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集句詩創作考察
由于《全元詩》沒有編輯出版,筆者對元代集句詩的了解難以做到全面和完整。從現在掌握的文獻材料看,除了一些生活于金、元之際和宋、元之際的集句詩人已經在上面第二節和第三節予以介紹外,其余可以考出的文獻尚有以下內容。
1.耶律鑄集句詩1首。耶律鑄(1221~1285),字成仲,耶律楚材之子。中統二年(1261)任中書左丞相,后任中書左丞相多年。《元史》卷一百四十六有傳。耶律鑄著有《雙溪醉隱集》六卷,已佚。今本為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出,分為八卷,卷六《明妃二首》其一詩后注云:“右百家衣。”
2.王義山集句詩2首。《元詩選》二集卷三“稼村先生王義山”條云:
義山字元高,富州(今江西豐城)人,生于宋嘉定間。義山治《易》兼詞賦,四以賦薦。景定壬子(按:此有誤,景定間無壬子年),為九題之冠。壬戌(1262)試別闈,發榜,考官見義山名,皆以得人為賀。廷試,乙科,授永州司戶關,累升通判瑞安軍府事。丙子(1276),宋大皇詔官民歸附,遂還故山,以讀書著文為事。至元己卯(1270),行中書省俾路學以贄幣禮聘于家,辭勿獲,遂教授諸生。明年,使掌江西學事。辛巳(1281),退老于東湖之上。環所居皆蓮,名其堂曰“君子”,又于先廬之旁扁一所曰“稼村”,四方學者皆稱為稼村先生。一日,整衣冠端坐而逝,年七十四。所著有《稼村類稿》。如《齋居雜興》云:“詩思已隨春意動,夜衾不怕曉寒新。”《贈陳梅垣》云:“一枝瀟灑無塵涴,半夜高寒對月明。”《和九月十日紫極登高韻》云:“滿斟綠斝安排醉,牢里烏紗照顧吹。”亦復刻意求新,但全篇率多累句,不免瑜為瑕掩耳。
《元詩選》二集所收《稼村類稿》卷九有《龍畫贊(集書句)》和《虎畫贊(集詩句)》。
3.滕安上集句詩1首。滕安上(1242~1295),字仲禮,號東庵,中山(今河北定縣)人。精研理學,被薦為中山府教授,仕至監察御史。滕安上著有《東庵類稿》十五卷,已佚,四庫館臣從《永樂大典》中輯為《東庵集》四卷,卷三有《暮春再到仙林,寂然無人,因憶覺大中,集句以寄》。
4.盧摯集句詩1首。盧摯(1242~1314),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又號蒿翁,涿郡(今河北省涿縣)人。曾任廉訪使、翰林學士等職,詩文與劉因、姚燧等齊名。盧摯著有《疏齋集》,已佚。《元詩選》三集輯為一卷,有《集句餞張知事子中并序》一詩,其序云:
子中吾友秩滿,總幕受代,屬爾訪余山中,禮意良厚,至今耿耿不能弭忘。聞還衛有日,逋客盧摯偶讀陶詩,至“一朝辭吏歸,從我潁水濱”,有會于心,遂集比成章,遠寄祖席,兼敘高義,永以為好也。
5.程文海集句詩2首。程文海(1249~1318),字鉅夫,以字行,號遠齋,建昌(今江西南城)人。仕至翰林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商議中書省事。程文海著有《雪樓集》三十卷,卷二十三有《喬達之學士真贊(集詩句)》和《喬達之內子真贊(集詩句)》。
6.劉因集句詩3首。劉因(1249~1293),字夢吉,號靜修,本名曰骃,字夢驥,雄州容城(今屬河北)人。元朝著名理學家、詩人,曾任承德郎、右贊善大夫。《元史》卷一百七十一有傳。《靜修集》是其詩文選集,卷一有《雜著(二首集陶句)》,卷十九“拾遺”有《集杜句贈王運同彥材》。
