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楊文明 【本書體例】
【原文】:
九罭之魚,鱒、魴(2)。我覯之子(3),袞衣繡裳(4)。
鴻飛遵渚(5),公歸無所(6),于女信處(7)。
鴻飛遵陸(8),公歸不復,于女信宿(9)。
是以有袞衣兮(10)。無以我公歸兮(11),無使我心悲兮。
【鑒賞】:
《九罭》選自《詩經·豳風》。豳,是周代諸侯國名,在陜西彬縣、旬邑一帶。
舊說這首詩與周公有關。《詩序》言:“《九罭》,美周公也”。《辨說》則是以為是“東人喜周公之至而愿留之詞”。這些說法,都難找到確證。今人以為這是一首戀歌。《詩經主題辨析》說“是豳地上層貴族青年的戀歌”。《詩經譯注》則認為泛言新婚丈夫將要離去時,多情妻子難舍難分的情景。
從這首詩以魚、鴻為喻看,與《詩經》寫男女相愛的取喻習慣相合,說是一首戀歌比較符合原詩的意思。至于作者是否貴族家的姑娘,是否即為所愛男子的新婚之妻,則尚可討論。詩人熟悉捕魚勞動,熟悉湖河邊上的景物,對“袞衣繡裳”又因不常見而極留意,看來似乎是一位漁家女。她與這位“哀衣繡裳”的貴人也應是偶然邂逅,即動真情,以至于獻出身心。而那位貴族,則似行經此處,短暫停留,逢場做戲。雖然也會有一時歡愛,終因未動真情而輕易拋擲,給漁家姑娘帶來了痛苦。
全詩共四章。
首章先以對捕魚勞動場景的描繪起興。“那些網眼細密的魚網呀,捕到了鱒魚和魴魚。”本是捕撈小魚的魚網,竟然捉到了大魚。這是意外的好收獲。開篇先自帶上了既驚且喜的感情色彩。看到鱒魚、魴魚長大的身體和魚身上鮮明耀眼的黑白斑紋,詩人自然聯想到了自己遇見的貴人那絢麗華美的“袞衣繡裳”。于是,在喜悅幸福中展開了與“袞衣繡裳”時間短暫的歡愛生活的回憶。
這一章未寫散,先寫聚,未寫即將離別的憂傷,先寫邂逅的歡愉,足見這愛情雖然短暫到只有兩三天,但在姑娘的心中,分量卻重到足以影響一生。也足見姑娘的內心是何等純潔,感情是何等真摯。
二、三兩章以賦為主體。直接寫事:寫“公”將歸去;直接寫情:寫姑娘近于乞求的殷誠挽留。又綜合運用比興:“鴻飛遵渚”、“鴻飛遵陸”既起興,引起姑娘對“公歸不復”的聯想;又兼有比喻的意味:在姑娘的聯想中,“公”將要象鴻鳥一樣飛走了,他去向哪里?他將一去不回吧?離別的憂傷和對自己的感情奉獻是否會得到回報與毫無把握的痛苦交織在一起,讀起來令人眼酸。同時這又是重章。詩人反復詠嘆,連連呼求,這位貴人將要離去,在姑娘心里結下的疙瘩,真是解也解不開。
末章首句寫姑娘的行動。“是以有袞衣兮”中的“有”,聞一多《風詩類抄》釋為“藏之也”。這是很有見地的。一個“有”字寫出了姑娘挽留“袞衣繡裳”時情急情切的行動,也表現出了姑娘的幼稚、天真。她認為,只要藏過這“袞衣”,就能留住“公”,哪怕只再過兩天,再住兩夜。“無以我公歸兮,無使我心悲兮”是語言描寫,寫姑娘對藏起“袞衣”的解釋。那情景該是貴人尋“袞衣”不見,發問,姑娘作出的回答。從語言節奏的緩慢,可體會到語氣的沉重。“公”也許發怒了吧,讀者會這樣想。
這是一首優秀的抒情短章,藝術表現上很有特色。首章寫喜,其后三章寫悲。看似對比,要突出后三章的憂慮與悲傷。仔細玩味,又會感到不僅如此。實際上,寫喜即是寫悲:那姑娘不能忘懷而又深感幸福的,竟然是和一個紈绔子弟共同生活的短暫時日!純潔被蹂躪,真誠遭踐踏,這喜悅不是可憐得摧人心碎么?這比直接寫悲更令人心悲?這首詩寫人也給人以一定啟示。抒情主人公的一往情深,天真幼稚固然會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就是那個只有一身衣裳被推到前臺來的“公”爺,我們同樣可以從詩中獲得對他本質的認識。姑娘藏起“袞衣繡裳”是在反復哀求“于女信處”、“于女信宿”以后發生的,如果這哀求得到了肯定回答,“有袞衣”的行動當不會進行。于此,我們看到了“公”玩弄了姑娘的感情后,就要揚長而去的惡態。華美的衣冠下包著的是一顆多么冷酷卑劣的心靈!詩歌也由此產生了一定的批判力量。尚須一提的還有這首詩的語言節奏。《詩經》句式,以四言為主體。本詩也是四言居多,但雜用二言、六言。這是從表情需要出發而產生的節奏變化。首章一、二兩句,四言、二言相接,正能表現出姑娘初遇“袞衣繡裳”時的喜悅,因為那節奏是輕快而活潑的。末章三句都是六言,節奏顯得滯重,每句尾字都是語氣詞“兮”,更使語氣變得沉緩,姑娘的痛苦與絕望,也恰好由此而映出了。
上一篇:《烏鵲歌二首》原文與鑒賞
下一篇:《九辯》原文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