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旁逸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定義]說話或寫文章時,有意離開主題而加以風趣幽默的插說、注釋或補充,這些插說或注釋看似畫蛇添足、無關痛癢,但卻能增強語言的情趣的一種修辭方式。
[例釋]根據旁逸的方式,可分為兩類:
(1)插說式旁逸。說寫時,有意離開主旨宕開一筆,借題發揮,或議論感慨,或戲謔嘲諷。
例1:“什么人?”一聲斷喝。佳原和素素發現,通道的兩端已經全是人。而且許多人拿著家伙。人是會使用工具的動物。搟面杖,鍋鏟和鐵锨。還以為是爆發了原始的市民起義呢。(王蒙《風箏飄帶》)
例1寫在“文革”剛剛結束年代里,一對相愛的戀人佳原和素素找不到一個可以談情說愛的地方,好不容易在一幢新落成的居民樓里找到一處私人空間,然而他們還未來得及訴說彼此的思念之情,就被一群人包圍了。在這種情況下,王蒙的一句插說式旁逸十分精彩。“人是會使用工具的動物”,這句離開主旨而發的簡短議論引人深思:“文革”雖然結束了,但“文革”思想的遺毒卻沒有消失,階級斗爭哲學在生活中仍然存在。“會使用工具”本是人與動物的重要區別,然而這一區別卻成為人對付人的手段,這難道不可悲嗎?
例2:但是這里盛傳著他曾經是一個“大人物”,(老天,你瞧曹千里那個樣子,他像嗎?)他曾經在中央工作過,(北京就是中央所在地,你否認得了嗎?)由于不走運,由于出了點事情,(中國人的政治經驗和政治敏感,舉世無雙!)他被貶到了新疆。(怎么是貶呢?上山下鄉最光榮嘛!)(王蒙《雜色》)
例2中曹千里是個命運多舛的知識分子,在“文革”中被貶到新疆,受盡了磨難。但人們在背后卻盛傳他曾經是個“大人物”、曾經在中央工作過。王蒙對這些“盛傳”一一加以議論,這些議論雖然與主旨沒有多大關系,但卻充滿了反諷意味,對“文革”進行了不露痕跡的辛辣的嘲諷。
(2)注釋式旁逸。對所說的內容加以注釋說明,但這種注釋不是必要的,其目的不是為了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文意,而是為了增加語言的情趣。
例3:茶樹灣農場這塊寶地,同樣靠吃玉米皮熬成的漿液——美其名曰牛奶,和菌類植物的小球藻——給它封以人造肉的美稱,這類東西填肚子。(從維熙《泥濘》)
例3寫“文革”期間,茶樹灣農場雖然是塊寶地,卻沒有食物吃。在這里接受改造的知識分子只能以玉米皮和菌類植物充饑,但那些造反派們為了掩蓋事實,撈取政治資本,將其加以美化。作家從維熙故意加以注釋,就是為了揭露其欺騙性和虛偽性。如果去掉這些注釋,絲毫不影響讀者對文意的理解,但有了這些注釋,文意就更加飽滿和豐富。
例4:掌柜寫賬的桌子邊坐著個胖女人,坦白地攤開白而不坦的胸膛,喂孩子吃奶;奶是孩子的飯,所以也該在食堂里吃,證明這旅館是科學管理的。(錢鍾書《圍城》)
錢鍾書的作品素以幽默中見深刻而著稱,例4中作者對胖女人在大庭廣眾之下喂奶進行解釋。解釋的理由看似合理,實則乖謬,讓人不禁為之一笑,但在這“一笑”中卻達到對這一不雅行為的不滿和批判。
上一篇:什么是節縮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
下一篇:什么是詭諧的修辭手法與語句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