7.無名氏《唐人集句》,已佚。元任士林《松鄉集》卷七《書唐人集句后》云:
“活剝張昌齡,生吞郭正一”,昔人所譏也。自王介甫、石曼卿始集古人句為戲,孔毅父遂刻意為之,蘇子瞻已不恕矣。近世百家衣盛出,能不無“天吳與紫鳳,顛倒在裋褐”之失耶?某氏子新意如硎,久事游歷,使能原性情之感,知禮義之所止,儒先生當避閥閱,如搜掠未窮,鼓不足而諷席,雖李商隱之“祭魚”、楊文公之“衲被”,祗見其勞,而發亦止耳!名山大川,清氣未歇,其必有以語之者。試挾此以行。
任士林,字叔實,號松鄉,宋末元初人,則其所謂《唐人集句》,當是宋末或元初人所為。姑列于此。
8.馬臻集句詩11首。馬臻(1254~?),字志道,號虛中,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年輕時出家為道士,隱居于西湖之濱。長于詩、畫。馬臻著有《霞外詩集》,今存,卷八有《集句題山村圖二首》、《集句題張玉田畫水仙》、《集句和陳渭叟見寄詩韻五首》,卷十有《集句遣懷三首》。
9.陳孚集句詩10首。陳孚(1259~1309),字剛中,臨海(今屬浙江)人。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因上《大一統賦》,被授臨海上蔡書院山長,仕至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建德路總管府治中、臺州路總管府治中等職。《元史》卷一百九十有傳。陳孚著有《陳剛中詩集》,今存,卷二有《入安南,以官事未了,絕不作詩。清明日感事,因集句成十絕奉呈貢父尚書,并示世子及諸大夫,篇篇見寒食》。
10.韓性集句詩1首。韓性(1266~1341),字明善,紹興(今屬浙江)人。精通性理之學,卒后朝廷賜謚號“莊節先生”。《元史》卷一百九十有傳。明宋緒《元詩體要》卷八錄其《集杜句題五馬圖》。
11.尹廷高集句詩2首。尹廷高,字仲明,號六峰,遂昌(今浙江遂昌)人,生卒年均不詳。大德間(1297~1307),任處州路儒學教授。又嘗掌教永嘉,秩滿至京,謝病歸。著有《玉井樵唱》三卷,今存,卷中有《悲故鄉集杜詩句二首》。
12.楊載《仲弘集古詩》二卷,已佚。楊載(1271~1323),字仲弘,浦城(今屬福建)人,“元詩四大家”之一。《元史》卷一百九十有傳。《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載有“楊載《楊仲弘詩集》八卷,又《集古詩》二卷”,注云:“浦城人,徙居杭州,咸祐舉進士,歷寧國路推官。”
13.黃溍集句詩3首。黃溍(1277~1357),字晉卿,一字文潛,婺州路義烏(今屬浙江)人。與柳貫、虞集、揭徯斯,被稱為“儒林四杰”。《元史》卷一百八十一有傳。黃溍著有《日損齋稿》《義烏縣志》《黃文獻集》等。其《文獻集》卷一有《集淵明句題李中甫員外稼亭》《集淵明句題胡生嘉樹軒》《永嘉王君自制挽歌辭,蓋能安死生而未忘情乎死生者也。集淵明句以釋之》。
14.張雨集句詩3首。張雨(1283~1350),早年名澤之,字伯雨,一字天雨,號句曲外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余棄家為道士,道名嗣真,道號貞居子,居茅山。曾入京,以詩風清麗名震京華,與楊載、虞集、范槨等友善,拜在虞集門下。晚年還俗,隱居杭州,與楊維楨等人關系較密。程杰《劉基〈張伯雨墓志銘〉及相關問題》一文對其生卒年及相關事跡有具體的考察。《元詩選》卷六十六錄其《集太白語酬僧凈月》和《集王摩詰書語》(2首)。
