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之什
蕩之什
蕩之什,包括蕩、抑、桑柔、云漢、崧高、烝民、韓奕、江漢、常武、瞻卬(yǎnɡ)、召旻(mín)11首。該組主要反映西周末宣王、厲王和幽王時期的史實。其中有5篇,記述宣王為中興周王室所作的最后努力,其余6首,描寫周厲王剛愎自用、敗壞紀綱,周幽王寵幸褒姒,斥逐賢良,倒行逆施,致使天災人禍頻發。
蕩
【原文】
蕩蕩(1)上帝,下民之辟(2)。疾威上帝,其命多辟。
天生烝民,其命匪諶(3)。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彊御?曾是掊克(4)?
曾是在位?曾是在服?天降滔德,女興是力。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而秉義類,彊御多懟(5)。
流言以對,寇攘式內。侯作侯祝,靡屆靡究。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女炰烋(6)于中國。斂怨以為德。
不明爾德,時無背無側。爾德不明,以無陪無卿。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天不湎(7)爾以酒,不義從式。
既衍爾止。靡明靡晦。式號式呼。俾晝作夜。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如蜩如螗(8),如沸如羹(9)。
小大近喪,人尚乎由行。內奰(10)于中國,覃(11)及鬼方。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
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人亦有言: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注釋】
(1)蕩蕩:放蕩不守法制的樣子。
(2)辟(bì):君王。
(3)諶(chén):誠信。
(4)掊(póu)克:聚斂,搜括。
(5)懟(duì):怨恨。
(6)炰烋(páo xiào):同“咆哮”。
(7)湎(miǎn):沉湎,沉迷。
(8)蜩(tiáo):蟬。螗:又叫蝘,一種蟬。
(9)羹:熱湯。
(10)奰(bì):憤怒。
(11)覃:延及。
【譯文】
上帝驕縱又放蕩,他是下民的君王。上帝貪心又暴虐,政令邪僻太反常。
上天生養眾百姓,政令無信盡撒謊。萬事開頭講得好,但卻少有好收場。
文王開口長聲嘆,嘆你殷商末代王!多少兇暴與強橫,敲骨吸髓又貪贓,
竊據高位享厚祿,有權有勢太猖狂。天降這些不法臣,助長國王逞強梁。
文王開口長聲嘆,嘆你殷商末代王!你任善良以職位,兇暴奸臣心怏怏。
面進讒言來誹謗,強橫竊據朝廷上。詛咒賢臣害忠良,沒完沒了造禍殃。
文王開口長聲嘆,嘆你殷商末代王!跋扈天下太狂妄,竟把惡人當忠良。
知人之明你沒有,不知叛臣結朋黨。知人之明你沒有,不知公卿誰能當。
文王開口長聲嘆,嘆你殷商末代王!上天未讓你酗酒。也未讓你用匪幫。
禮節舉止全不顧,沒日沒夜灌黃湯。狂呼亂叫不像樣,日夜顛倒政事荒。
文王開口長聲嘆,嘆你殷商末代王!百姓悲嘆如蟬鳴,恰如落進沸水湯。
大小事兒都不濟,你卻依舊老模樣。全國人民怒氣生,怒火蔓延到遠方。
文王開口長聲嘆,嘆你殷商末代王!不是上帝心不好,是你不守舊規章。
雖然身邊沒老臣,還有成法可依傍。這樣不聽人勸告,命將轉移國將亡。
文王開口長聲嘆,嘆你殷商末代王!古人有話不可忘:大樹拔倒根出土,
枝葉雖然暫不傷,樹根已壞難久長。殷商鏡子并不遠,夏桀王朝早滅亡。
【解析】
《蕩》詩是一首托古諷今之作。詩人借文王斥責紂王來諷刺周厲王暴虐無道,暗示周王朝將要重蹈覆轍。第一章以后各章,都是假托上帝之名,諷刺周厲王法紀廢弛,暴虐無道,不能保有善性。第二章詩人借文王斥責紂王重用無德之人,鞭撻周厲王。第三章在第二章明斥紂王暗責厲王重用貪暴之臣后,指出這樣做的惡果必然是賢良遭摒,禍亂橫生。第四章刺王剛愎自用,內無美德,外無良臣,必將招致亡國之難。第五章刺王沉湎于飲酒作樂。第六章痛陳前面所說紂王各種敗德的行為,借古喻今。第七章作者對殷紂王的錯誤作總結。最后一章,借諺語“顛沛之揭,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告誡周歷王應亡羊補牢,不要大禍臨頭還渾然不覺。而這些厲王都不會聽取。詩的末兩句“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實際上是語重心長地提醒周厲王應當吸取殷紂亡國的教訓,語意深長,振聾發聵。
抑
【原文】
抑抑(1)威儀,維德之隅。人亦有言:靡哲不愚。
庶人之愚,亦職維疾。哲人之愚,亦維斯戾(2)。
無競維人,四方其訓之。有覺德行,四國順之。
訏謨(3)定命,遠猶辰告。敬慎威儀,維民之則。
其在于今,興迷亂于政。顛覆厥德,荒湛(4)于酒。
女雖湛樂從,弗念厥紹。罔敷求先王,克共明刑。
肆皇天弗尚,如彼泉流,無淪胥(5)以亡。
夙興夜寐,灑掃庭內,維民之章。
修爾車馬,弓矢戎兵,用戒戎作,用逷(6)蠻方。
質爾人民,謹爾侯度,用戒不虞。
慎爾出話,敬爾威儀,無不柔嘉。
白圭之玷(7),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為也!
無易由言,無曰茍矣,莫捫(8)朕舌。言不可逝矣。
無言不仇,無德不報。惠于朋友,庶民小子。子孫繩繩,萬民靡不承。
視爾友君子,輯柔爾顏,不遐有愆(9)。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
無曰不顯,莫予云覯。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10)可射思!
辟爾為德,俾臧俾嘉。淑慎爾止,不愆于儀。不僭(11)不賊,鮮不為則。
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彼童而角,實虹(12)小子。
荏染柔木,言緡(13)之絲。溫溫恭人,維德之基。
其維哲人,告之話言,順德之行。其維愚人,覆謂我僭。民各有心。
于乎小子,未知臧否。匪手攜之,言示之事。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借曰未知,亦既抱子。民之靡盈,誰夙知而莫成?
