境,以及紅樓、燈影、云羅、孤雁等物象,詩境遂顯得凄艷而渾融。短篇如《夜雨寄北》借思鄉的愁緒,將此地與異地,現時與未來,實景與假想,巴山獨對夜雨與剪燭聚首西窗等不同時地與場景,融合在一起。雖四句之間跳躍極大,但卻是“水精如意玉連環”(何焯評語)的渾融境界。
李商隱所開創的風格和境界,是晚唐詩歌的重大收獲,他總結前代詩歌藝術經驗加以提高,同時在詩歌中吸取了駢文、賦、小說等文體的養分和技法,代表晚唐,而又高于晚唐。通過將李商隱和前代某些階段詩歌與詩人對照,可以進一步看到他在創作上的取徑和成就:
1.李商隱與齊、梁詩歌
李詩中愛情和綺艷題材比重很大,講究詞藻聲律、對仗用典,這與齊、梁詩有淵源關系。但齊、梁詩主要興趣在描寫閨閣樓榭與女子的容貌體態服飾,重聲色而乏性情。李商隱的愛情詩,側重于感情領域的表現,擺脫了以滿足感官欲望為特征的庸俗情調,以其深情綿邈把這一題材的詩境推向高峰。試看《無題二首》其一: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隔座送鉤春酒暖,分曹射覆蠟燈紅。嗟余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
抒寫對昨夜一夕相值、旋成間隔的意中人的深切懷想。在“身”不由自主的情況下,那種靈犀一點的心心相印,該是多么珍貴。突出了間隔中的契合、苦悶中的欣喜、寂寞中的慰藉。這與齊、梁詩把女子作為性愛賞玩的對象去寫是不同的。
2.李商隱與阮籍
論詩歌的象征性和多義性,李商隱與魏晉之交的阮籍有相似之處。但在寫法上,阮籍把復雜的心理導向玄思,以虛擬象征之意,隱約暗示詩旨。李商隱主情,心象與物象相融合,構成象喻,表現豐富復雜的情緒與心靈景觀,顯得更為真切生動。
3.李商隱與李賀
李賀寫詩開始走向幽奧隱微的途徑,對李商隱有直接先導作用。但李賀詩夾雜著生而未化的成分。李商隱精心結撰,才思綿密,既有沉郁之致,又精美妥帖。李賀所寫的物象,往往具有特別的硬度和鋒芒。又多用顏色字,瑰麗炫目。李商隱則是雖美艷而又較少給人色彩刺激,脫離了李賀的詞詭調激,歸于溫潤純熟。
4.李商隱與杜甫
王安石說:“唐人知學老杜而得其藩籬者唯義山一人而已?!保ú叹雍瘛恫虒挿蛟娫挕芬├钌屉[優秀詩歌所達到的渾融境界,在藝術上可以和杜甫詩歌的渾成境界遙相呼應。李詩之渾融,除上文所指出的意象、技法、情感等原因外,他之通于杜甫,更在于其詩“秾麗之中,時帶沉郁”(施補華《峴傭說詩》)。李商隱跟杜甫一樣,內心深處有一股郁結很深的沉潛之氣,發而為詩,在情思的沉郁上十分相近。由于內在充實,通體完整,兩人詩歌都達到了“渾”的境地。差異是,杜甫較李商隱外向,詩思經常盤旋在社會江山朝市之間,詩境與社會與自然直接溝通?!捌K接混?!保拥氖峭獠渴澜?。李商隱轉向內心,內在浩浩茫茫,無涯無際,撲朔迷離,也有一種渾淪之狀,成為唐詩中達于渾化層次的一種新境界。
李商隱給在盛唐和中唐已經有過充分發展的唐詩,以重大的推進,使其再次出現高峰。這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心靈世界作出了前人未曾有過的深入開拓與表現。任何詩歌都這樣那樣地表現著心靈世界,李商隱的獨特貢獻,在于他對心靈世界的豐富層次,它的變化的復雜奧妙,它的清晰的和不清晰的難以言說的領域,做了前所未有的細膩、傳神的展示。圍繞表現心靈世界,他在對于詩歌語言潛在能力的發掘,比興象征手法和典故運用等方面,亦有許多獨到的探索。
2.開拓了一個全新的藝術表現的領域:非邏輯的、跳躍的意象組合;朦朧情思與朦朧境界的創造;把詩境虛化。這樣的非寫實的藝術表現手法,不僅極大地擴大了詩的容量,且亦留給讀者以更大的聯想空間。
3.在無題詩、詠史詩、詠物詩三種類型詩歌的發展上做出重要貢獻。他所創寫的無題詩,在詩歌中成為一種富有特色的新體式。他的詠史詩,情韻深長,善于突破“史”的拘限,真正進入“詩”的領域,將詠史詩的創作,往更具典型性、抒情性的境界推進。他的詠物詩,托物寓懷,表現詩人獨特的境遇命運、人生體驗和精神意緒,在物與我、形與神、情與理等類關系處理上做出了新貢獻。
4.在體裁方面,他的七律、七絕,深婉精麗,充分發揮了這兩種詩體在抒寫情感、表現心理方面的潛能。清代吳喬云:“唐人能自辟宇宙者,惟李、杜、昌黎、義山?!保ā段骼グl微序》)李商隱確實是繼李白、杜甫、韓愈之后,再次為詩國開疆辟土的大家。
(本篇原載袁行霈主編《中國文學史》第四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上一篇:晚唐詩壇與李商隱詩歌
下一篇:李商隱的《韓碑》與唐人的文體革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