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卷起楊花似雪花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
——《減字木蘭花·己卯儋耳春詞》
相信每個讀者讀了這首詞,都會覺得有一股和煦的春風撲面而來。這風中蕩漾著暖陽的味道,蕩漾著農人歡快的笑聲,蕩漾著一年中最美好的光景。那春牛、春杖,那春幡、春勝,還有那桃紅、柳絮,都洋溢著令人陶醉的春的味道。
這首詞是蘇東坡被貶海南時所作,是一首詠春詞。在詞中,他以歡快的筆觸描寫海南絢麗的春光,寄托了他隨遇而安的達觀思想。千年前的海南,不同于現在的海南。現在的海南是旅游勝地,人們對它的自然風光是認同的,是喜愛的。當北國冰天雪地的時候,海南島上正鮮花盛開。可這首詞是偉大的文豪蘇東坡在千年前所作,那時的海南島還是被視為蠻瘴僻遠的“天涯海角”之地,請問有多少人會喜歡蠻荒之地呢?
當時的海南島是流放犯人的地方,所以即使有人偶有吟詠海南,也多半荒涼悲凄。而蘇東坡此詞卻以歡快跳躍的筆觸,突出了邊陲絢麗的春光和充滿生機的大自然。這在中國詞史中,是對海南之春的第一首熱情贊歌。
“春牛春杖,無限春風來海上。”第一句詞,蘇東坡就將無限春光送到讀者面前。要知道宋朝時“春牛春杖”是中原地區才有的,海南人大多是黎族人,他們形同今天的原始部落。當時的海南,耕牛是靠大陸運送過去的,很珍貴。沒有了耕牛,人們的生活更加艱難。
蘇東坡到了海南以后,面對現實狀況,他積極地幫助黎族人民找飲用水源,帶領他們開源鑿井,吃上干凈的山泉水。海南人民很感激他,他們從內心尊重、愛戴這位命運多舛的智慧老者。
面對海南人原始的生活方式,蘇東坡鼓勵他們開荒種田,幫助他們改進農耕工具,將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教給當地的黎族人民。這種“春牛春杖”的場面一定是經過蘇東坡的一番改造后才有的。當他看到黎族人民告別原始的生活方式,逐步走向先進的農耕社會時,他的心里油然而生“無限春風來海上”的喜悅之情。境界壯闊,令人胸襟為之一舒。
蘇東坡初到海南時生活艱難,在當地人民的幫助下,他獲得了暫時的穩定。也因此,他和當地百姓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源于這份深厚的情感,蘇東坡也熱愛著這片土地,所以他“便丐春工,染得桃紅似肉紅”,他祈禱春公,讓海南的春來得更熱烈、更奔放些!
“春幡春勝,一陣春風吹酒醒。”“春幡”即“青幡”,指旗幟。“春勝”是一種剪紙,又稱剪勝、彩勝,剪成圖案或文字,也是表示迎春之意。“一陣春風吹酒醒”,點明在迎春儀式的宴席上,春酒醉人,詞人興致勃發地在一片歡快中喝醉了,一陣暖風吹來,把他從醉酒的狀態中吹醒。這里是酒醉人,春色醉人,春耕農忙的熱鬧景象醉人,富有濃郁的情趣。
“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這一句是全詞的點睛之筆。海南島熱帶島嶼季風性氣候,氣候溫暖,四季如春。在中原地區,立春時春草才開始萌動,初春時吐芽,仲春時桃花綻放,暮春時楊柳才開始飛花,而在南疆的海南,立春時桃花已和楊花同時綻放,這是中原地區看不到的景象。詞人用海南沒有的雪花,來比喻海南早見的楊花,旨在區別海南跟中原景色的不同,發出“不似天涯”的感嘆。
海南四季如春,當地人從沒見過雪花是什么樣子。蘇東坡這一句“不似天涯,卷起楊花似雪花”,其實也有對故鄉的眷戀之情。他初到海南所見的是一片蠻荒,現在人們也像中原人一樣忙于耕種,眼前這熱火朝天的景象讓他疑似在中原,而不是“天涯海角”的海南。眼前的桃紅柳綠,會不會讓他憶起杭州的西湖?眼前的楊柳飛花,會不會讓他想起他又愛又恨的京師汴京?抑或這些讓他想起了故鄉眉山?或許眼前的景象會讓他想起他走過的每一寸土地。
蘇東坡被貶海南時已經六十多歲,年老體衰,長期的貶謫生活使他身染多病。他從內陸經過長途跋涉來到海南,能幸存下來已屬不易。一般人面對多舛的命運,總會怨天尤人,憂懷感傷。在這首詞中,蘇東坡并沒有像一般的文人騷客那樣,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的頹廢之情,而是用歡快、真摯、熱烈的情感去贊美海南,這反映了他隨遇而安的曠達人生觀。
蘇東坡的這種曠達情懷,對舊時代知識分子影響很深遠,對現代人的人生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這也是蘇詞格調高出常人的地方。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鄉情:東風吹破千行淚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定州:難進易退我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