昊天孔昭,我生靡樂。視爾夢夢,我心慘慘。
誨爾諄諄,聽我藐藐(14)。匪用為教,覆用為虐(15)。借曰未知,亦聿既耄(16)。
于乎,小子,告爾舊止。聽用我謀,庶無大悔。
天方艱難,曰喪厥國。取譬不遠,昊天不忒(17)。回遹(18)其德,俾民大棘(19)。
【注釋】
(1)抑抑:慎密。
(2)戾:乖謬。
(3)訏(xū)謨:大謀。
(4)湛,同“耽”。
(5)淪胥:相率,沉沒。
(6)逷(tì):通“剔”,治服。
(7)玷:玉上的小斑點。
(8)捫:按住。
(9)愆(qiān):過錯。
(10)矧(shěn):況且。
(11)僭(jiàn):超越本分。
(12)虹:同“訌”,潰亂。
(13)緡(mín):給樂器安上弦。
(14)藐藐:輕視的樣子。
(15)虐:“謔”的假借,戲謔。
(16)耄:老。
(17)忒(tè):偏差。
(18)回遹(yù):邪僻。
(19)棘:通“急”。
【譯文】
儀表堂堂禮彬彬,為人品德很端正。古人有句老俗話:“智者有時也愚笨。”
常人如果不聰明,那是自身有毛病。智者如果不聰明,那就反常令人驚。
有了賢人國強盛,四方諸侯來歸誠。君子德行正又直,諸侯順從慶升平。
建國大計定方針,長遠國策告群臣。舉止行為要謹慎,人民以此為標準。
如今天下亂紛紛,國政混亂不堪言。你的德行已敗壞,沉湎酒色醉醺醺。
只知吃喝和玩樂,繼承帝業不關心。先王治道不廣求,怎能明法利眾民。
皇天不肯來保佑,好比泉水空自流,君臣相率一齊休。
起早睡晚難入眠,里外灑掃除塵垢,為民表率要帶頭。
整治你的車和馬,弓箭武器認真修,防備一旦戰事起,征服國外眾蠻酋。
安定你的老百姓,謹守法度莫任性。以防禍事突然生。
說話開口要謹慎,行為舉止要端正,處處溫和又可敬。
白玉上面有污點,尚可琢磨除干凈;開口說話出毛病,想要挽回卻不成。
不要隨口把話吐,莫道說話可馬虎,沒人把我舌頭捂。一言既出難彌補。
沒有出言無反應,施德總能得福祿。朋友群臣要愛護,百姓子弟多安撫。
子子孫孫要謹慎,人民沒有不順服。
看你招待那貴族,和顏悅色笑盈盈,小心過失莫發生。
看你獨自處室內,做事無愧于神明。休道室內光線暗,沒人能把我看清。
神明來去難預測,不知何時忽降臨,怎可厭倦自遭懲。
修明德行養情操,使它高尚更美好。舉止謹慎行為美,儀容端正有禮貌。
不犯過錯不害人,很少不被人仿效。人家送我一籃桃,我以李子來相報。
胡說羊羔頭生角,實是亂你周王朝。
又堅又韌好木料,制作琴瑟絲弦調。溫和謹慎老好人,根基深厚品德高。
如果你是明智人,古代名言來忠告,馬上實行當作寶。
如果你是糊涂蟲,反說我錯不討好,人心各異難誘導。
可嘆少爺太年輕,不知好歹與重輕。非但與你互談心,也曾教你辦事情。
非但當面教導你,還拎你耳要你聽。假使說你不懂事,也已抱子有兒嬰。
人們雖然有缺點,誰會早慧卻晚成?
蒼天在上最明白,我這一生沒愉快。看你糊涂不清醒,我心煩悶又悲哀。
反復耐心教導你,你既不聽也不睬。不知教你為你好,反當笑話來編排。
若說你還不懂事,可你年歲近半百。
嘆你少爺年幼王,聽我告你舊典章,你若聽用我主張,不致大錯太荒唐。
上天正把災難降,只怕國家要滅亡。讓我就近打比方,上天賞罰不冤枉。
如果邪僻性不改,黎民百姓要遭殃。
【解析】
這是周王朝一位臣工勸告、諷刺周王的詩,詩歌雖然沒有直接批評某王,但卻形象地反映了西周末年統治者的腐朽無能和處于崩潰邊緣的社會現實。詩人敘說賢人身處于亂世只能假裝糊涂才能生存,統治者不重用賢臣,只知飲酒作樂,祖先的規章都被拋棄。統治者要為民表率,勤修內政,防止外患。五、六兩章詩人反復重申統治者言行的重要性,告誡統治者要謹言慎行。七、八、九三章詩人重點強調要以德治天下,從善如流,善待百姓臣工,敬事鬼神。后幾章詩人告誡周王要實行先王禮法,敬天修德,不可狂傲無知。否則,國家和人民將蒙受患難。本篇同時也是一座成語的寶庫,“夙興夜寐”、“白圭之玷”、“舌不可捫”、“投桃報李”、“耳提面命”、“諄諄告誡”等成語,都出自于本篇。
桑柔
【原文】
菀(1)彼桑柔,其下侯旬,捋采其劉(2),瘼(3)此下民。
不殄心憂,倉兄(4)填兮。倬彼昊天,寧不我矜?
四牡骙骙,旟旐有翩。亂生不夷,靡國不泯。
民靡有黎,具禍以燼。于乎有哀,國步斯頻。
國步蔑資,天不我將。靡所止疑,云徂何往?
君子實維,秉心無競。誰生厲階,至今為梗?
憂心殷殷,念我土宇。我生不辰,逢天僤(5)怒。
自西徂東,靡所定處。多我覯(6)痻,孔棘我圉(7)。
為謀為毖(8),亂況斯削。告爾憂恤,誨爾序爵。
誰能執熱,逝不以濯?其何能淑,載胥及溺。
如彼溯風,亦孔之僾(9)。民有肅心,荓(10)云不逮。
好是稼穡,力民代食。稼穡維寶,代食維好?
天降喪亂,滅我立王。降此蟊賊,稼穡卒癢(11)。
哀恫中國,具贅(12)卒荒。靡有旅力,以念穹蒼。
維此惠君,民人所瞻。秉心宣猶,考慎其相。
維彼不順,自獨俾臧。自有肺腸,俾民卒狂。
瞻彼中林,甡甡(13)其鹿。朋友已譖(14),不胥以穀。人亦有言:進退維谷。
維此圣人,瞻言百里。維彼愚人,覆狂以喜。匪言不能,胡斯畏忌?