15.吳師道集句詩2首。吳師道(1283~1344),字正傳,婺州蘭溪(今浙江蘭溪)人。元至治元年(1321)進士,仕至國子博士,以奉議大夫、禮部郎中致仕。明馮從吾《元儒考略》卷三有傳。吳師道著有《禮部集》,今存,卷九有《集句二首贈答潘季通》。
16.陳泰集句詩1首。陳泰字志同,號所安,潭州路茶陵州(今屬湖南)人。雍正朝《江西通志》卷六十五有傳。陳泰的生卒事跡不詳,張金銑《元詩人陳泰出身辨正》一文不但考察出其并未考中進士,實為“湖光鄉貢進士”,而且推斷出其生年在至元二十四年(1287)到二十七年(1290)之間。陳泰著有《所安遺集》一卷,卷中《天岳圖歌并序》是一首集杜詩。
17.馬麐集句詩1首。馬麐字公振,太倉(今屬江蘇)人。明王鏊《姑蘇志》卷五十四載:
馬麐字公振,太倉人。元季避兵于松江之南,園池亭榭,幽閴自娛,屏絕世慮,日誦經史。為人不事修飾,樂與賢士大夫交,楊廉夫深器重之。長于詩歌,有《醉漁》、《草堂》二集。
既然楊維楨(1296~1355)“深器重之”,可見其生活時代當略近。《元詩選三集》卷十五錄其《集句題水仙圖》。
18.陸仁集句詩4首。陸仁,生卒年不詳。《元詩選三集》卷十五輯有其《乾乾居士集》一卷,并附其小傳云:
仁字良貴,河南人,寓居昆山。為人沈靜簡默,明經好古文,詩不茍作,自號樵雪生。所居曰乾乾之齋,因自號乾乾居士。與郭翼羲仲、呂誠敬夫相唱和,其翰墨法歐楷章草,皆灑然可觀,館閣諸公推重之,稱為陸河南。楊鐵厓謂良貴詩學有祖法,清俊奇偉,如《佛郎國進天馬頌》、《水仙廟迎送神辭》、《渡黃河》、《望神京》諸篇,尤極稱之。
雖然呂誠的生卒年亦不可考,但郭翼的生卒年為1305~1364,據此可推測陸仁的生活年代略與之相當。《乾乾居士集》中有《春草堂詩集詩句》(《春日四章》,二章章十四句,一章十二句,一章廿八句)。
19.郭豫亨《梅花字字香》前集一卷、后集一卷,共計98首,今皆存。郭豫亨,自號梅巖野人,里居及生平、事跡不詳。自序言是集作于至大辛亥(1311),可知其大致生活在元代中期。其序云:
余愛梅花,自號梅巖野人。凡見古今詩人梅花杰作,必隨手鈔錄而歌詠之,積以歲月,遂成巨編。熟之既久,若有所得,暇日輒集其句,得百篇(按:今存實為98首),目為《字字香》。其間句煅意煉,璧合珠聯,亦有天然之巧者,吾不知其為古作也。
20.徐原父《聽香亭集句》,已佚。徐原父,金華(今屬浙江)人,生卒年不詳。《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二《經籍》十二“聽香亭集句”條下注曰:“正德《蘭溪縣志》:徐原父采凡古詩之詠梅者。”胡翰《胡仲子集》卷三有《書〈聽香亭集句〉后》,中云:“吾里徐原父,采凡古詩之詠梅者,以為《聽香亭集句》。”胡翰(1307~1381),字仲子,浙江金華人。胡翰僅言徐原父為“吾里”,并未言及年歲,大概徐原父的年歲比他小,據此可推知徐原父為元末人,很可能生活到明初。
21.王謙《集杜詩》一冊,已佚。王謙(1319~1375),字自牧,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徐一夔《始豐稿》卷六《王自牧墓志銘》一文曰:“錢唐有卓行之士,曰王君自牧。以洪武八年十有二月甲午卒于家,年五十有七……”毛奇齡《王自牧集杜詩序》曰:
自牧遭逢類杜甫,故喜集杜甫詩。當其目有所接,意有所感,友朋有所況,臨山川道涂園林樓臺有所覽,觀吾所欲言,杜甫已言之矣。特慮其言之單也,從而復之;其已復者又從而更復之,就其意而得其句,句在意間;就其句而亦得其意,則意并在句外,豈無時與地與人與往來眺望之相符者乎!
