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
[定義] 表達(dá)中話沒說完就被中斷了,或就此打住,或轉(zhuǎn)而言他,造成語意不暢的一種修辭方式。又稱斷續(xù)。
在一定語境里,由于語路突然跳開或者說話人的心理變化等因素,使得語義滯澀脫落,話語不能正常表達(dá),因此,跳脫給人有含蓄、急轉(zhuǎn)、突發(fā)等表達(dá)效果。
[例釋] 跳脫通常分為急收、岔斷、突接三類。
(1)急收。話到半途中斷,或欲言又止,不再說下去;或拋開先言,改說別的了,叫人揣測言外之意。
例1:探春紫鵑正哭著叫人端水來給黛玉擦洗,李紈趕忙過來了。三個才見了不及說話,猛聽黛玉直聲叫道:“寶玉,寶玉,你好……”(曹雪芹《紅樓夢》)
例2:楊亮也不讓張裕民說話,搶著說:“會是要開的,也需要向老百姓解釋土地改革是回什么事,這個會當(dāng)然有它的作用,不過——今天太晚了,有話咱們明天說吧。”(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例1黛玉彌留之際的呼喊,終于未能把話說完,“寶玉,寶玉,你好……”,這里既“急收”于她的身心交瘁,更“急收”于她的幽怨、悲涼和憤懣等等,可謂“此時無聲勝有聲”。例2楊亮不便于或者不愿意把不開那個會的原因說出來,所以剛說“不過”,馬上急收話鋒,轉(zhuǎn)而說到時間方面去了,故意留下言外之意。
(2)岔斷。表達(dá)中話語被意外打斷。
例3:聽著說話的四個人都吃驚地回顧他。洋先生也才看見:“什么?”“我……”“出去!”“我要投……”“滾出去!”洋先生揚起哭喪棒來。(魯迅《阿Q正傳》)
例3阿Q想說“我要投革命黨”,可連續(xù)兩次都被假洋鬼子蠻橫打斷。“我……”、“我要投……”,語義不全,但這是阿Q想“革命”而不能的真實寫照。
(3)突接。話語中斷,又再接上,斷斷續(xù)續(xù),語義不連貫。
例4:“一代不如一代,——”九斤老太正在不平,便對趙爺說,“現(xiàn)在的長毛,只是剪人家的辮子,僧不僧,道不道的。從前的長毛,這樣的么?我活到七十九歲了,活夠了。從前的長毛是——整匹的紅緞子裹頭,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腳跟;王爺是黃緞子,拖下去,黃緞子;紅緞子,黃緞子,——我活夠了,七十九歲了。”(魯迅《風(fēng)波》)
例4九斤老太的話,斷了接,接了斷,然后又接,有一句沒一句。但是,這正好生動地刻畫出人物的個性特征,一個守舊固執(zhí)的老太婆,嘮嘮叨叨、婆婆媽媽的。
急收、岔斷和突接有共性,它們的共同點是都存在話語中斷,語意不暢。區(qū)別是:急收是斷而不接,意在言外;岔斷是被外在因素打斷,不一定續(xù)接;突接是先斷后接。
[辨析1] 跳脫與承轉(zhuǎn)。見“承轉(zhuǎn)”條。
[辨析2] 跳脫與留白。見“留白”條。
[辨析3] 跳脫與移嫁。見“移嫁”條。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通感」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提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