維此良人,弗求弗迪。維彼忍心,是顧是復。民之貪亂,寧為荼毒。
大風有隧,有空大谷。維此良人,作為式穀。維彼不順,征以中垢(15)。
大風有隧,貪人敗類。聽言則對,誦言如醉。匪用其良,復俾(16)我悖。
嗟爾朋友,予豈不知而作。如彼飛蟲,時亦弋(17)獲。既之陰女,反予來赫。
民之罔極,職涼善背。為民不利,如云不克。民之回遹(18),職競用力。
民之未戾,職盜為寇。涼曰不可,覆背善詈(19)。雖曰匪予,既作爾歌!
【注釋】
(1)菀(wǎn):茂盛的樣子。
(2)劉:剝落稀疏,句意謂桑葉被采后,稀疏無葉。
(3)瘼:病、害。
(4)倉兄(chuànɡ huànɡ):同“愴怳”。
(5)僤:光明。
(6)覯:見。
(7)圉(yù):邊疆。
(8)毖:謹慎。
(9)僾:呼吸不暢的樣子。
(10)荓(pīnɡ):使。
(11)癢:病。
(12)贅:通“綴”,連屬。
(13)甡(shēn)甡:同“莘莘”,眾多的樣子。
(14)譖:通“僭”,相欺而不相信任。
(15)中垢:指宮廷穢聞。
(16)俾:通“睥”,斜視。
(17)弋:用絲繩系在箭上射鳥。
(18)回遹(yù):邪僻。
(19)詈(lì):罵。
【譯文】
茂密柔嫩青青桑,下有濃蔭好地方。桑葉采盡枝干禿,百姓受害難遮涼。
愁思不絕心煩憂,失意凄涼久惆悵。老天光明高在上,怎不憐憫我驚惶。
四馬駕車好強壯,旌旗迎風亂飄揚。社會動亂不太平,舉國不寧人心慌。
百姓受難少壯丁,如受火災盡遭殃。長長聲聲心悲哀,國運艱難太動蕩。
國運艱難無錢糧,老天不肯來扶將。沒有歸宿無處住,哪兒定居可前往?
君子總是在思索,持心不爭意志強。如此禍根誰引出?至今為害把人傷。
心中憂愁真惻愴,思念故居和家鄉。生不逢時我真慘,遇上老天怒氣旺。
從那西邊到東邊,無處安身最凄涼。遭遇災禍受苦多,外患緊急在邊疆。
謹慎謀劃覓良方,才能消除混亂狀。告訴你要體恤人,告訴你要用賢良。
誰在解救炎熱時,不用冷水來沖涼?小人治國沒好事,大家受溺遭滅亡。
好像就在逆風闖,呼吸困難口難張。百姓本有肅敬心,但卻無處獻力量。
重視農業生產事,百姓辛苦代耕養。耕種收獲國之寶,代耕之民最善良。
天降禍亂與死亡,滅我國來驅我王。生出害蟲食根節,各種莊稼都遭殃。
哀痛我們國中人,連綿土地受災荒。沒有人來獻力量,哪能虔誠感上蒼。
順應人心好君王,百姓愛戴都瞻仰。操心國政善謀劃,考察慎選那輔相。
不順人心壞君王,獨讓自己把福享。有那一副怪肺腸,讓那國民都發狂。
看那叢林蒼莽莽,鹿群嬉戲多歡暢。同僚朋友卻相讒,沒有誠心不善良。
人們也有這些話,進退兩難真悲涼。
唯這圣人眼明亮,目光遠大百里望。那種愚人真可笑,獨自高興太狂妄。
不是我們不能說,為何顧忌心惶惶?
唯有這人心善良,無所求取沒欲望。但是那人太忍心,變化反復總無常。
百姓如今似好亂,實因惡政苦難當。
大風疾吹呼呼響,長長山谷真空曠。想這好人多善良,所作所為都高尚。
想那壞人不順理,行為污穢真骯臟。
大風疾吹呼呼響,貪利敗類有一幫。好聽的話就回答,聽到諍言裝醉樣。
賢良之士不肯用,反而視我為悖狂。
朋友你啊可嗟傷,豈不知你裝模樣。好比那些高飛鳥,有時被射也落網。
我已熟悉你底細,反來威嚇真愚妄。
沒有準則民擾攘,因你背理善欺罔。盡做不利人民事,好像還嫌不理想。
百姓要走邪僻路,因你施暴太橫強。
百姓不安很恐慌,執政為盜掠奪忙。誠懇勸告不聽從,背后反罵我荒唐。
雖然遭受你誹謗,終究我要作歌唱。
【解析】
這首詩相傳本詩為西周末年芮良夫為諷刺周厲王及其身邊的奸臣而作。全詩十六章,前八章刺厲王國政昏亂,好利而殘暴,奸臣得勢,人民遭殃的社會現實。后八章斥責同僚,禍國殃民,同時也是在說厲王用人不當。前八章是詩的主體,總說國家產生禍亂的原因,是由于厲王好利忘本,不恤民情,不使用賢人,以致民怨沸騰。后八章斥責同僚不以善道規范自己,缺乏遠見,只知迎合君王,加速了國家的危亡,更引起人民的怨恨。詩人感嘆小人當道,也是厲王的過錯,作此詩是為了引以鑒戒。詩中許多用語,至今還常被引用。如“誰生厲階,至今為梗”、“人亦有言,進退維谷”等等。
云漢
【原文】
倬(1)彼云漢,昭回于天。王曰:于乎!何辜今之人?
天降喪亂,饑饉薦(2)臻。靡神不舉,靡愛斯牲。圭壁既卒,寧莫我聽?
旱既大甚,蘊隆蟲蟲(3)。不殄禋祀,自郊徂宮。
上下奠瘞(4),靡神不宗。后稷不克,上帝不臨。耗斁(5)下土,寧丁我躬(6)。
旱既大甚,則不可推。兢兢業業,如霆如雷。
周余黎民,靡有孑遺。昊天上帝,則不我遺(7)。胡不相畏?先祖于摧。
旱既大甚,則不可沮。赫赫炎炎,云我無所。
大命近止,靡瞻靡顧。群公先正,則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寧忍予?
旱既大甚,滌滌(8)山川。旱魃(9)為虐,如惔(10)如焚。
我心憚暑,憂心如熏。群公先正,則不我聞。昊天上帝,寧俾我遁?
旱既大甚,黽勉(11)畏去。胡寧瘨我以旱?