22.無名氏集句詩1首。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九“謠言”條載:
后至元丁丑(1337)夏六月,民間謠言朝廷將采童男女以授韃靼為奴婢,且俾父母護送,抵直北交割,故自中原至于江之南,府縣村落,凡品官、庶人家,但有男女,年十二三以上,便為婚嫁,六禮既無,片言即合……又有人集古句云:“翡翠屏風燭影深,良宵一刻直千金。共君今夜不須睡,明日池塘是綠陰。”可謂深于命意者矣。
23.黃則行《集杜詩》一冊,已佚。黃則行,字號、生卒年不詳,清江(今江西樟樹)人。元至正十六年(1356),春秋進士及第。雍正朝《江西通志》卷五十一《選舉三》“至正十六年丙申鄉試”條載:“黃則行,清江人。”元末胡行簡《樗隱集》卷四《黃則行集杜詩句序》云:
清江之東里,黃氏世以科第顯。趙宋時名薦書者七人,登科者三人。有元至正丙申,郡上賢能書于行相國黃氏之彥曰則行,復以春秋舉進士……(則行)閉門卻掃,利達不入于心。辟一室以書史自娛,壺觴籩豆列置左右,酒酣激烈,則取杜少陵詩長哦高詠,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或問之,輒曰:“吾所欲言者,少陵先言之矣。”因摘其詩中語,集而成詩,凡若干首,不異其自賦也。遠近多傳誦之。從弟則建悼其兄之志不遂,欲托詩以自見也,率族人之好事者捐金繡梓以傳于世,征序其端。余惟少陵所遇之時,即則行所遇之時也;則行之學之志,蓋希乎少陵也。少陵志不獲展,感時撫事,形諸歌詩,以舒其忠憤之氣,蓋有不得已耳。則行借少陵語以發其性情,其志亦猶是也。但少陵羈旅萬里、艱阻備嘗,而則行棲遲丘壑,與湖山風月相周旋,其吟興差可羨也。或謂坡仙無取于集句,蓋有激而云,不可以評是集也。讀是集者,能無慨然于斯?
據此序,知其《集杜詩》曾擬付梓,并征序于胡行簡。
24.柴潛道《秋巖小稿》一帙,已佚。柴潛道,襄陵(今河南睢縣)人,生卒年不詳。據其在《萬姓統譜》卷十五、《山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六中的排列順序推測,當為元末人。《山西通志》卷一百三十六《人物三十六·文苑一》“柴潛道”條載:“柴潛道,襄陵人,志高尚,博極群書,工詞翰,不樂仕進,教授鄉閭,有古隱逸風,號秋巖莊靖處士。集古詩一帙,名《秋巖小稿》行于世。”《千頃堂書目》卷二十九“柴潛道《秋巖小稿》”條下注云:“襄陵人,隱居不仕,人稱秋巖莊靖先生。詩為集句。”
25.鄭允端集句詩3首。鄭允端(1327~1356),字正淑,平江人,著有《肅雝集》。曾亞蘭《元代學杜女詩人鄭允端》一文有較詳細的介紹。《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3冊收錄了《肅雝集》。《御選四朝詩·御選元詩》卷八十一錄其《杜少陵春游曲集句》《春詞集句》《秋詞集句》。
26.釋至仁集句詩1首。釋至仁生活于元、明之交,具體生卒年不詳。《元詩選初集》卷六十八“澹居禪師至仁”小傳云:
至仁字行中,別號熙怡叟,鄱陽人。得法于徑山元叟端和尚,駐錫蘇州萬壽寺。博綜經傳,貢尚書泰甫、黃侍講晉卿,皆服其說。虞文靖公稱其文醇正雄簡,有史筆,宗門之子長也。其詩句如“松間石榻春云護,花底山尊夜月開”“沙渚草香流水活,海天云凈碧峰遙”“醉題梧葉秋陰合,坐對槐花莫雨來”,又《詠海棠再花》云“月里精神今更好,雨中顏色向來新”,俱穩秀有法。判官皇甫琮編次其詩文曰《澹居稿》,江左外史雪廬新公為之序。
該卷錄其《集杜句述懷寄見心》。
27.金岷集句詩1首。金岷,字號、生卒年、事跡俱不詳。《御選四朝詩·御選元詩》卷八十一錄其《植芳堂詩集陶》。
28.何理問集句詩1首。何理問,字號、生卒年、事跡俱不詳。《御選四朝詩·御選元詩》卷八十一錄其《題宜春臺集古》。
29.茂枯林集句詩,已佚。茂枯林,事跡不詳。元朱晞顏《瓢泉吟稿》卷二有《跋茂枯林集句題東坡畫像》:“秀毓峨眉德望高,風流元是玉堂豪。冥鴻匹對天邊鵠,癡虎精神頰上毫。生氣百年存大節,哀歌九些續余騷。紫云飯飽秋堂寂,一穗爐熏對和陶。”據此,可知茂枯林曾寫有集句詩。
30.無名氏《春居集注[疑當作杜]》,已佚。胡可先《杜詩學引論》在列舉宋代以后的集杜詩集時云:“文天祥之后,元陳巖有《鳳髓集》、元□□有《春居集注》……”
據本節統計,元代共得集句詩作者30人,今存作品153首。在詩人和詩歌的數量上都比金代多一些,大約與北宋的情況持平,而遠遠落后于南宋。把以上四節的數據加起來,從西晉到元代,可以考出的集句詩人共有107人,保存到今天的詩歌1822首。