憯不知其故。祈年孔夙,方社不莫。昊天上帝,則不我虞。
敬恭明神,宜無悔怒。旱既大甚,散無友紀。鞫(12)哉庶正,疚哉冢宰。
趣馬師氏,膳夫左右。靡人不周。無不能止,瞻卬昊天,云如何里!
瞻卬昊天,有嘒(13)其星。大夫君子,昭假無贏。大命近止,無棄爾成。
何求為我。以戾庶正。瞻卬昊天,曷惠(14)其寧?
【注釋】
(1)倬(zhuó):大。
(2)薦:重,再。
(3)蟲蟲:熱氣熏蒸的樣子。
(4)瘞(yì):指把祭品埋在地下以祭地神。
(5)斁(dù):敗壞。
(6)躬:身。
(7)遺(wèi):贈。
(8)滌滌:光禿無草木的樣子。
(9)旱魃:古代傳說中的旱神。
(10)惔(tán):火燒。
(11)黽(mǐn)勉:勉力為之,謂盡力事神,急于禱請。
(12)鞫(jū):窮,與“通”相對。
(13)嚖(huì):微小而眾多的樣子。
(14)惠:賜。
【譯文】
看那銀河多高遠,白光閃亮旋在天。周王聲聲在嘆息,現今人們有何罪!
老天降下喪禍亂,饑餓災荒接連來。沒有神靈不祭奠,奉獻犧牲毫不吝。
禮神圭璧全用完,神靈還不聽我言!旱情已非常嚴重,暑氣郁盛大地蒸。
接連不斷行祭祀,祭天處遠在郊宮。祀天祭地埋祭品,天地諸神無不奉。
后稷恐怕難救民,上帝不理民受難。天災這般害人間,大難恰恰落我身。
旱情已經非常重,想要推開沒可能。整天都小心翼翼,正如頭上落雷霆。
周地余下那百姓,現在幾乎無所剩。渺渺蒼天之上帝,竟然沒有東西賜。
怎不感到憂愁惶,人死失祭祖受損。旱情已經非常重,沒有辦法來止住。
赤日炎炎熱氣騰,哪里還有遮蔭處。死亡之期已臨近,無暇前瞻無暇顧。
諸侯公卿眾神靈,不肯顯靈來佑助。父母先祖神在天,為何忍心我受苦!
旱情已經非常重,山禿河干草木枯。眼看旱魔要肆虐,遍地好像大火燒。
暑熱難當我心畏,憂心忡忡如煎熬。諸侯公卿眾神靈,哪管我悲痛呼號。
渺渺蒼天高上帝,難道迫我要出逃!旱情已經很嚴重,勉力禱請求上蒼。
為何害我降大旱?不知緣故費思量。祈年之禮舉行早,延祭社祭也未遲。
渺渺蒼天高上帝,竟然對我不肯幫。一向恭敬諸神明,不該恨我氣難當。
旱情已經經很重,饑荒散亂我紀綱。各位官長智窮竭,宰相憂苦無法想。
趣馬師氏齊出動,膳夫百官助祭忙。沒有一人不愿濟,可是不能止災荒。
仰望蒼天晴無云,怎樣止旱我憂傷。仰望蒼天晴無云,微光閃閃滿星辰。
公卿大夫眾君子,禱告上蒼要虔誠。死亡之期已臨近,繼續祈禱不停歇。
禳旱祈雨非為我,全為安定眾官心。仰望蒼天默祈禱,何時才能賜安寧?
【解析】
本篇是一首寫周宣王憂旱求神祈雨的詩,并抒寫了他為旱災而憂勞愁苦的心情。全詩共八章。一、二兩章寫周宣王在大旱之時祭神祈雨而事與愿違的悲傷心情。三、四兩章寫大旱的不可解除,主要表達了畏旱之情。五章寫旱災繼續肆虐,周宣王只好呼天自訴。第六章周宣王敘述失望痛苦之余的捫心自省,覺得自己并無過錯,為何遭此劫難?第七章敘君臣上下因憂旱而困病的情況。末章以描寫周宣王勉勵群臣繼續虔誠祈禱祖先、上天,以求得降雨消災來總結全篇。
崧高
【原文】
崧高(1)維岳,駿極于天。維岳降神,生甫及申。維申及甫,維周之翰(2)。四國于蕃(3)。四方于宣(4)。
亹亹(5)申伯,王纘之事。于邑于謝,南國是式。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6)是南邦,世執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謝人(7),以作爾庸。王命召伯,徹(8)申伯土田。王命傅御,遷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營(9)。有俶其城,寢廟既成。既成藐藐,王錫申伯。四牡蹻蹻,鉤膺濯濯(10)。
王遣申伯,路車(11)乘馬。我圖爾居,莫如南土。錫爾介圭(12),以作爾寶。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邁(13),王餞于郿。申伯還南,謝于誠歸。王命召伯,徹申伯土疆(14)。以峙其粻(15),式遄(16)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謝。徒御啴啴(17)。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顯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憲。
申伯之德,柔惠且直。揉此萬邦,聞于四國。吉甫作誦,其詩孔碩(18)。其風(19)肆好,以贈申伯。
【注釋】
(1)崧(sōnɡ)山:崧又作“嵩”,山高而大,嵩山,五岳之一。
(2)翰:筑墻時樹立兩旁以障土之木柱,指骨干。
(3)蕃:即“藩”,屏障。
(4)宣:“垣”的假借,城垣。
(5)亹(wěi)亹:勤勉的樣子。
(6)登:升。
(7)謝人:謝邑的人民。
(8)徹:治理。此指劃定地界。
(9)營:辦理。
(10)濯濯:鮮明有光澤。
(11)路車:諸侯乘坐的一種大型馬車。路,同“輅”。
(12)介:大。圭:古代玉制的禮器,諸侯執此以朝見周王。
(13)信:真。邁:行。
(14)土疆:指田地的界限。
(15)峙:儲備。粻(zhānɡ):糧食。
(16)遄(chuán):迅速。
(17)啴(chǎn)啴:眾多的樣子。
(18)孔碩:指篇幅很長。
(19)風:曲調。
【譯文】
巍峨四岳是高山,高高聳立插云天。神明靈氣降四岳,甫侯申伯誕人間。
申伯甫侯是好人,輔佐王室為骨干。藩國以他為屏蔽,天下以他為城垣。
申伯勤勉有能力,委以重任治南疆。分封于謝建新邑,南方諸國有榜樣。
周王下令與召伯,申伯新地去丈量。申伯升為南國長,世世代代福祚享。
周王下令給申伯,要樹表率于南國。依靠謝地眾百姓,修筑封地建新郭。
周王下令給召伯,申伯田界重新劃。周王下令給傅御,帶上家臣同生活。
申伯建邑大工程,全靠召伯苦經營,城垣已經建設完。宗廟也已修筑好,
富麗堂皇新面貌。周王有物賜申伯,四馬駕車真威武,佩戴裝飾明晃晃。
周王賞賜給申伯,大車駟馬物品多。我已謀慮你居所,不如南方最適合。
鄭重賜你大玉圭,鎮國之寶永不磨。尊貴王舅請前往,回到南方安邦國。
申伯出發果真行,周王郿地來餞行。申伯如今回南國,去往謝邑即啟程。
周王下令給召伯,去把申伯土地定。儲備糧草要足夠,保證供給快馳騁。
申伯勇武有豪情,前往謝邑入新城,步卒車騎軍容盛。周邦人民皆歡喜,
國有棟梁得安寧。尊貴顯赫賢申伯,周王元舅封疆臣,文武雙全人崇敬。
申伯德高又望重,品行端正溫且恭。安撫萬邦功勞大,譽滿四海人稱贊。
吉甫創作這首詩,篇幅既長情亦重。曲調典雅音節美,用來贈送給申伯。
【解析】
這首詩是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贈給在王室為卿士而又出為方伯的申伯的。據傳申伯是周宣王的母舅,宣王增加申伯的封地,并派召虎帶領人馬為他建好城邑,臨行時還贈給他車馬寶玉等物品。本詩主要意思是歌頌申伯輔佐周室、鎮撫南方侯國的功勞。同時也寫了宣王對申伯的優渥封贈及不同尋常的禮遇。
烝民
【原文】
天生烝民(1),有物有則。民之秉彝(2),好是懿德。天監有周,昭假于下。保茲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維則。令儀令色(3)。小心翼翼。古訓是式。威儀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賦(4)。
王命仲山甫,式(5)是百辟,纘戎(6)祖考,王躬是保。出納王命,王之喉舌。賦政于外,四方爰發(7)。
肅肅王命,仲山甫將(8)之。邦國若否(9),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則茹(10)之,剛則吐之。維仲山甫,柔亦不茹,剛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強御。
人亦有言,德輶(11)如毛,民鮮克(12)舉之。我儀圖(13)之,維仲山甫舉之(14)。愛莫助之。袞職有闕(15),維仲山甫補之。
仲山甫出祖(16)。四牡業業。征夫捷捷,每懷靡及。四牡彭彭,八鸞鏘鏘。王命仲山甫,城彼東方。
四牡骙骙(17),八鸞喈喈。仲山甫徂(18)齊,式遄其歸。吉甫作誦,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19)其心。
【注釋】
(1)烝民:眾民。
(2)秉:稟賦,天性。彝(yí):常理。
(3)令:美。儀:儀容。色:表情。
(4)明命:國家的政令。賦:頒布、實施。
(5)式:做榜樣。
(6)纘:繼承。戎:你。
(7)爰:于是。發:實施。
(8)將:實施。
(9)若否(pǐ):通“臧否”,好壞。
(10)茹:吞并。
(11)輶:輕。
(12)鮮(xiǎn):少。克:能。
(13)儀圖:揣度。
(14)舉之:指能注重德行。
(15)袞(ɡǔn):繡龍圖案的王服。職:猶“適”,即偶然。闕:缺。
(16)祖:祭路神。
(17)骙(kuí)骙:同“彭彭”。
(18)徂:往。
(19)慰:安慰。
【譯文】
上天生萬物,皆有其法則。人們的本性,追求真善美。
上天臨視周王室,虔誠禱告以求福。上天保佑周天子,降下輔臣仲山甫。
山甫賢良具美德,溫和善良作準則。儀容端莊好面色,恭敬謹慎真負責。
效法先王的遺訓,勉力做事合禮節。天子選他做大臣,國家政令得實施。
周王命令仲山甫,要做諸侯的榜樣。繼承祖業要弘揚,輔佐天子振朝綱。
掌管周王的號令,天子喉舌責任重。發布政令告畿外,四方聽命都遵從。
嚴肅對待王命令,山甫全力來推行。國內政事好與壞,山甫心里明如鏡。
既明事理又聰慧,保全自身的節操。從早到晚不懈怠,侍奉周王獻忠誠。
有句老話這樣說:柔軟東西吃下肚,剛硬東西往外吐。與眾不同仲山甫,
柔軟東西他不吃,剛硬東西偏下肚。鰥夫寡婦他不欺,如遇強暴狠打擊。
有句老話這樣說:德行如同毛羽輕,很少有人能高舉。我細揣摩又合計,
能舉起者仲山甫,別人愛他難相助。天子龍袍有破缺,獨有山甫能彌補。
山甫出行祭路神,四匹公馬力強勁。車載使臣匆匆行,常恐尚有不周處。
四馬奔走彭彭響,八只鸞鈴聲鏘鏘。周王命令仲山甫,督修齊城赴東疆。
四匹公馬蹄不停,八只鸞鈴響當當。山甫急急赴齊地,早日完工趕緊回。
吉甫作歌贈穆仲,樂聲和美如清風。山甫臨行顧慮多,寬慰其心向東行。
【解析】
本詩主要講周宣王委派卿士仲山甫前往齊地筑城,大臣尹吉甫作此詩以贈別。詩歌用很長的篇幅贊美仲山甫的美德和他對周王室所做的功績。第一章敘述仲山甫應天運而生,來輔佐周王。接下去二至六章便不遺余力贊美仲山甫的德才與政績:首先說他有德;其次說其在周王朝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再次說他明辨聰慧,明哲忠貞,忠于職守;繼而說他執政剛直不阿,不畏強暴,不欺凌弱者;然后說他德高望重,關鍵靠自己修養,不斷積累。七、八兩章寫仲山甫奉王命赴東方督修齊城,尹吉甫臨別作詩相贈,安慰其離別之心,祝愿其能早日功成歸來。
韓奕
【原文】
奕奕(1)梁山,維禹甸之,有倬(2)其道。韓侯受命,王親命之:纘戎祖考,無廢朕命。夙夜匪解,虔共(3)爾位,朕命不易。粲不庭方,以佐戎辟。