從本章所排列的集句詩作品可以看出,集句詩在北宋發展起來以后,至南宋作品迅速增加。金國占據中原后,北方的集句詩雖然沒有絕跡,但非常蕭條。迨至元代,集句詩作品雖然比金代多得多,但無論詩人數量還是作品數量遠遠不及南宋,事實上是大大衰落了。至于集句詩再次得到大發展并走向繁榮,則是明、清兩代的事情了。
注釋:(元)耶律鑄:《雙溪醉隱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9冊,第485頁。###(清)顧嗣立:《元詩選》第三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76頁。###(清)顧嗣立:《元詩選》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298頁。###(元)任士林:《松鄉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196冊,第575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722頁。###程杰:《劉基〈張伯雨墓志銘〉及相關問題》,《梅文化論叢》,中華書局,2007,第249~253頁。###張金銑:《元詩人陳泰出身辨正》,《中國典籍與文化》2008年第3期,第114~115頁。###(明)王鏊:《姑蘇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93冊,第1028頁。###(清)顧嗣立:《元詩選》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624頁。###(清)顧嗣立:《元詩選》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593~594頁。###(元)郭豫亨:《梅花字字香》,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05冊,第668頁。###(清)沈翼機等:《浙江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5冊,第730頁。###(明)胡翰:《胡仲子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第35頁。###(明)徐一夔:《始豐稿》,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9冊,第233頁。###(清)毛奇齡:《西河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320冊,第217頁。###(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第111頁。###(清)陶成等:《江西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14冊,第685頁。###(元)胡行簡:《樗隱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21冊,第138頁。###(清)儲大文等:《山西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46冊,第645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726頁。###曾亞蘭:《元代學杜女詩人鄭允端》,《杜甫研究學刊》1994年第3期。###(清)顧嗣立:《元詩選》第二冊,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第771頁。###(清)張豫章等:《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元詩》,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41冊,第793~794頁。###(清)張豫章等:《御選宋金元明四朝詩·御選元詩》,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41冊,第795頁。###(元)朱晞顏:《瓢泉吟稿》,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13冊,第395頁。###胡可先:《杜詩學引論》,安徽大學出版社,2003,第121頁。
上一篇:南宋詞研究
下一篇:北宋及宋前集句詩創作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