四牡奕奕,孔脩(4)且張。韓侯入覲,以其介圭,入覲于王。王錫韓侯,淑旂綏章,簟茀錯衡(5),玄袞赤舄(6),鉤膺鏤錫,鞹鞃(7)淺幭,鞗革金厄。
韓侯出祖,出宿于屠。顯父餞之,清酒百壺。其殽維何?炰鱉(8)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其贈維何?乘馬路車。籩豆有且。侯氏燕胥。
韓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韓侯迎止,于蹶之里。百兩彭彭,八鸞鏘鏘,不顯其光。諸娣從之(9),祁祁如云。韓侯顧之,爛(10)其盈門。
蹶父孔武(11),靡國不到。為韓姞相攸,莫如韓樂。孔樂韓土,川澤訏訏(12),魴鱮甫甫,麀鹿噳噳(13),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慶既令居,韓姞燕譽。
溥彼韓城,燕師所完。以先祖受命,因時百蠻。王錫韓侯,其追其貊。奄(14)受北國,因以其伯。實墉實壑,實畝實藉。獻其貔皮(15),赤豹黃羆。
【注釋】
(1)奕奕:高大的樣子。
(2)倬(zhuó):長遠。
(3)虔共(ɡōnɡ):敬誠恭謹。共,通“恭”。
(4)孔脩:很長。
(5)簟茀:竹編車篷。錯衡:飾有交錯花紋的車前橫木。
(6)玄袞:黑色龍袍,周朝王公貴族的禮服。赤舄(xì):紅鞋子。
(7)鞹鞃(kuò hónɡ):包皮革的車軾橫木。
(8)炰(páo)鱉:烹煮鱉肉。
(9)諸娣從之:娣,女弟,即妹。周代婚制,諸侯嫡長女出嫁,諸妹諸侄隨從出嫁為妾媵。
(10)爛:光彩明耀。
(11)孔武:很勇武。
(12)訏(xū)訏:廣大的樣子。
(13)麀(yōu):母鹿。噳(yǔ)噳:鹿多群聚貌。
(14)奄:完全。
(15)貔(pí):一種猛獸名。
【譯文】
巍巍梁山多高峻,大禹曾經來治理,交通大道開辟成。韓侯來京受冊命,
周王親自來宣布:繼承你的先祖業,切莫辜負帝王令。日日夜夜不懈怠,
在職謙恭又謹慎,冊命自然不變更。整治不朝諸方國,輔佐君王顯才能。
四匹公馬高且壯,體態雄壯又修長。韓侯入朝拜天子,手持介圭到殿堂,
恭行覲禮拜周王。周王賞賜給韓侯,蛟龍日月旗漂亮;竹篷車子雕紋章,
黑色龍袍紅色鞋,馬飾繁纓金鈴裝;車軾蒙的是虎皮,轡頭挽具閃金光。
韓侯祖祭出發行,首先住宿在杜陵。顯父設宴來餞行,備酒百壺甜又清。
用的酒肴是什么?燉鱉蒸魚味鮮新。用的蔬菜是什么?嫩筍嫩蒲香噴噴。
贈的禮物是什么?四馬大車好威風。盤盤碗碗擺滿桌,侯爺吃得喜盈盈。
韓侯娶妻辦喜事,大王外甥作新娘,蹶父長女嫁新郎。韓侯出發去迎親,
來到蹶地的里巷。百輛車隊鬧攘攘,串串鑾鈴響叮當,婚禮顯耀好榮光。
眾多姑娘作陪嫁,猶如云霞鋪天上。韓侯行過曲顧禮,滿門光彩真輝煌。
蹶父強健很勇武,足跡踏遍萬方土。他為女兒找婆家,找到韓國最滿意。
身在韓地很愉悅,川澤遍布水源足。鳊魚鰱魚肥又大,母鹿小鹿聚一處。
有熊有羆在山林,還有山貓與猛虎。喜慶有個好地方,韓姞心里好歡愉。
擴建韓城高又大,燕國征役來筑成。依循先祖所受命,管轄所有蠻夷人。
王對韓侯加賞賜,追族貊族聽號令。北方各國都管轄,作為諸侯的首領。
筑起城墻挖壕溝,劃分田畝稅章定;珍貴貔皮作貢獻,赤豹黃羆也送京。
【解析】
本詩的內容主要是敘述年輕的韓侯入朝受封、覲見、迎親、歸國和歸國后的活動,全詩的主題是頌揚韓侯,頌揚他接受王國重要政治使命,肩負作為王國屏障安定北方的重任,表現周王的優寵和倚重,公卿對他的尊慕和禮敬,詩中渲染的他的富貴榮華以及他的權威,都與他的政治地位密切聯系。全詩六章,章十二句,每章內容各有重點,按人物的活動依次敘述,脈絡連貫,層次清楚。
江漢
【原文】
江漢浮浮(1),武夫滔滔。匪安匪游,淮夷來求。既出我車,既設我旟。匪安匪舒,淮夷來鋪。
江漢湯湯(2),武夫洸洸(3)。經營四方,告成于王。四方既平,王國庶定。時靡有爭,王心載寧。
江漢之滸(4),王命召虎:式辟四方,徹我疆土。匪疚匪棘,王國來極。于疆于理,至于南海。
王命召虎:來旬來宣。文武受命,召公維翰。無曰予小子,召公是似。肇敏(5)戎公,用錫爾祉。
厘爾圭瓚(6),秬鬯一卣(7)。告于文人,錫山土田。于周受命,自召祖命,虎拜稽首(8):天子萬年!
虎拜稽首,對揚王休。作召公考(9):天子萬壽!明明天子,令聞不已,矢(10)其文德,洽此四國。
【注釋】
(1)浮浮:眾多而強盛的樣子。
(2)湯(shānɡ)湯:水勢大的樣子。
(3)洸(ɡuānɡ)洸:威武的樣子。
(4)滸(hǔ):水邊。
(5)肇敏:圖謀。
(6)圭瓚(zàn):用玉作柄的酒勺。
(7)鬯(chànɡ):一種香草,即郁金,姜科,多年生。卣(yǒu):帶柄的酒壺。
(8)稽(qǐ)首:古時禮節,跪下拱手磕頭,手、頭都觸地。
(9)考:通“簋(ɡuǐ)”。簋,一種古銅制食器。
(10)矢:通“施”。
【譯文】
長江漢水波濤滾滾,出征將士意氣風發。不為安逸不為旅游,要對淮夷進行討伐。
前方已經出動兵車,樹起彩旗迎風如畫。不為安逸不為舒適,鎮撫淮夷在此駐扎。
長江漢水浩浩蕩蕩,出征將士威武雄壯。將士奔波平定四方,戰事成功上告我王。
四方叛國均已平定,但愿周朝安定盛昌。從此沒有紛爭戰斗,我王之心寧靜安詳。
長江漢水二水之濱,王向召虎頒布命令:開辟新的四方國土,料理劃定疆土地境。
不是擾民不是過急,要以王朝政教為準。經營邊疆料理天下,領土直至南海之濱。
我王冊命下臣召虎,巡視南方政令宣誦:文王武王受命天下,你祖召公實為梁棟。
莫說為了我的緣故,你要繼承召公傳統。全力盡心建立大功,因此賜你福祿無窮。
賜你圭瓚以玉為柄,黑黍香酒再賜一卣。稟告文德昭著先祖,還要賜你山川田疇。
去到岐周進行冊封,援例康公儀式如舊。下臣召虎叩頭伏地:大周天子萬年長壽!
下臣召虎叩頭伏地,報答頌揚天子美意。作成紀念康公銅簋,敬頌天子萬壽無期!
勤勤勉勉大周天子,美名流播永無止息。施行文治廣被德政,和洽當今四周之地。
【解析】
宣王之時,首先消除玁狁之患,然后宣王親征,平定淮夷之亂。宣王駐于江漢之濱,命召伯虎率軍征之。召伯虎取勝歸來,宣王大加賞賜,召伯虎因而作銅簋以紀其功事,并作此詩,以頌其祖召康公之德與天子之英明。
周王對朝廷老臣說話時恰如其分的謙虛和鼓勵的語氣,通過表彰召康公的業績來表彰召伯虎,并激勵他再建大功。第五、六章寫宣王對召伯虎賞賜規格之高和召伯虎的感戴之情。全詩以“矢其文德,洽此四國”作結,表現出中興君臣的共同愿望。
常武
【原文】
赫赫明明(1)。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師皇父。整我六師,以脩我戎(2)。既敬既戒,惠此南國。
王謂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陳行(3)。戒我師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不留不處,三事就緒。
赫赫業業(4),有嚴天子。王舒保作(5),匪紹匪游。徐方繹騷(6),震驚徐方。如雷如霆,徐方震驚。
王奮厥武,如震如怒。進厥虎臣,闞如虓虎(7)。鋪敦淮濆(8),仍執丑虜。截彼淮浦,王師之所。
王旅啴啴(9),如飛如翰。如江如漢,如山之苞。如川之流,綿綿翼翼。不測不克,濯征徐國。
王猶(10)允塞,徐方既來。徐方既同,天子之功。四方既平,徐方來庭(11)。徐方不回,王曰還歸。
【注釋】
(1)赫赫:聲威顯赫的樣子。明明:明智的樣子。
(2)脩我戎:整頓我的軍備。脩,習;戎,武。
(3)陳行:列隊。
(4)業業:舉止有威儀的樣子。
(5)舒:徐緩。保:安。作:起。
(6)繹:絡繹。騷:騷動。
(7)闞(hǎn)如:闞然,虎怒的樣子。虓(xiāo):虎嘯。
(8)濆(fén):高岸。
(9)啴(tān)啴:人多勢眾的樣子。
(10)猶:通“猷”,謀略。
(11)來庭:指朝覲周天子。
【譯文】
多么威嚴多嚴明,王給卿士下命令。太祖廟堂召南仲,太師皇父在其中:
“速速整頓我六軍,備戰習武任務重。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懲元兇。”
王詔尹氏傳下令,告諭程伯和休父,士卒左右列成隊,告誡全體現軍士。
沿那河岸急急行,巡視徐國察隱情。誅其禍首安人民,三司就職工作勤。
多么威嚴多偉大,神圣天子親出征,從容鎮定向前行。不快不慢按兵法,
徐方慌張亂陣營。王師神威震徐方,雷霆萬鈞壓頭頂,徐方騷動大震驚。
周王奮威用武力,如天動怒雷聲起。前鋒部隊猛如虎,虎怒吼聲震大地。
大軍屯聚淮水邊,擒獲頑敵向前逼。切斷淮水沿岸路,王師駐此掃頑敵。
王師強大兵馬眾,迅捷如鳥掠長空,勢如江漢水洶涌。如山之基難動搖,
如川之流滾滔滔。軍營綿綿排列齊,戰無不勝難知底,大力征討定淮夷。
王的謀略真是行,徐國投降來歸從。徐國臣服成一統,勝利應是天子功。
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國入覲來王庭。徐國改邪已歸正,王命班師回京城。
【解析】
本詩贊美周宣王率兵親征徐國,平定叛亂,取得重大的勝利。詩人的敘述基本按照事件發展:首章寫宣王昭告大臣,要他們做好戰備工作,準備出師。第二章通過尹氏向程伯休父下達作戰計劃,出征的宗旨是平亂安民。第三章寫進軍徐國,徐國聞訊驚恐不已。第四章寫勇猛如虎的王師進擊徐夷。第五章寫周王那舉世無雙的強大陣營。第六章寫周王師勝利凱旋,并把此歸功于天子。
瞻卬
【原文】
瞻卬(1)昊天,則不我惠。孔填(2)不寧,降此大厲。邦靡有定,士民其瘵。蟊賊蟊疾,靡有夷屆。罪罟(3)不收,靡有夷瘳(4)。
人有土田,女反有之。人有民人,女覆奪之。此宜無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女覆說之。
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5)。婦有長舌,維厲之階。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匪教匪誨,時維婦寺。
鞫人忮忒(6)。譖始競背(7)。豈曰不極?伊胡為慝(8)?如賈三倍,君子是識。婦無公事,休其蠶織。
天何以剌?何神不富?舍爾介狄,維予胥忌(9)。不吊不祥,威儀不類。人之云亡,邦國殄瘁(10)。
天之降罔,維其優矣。人之云亡,心之憂矣。天之降罔,維其幾矣。人之云亡,心之悲矣。
觱沸(11)檻泉,維其深矣。心之憂矣,寧自今矣?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藐藐昊天,無不克鞏。無忝(12)皇祖,式救爾后。
【注釋】
(1)卬(yǎnɡ):通“仰”,仰望。
(2)填(chén):通“塵”,長久。
(3)罟(ɡǔ):網。罪罟:指周幽王設置的名目繁多的罪名。
(4)瘳(chōu):病愈。
(5)梟(xiāo):相傳長大后食母的惡鳥。鴟(chī):貓頭鷹,古人認為貓頭鷹是不祥之鳥。
(6)鞫(jū):窮盡。忮(zhì):害。忒(tè):變化。
(7)譖(zèn):進讒言。竟:終。背:違背,自相矛盾。
(8)慝(tè):惡,錯。
(9)胥(xū):通“斯”,是。忌:怨恨。
(10)殄(tiǎn)瘁:病。
(11)觱(bì)沸:泉水涌動的樣子。檻:通“濫”,泛濫。
(12)忝(tiǎn):辱沒。
【譯文】
仰望上天晦陰陰,對我不肯賜恩情。世間很久不平靜,天降懲罰大禍臨。
國家沒有和平時,士人平民都困病。害蟲瘋狂食禾稼,不到滿足不會停。
刑網布下不收起,如病不愈苦難盡。
別人擁有好土地,你卻侵犯去占有。別人擁有的奴隸,你卻強奪要帶走。
這人本來沒有罪,你反拘捕將他囚。那人應該判有罪,你卻讓他得自由。
聰明男子能創業,有才女子亂國政。那個聰明的女人,貓頭鷹般發怪聲。
她有長舌善狡辯,產生邪惡埋禍根。大亂是非從天降,生自工讒此婦人。
勸諫國王聽不進,婦人內侍言必信。
不斷害人變化多,讒言首尾相矛盾。難道兇狠還不夠?為何作惡大不仁!
如同奸商逐利益,入朝執政哪能成。婦人不做婦人事,放棄紡織養蠶功。
上天為何責我王?神靈為何福不降?深謀遠慮全拋棄,恨我只因忌忠良。
人們遭難不恤問,威儀不修亂朝綱。賢人君子離朝堂,邦國危難將滅亡。
上天無情降羅網,牢不可破難躲藏。賢人君子離朝堂,我心實在太憂傷。
上天無情降羅網,已近王身國將亡。賢人君子離朝堂,我心實在太悲涼。
泉水噴涌流不止,深深源頭總在此。我心實在太悲傷,難道只是從今始。
惡政不在我身前,也不在我身后施。蒼茫上天自高遠,萬物都得受控制。
莫讓祖宗受恥辱,悔改才能救后嗣。
【解析】
本詩諷刺和嚴正痛斥昏庸荒淫的周幽王寵幸褒姒,斥逐賢良,敗壞紀綱,倒行逆施以致政亂民病,天怒神怨,國運瀕危。詩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西周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重重,政治一片黑暗的社會現實,具有較強的現實性。言辭凄楚激越,既表現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又抒發了他疾惡如仇的憤慨。
全詩七章。首章斥責周幽王施行暴政、國不安寧。二章說政刑顛倒,三章言致禍之原由,認為女寵是禍亂的根源。四章寫褒姒無中生有,陷人于罪,斥責她干預朝政,禍國殃民。五章申斥幽王聽信褒姒讒言,不慮國政,忌恨賢臣,致使人亡國瘁。六章哀賢人之亡,抒發憂時憂國的痛苦之情。末章自嘆生不逢時,希望幽王改悔,光復祖德,造福子孫。
召旻
【原文】
旻天疾威(1),天篤降喪。瘨(2)我饑饉,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天降罪罟,蟊賊內訌。昏椓(3)靡共,潰潰回遹(4),實靖夷我邦。
皋皋訿訿(5),曾不知其玷。兢兢業業,孔填不寧,我位孔貶。
如彼歲旱,草不潰茂,如彼棲苴。我相此邦,無不潰止。
維昔之富不如時,維今之疚不如茲。彼疏斯粺,胡不自替?職兄斯引(6)。
池之竭矣,不云自頻。泉之竭矣,不云自中。溥斯害矣,職兄斯弘,不烖(7)我躬。
昔先王受命,有如召公,日辟國百里,今也日蹙(8)國百里。
于乎哀哉!維今之人,不尚有舊!
【注釋】
(1)旻(mín)天:此指上天。疾威:暴虐。
(2)瘨(diān):災病。
(3)昏椓(zhuó):昏,昏亂;椓,通“諑”,讒毀。
(4)潰潰:昏亂的樣子。回遹(yù):邪僻。
(5)皋皋:欺誑不誠實。訿(zǐ)訿:讒毀。
(6)職:主。兄(kuànɡ):通“況”。斯:語助詞。引:延長。
(7)烖(zāi):同“災”。
(8)蹙(cù):收縮。
【譯文】
上天暴虐難預防,接二連三降災荒。饑饉遍地災情重,十室九空盡流亡。國土荒蕪生榛莽。
天降罪網真嚴重,蟊賊爭斗起內訌。讒言亂政職不供,昏憒邪僻肆逞兇,會把國家斷送掉。
欺詐攻擊心藏奸,卻不自知有污點。君子謹慎又勤勉,對此一直心不安,可惜職位不起眼。
就像干旱年頭到,地里百草不豐茂,像那枯草歪又倒。看看國家這模樣,滅亡崩潰逃不掉。
昔日富裕今日窮,痛必朝政日敗壞。人吃粗糧他吃米,何不退后居朝中?情況越來越嚴重。
池水枯竭非一天,豈不開始在岸邊?泉水枯竭源頭斷,豈不開始在中間?這場禍害太普遍,這種情況在發展,難道我不受災難?
先王受命昔為君,有像召公賢輔臣。當初日辟百里地,如今國土日受損。可嘆可悲真痛心!不知如今朝中人,還有幾位舊忠臣?
【解析】
本詩是《大雅》的最后一篇,此詩斥責周幽王昏庸暴虐,任用奸逆之臣,致使天災人禍頻發。本篇共七章。首章一開始就敘述上天暴戾,舉國上下陷入一片死喪饑荒的動亂之中。第二章斥責周王朝內部群小自相爭斗。第三章詩人從另一個角度繼續進行抨擊,并感嘆自己職位太低無法遏制他們的氣焰。第四章說明國家已經瀕臨崩潰的邊緣,以天災喻人禍。第五章詩人哀嘆賢者失位,小人得勢,國家的禍患日益加強。第六章詩人以池、泉的水干涸為喻。說明西周王朝已經面臨內外交困的絕境。于是,末章懷念起本朝的前代功臣,希望像當初召公那樣的賢明而有才干的人物能出來匡正幽王之失,力挽狂瀾,而這又是與本篇斥責奸佞小人的主題相呼應。
上一篇:詩經《節南山之什》譯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經《谷風之什》譯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