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巴郡守詩·無名氏
狗吠何喧喧,有吏來在門。
披衣出門應,府記欲得錢。
語窮乞請期,吏怒反見尤。
旋步顧家中,家中無可為。
思往從鄰貸,鄰人已言匱。
錢錢何難得,令我獨憔悴!
這首詩見于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原書記道,東漢桓帝時,巴郡(今四川東部,治江州,在今重慶市江北)太守李盛,“貪財重賦”,人民十分痛恨,作了這首詩予以諷刺。
這首詩是從一件征賦索錢的事入手進行諷刺。可分兩段,前六句是寫索錢的情狀:狗吠喧喧,表現郡吏下鄉帶來的騷擾,中間加一個“何”,更顯示了鄉民的驚恐及反感。狗一吠,吏即到,“有吏來在門”,“在”一作“到”,但這里作“在”字較好,表現這班家伙行動的快速。“披衣出門應”,“披衣”,可見是夜晚,主人已睡下了,這時來要錢,益見騷擾之甚。“府記欲得錢”,“府記”是官府的公文,原來吏是為他們的官長來勒索的,由此聯結到題中的“巴郡守”。這句話也可理解為吏的告白,隱然見出其狐假虎威的丑態。“語窮乞請期,吏怒反見尤。”這里說“語窮”,可見主人是想盡各種理由陳述,話都說盡了,但是,吏毫不讓步,還在催逼,主人只得“乞請期”——請求另定日期,交還得交,只是緩一下。但就這樣也還是不行,吏更是暴怒而又斥責。這兩句包涵的內容甚多,語言很是簡煉,就像杜甫的《石壕吏》所寫的“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怒”、“苦”情狀若何,要憑讀者去想象了。上面六句寫索錢,分為三個層次:吏來、應對、催逼,可謂步步逼進,迫得主人走投無路了。下面六句寫其困境。“旋步顧家中,家中無可為。”回轉身看看家中,而不是去家中細細尋覓,可見其家徒有四壁,空空如也。“無可為”一作“無可與”,作“無可為”含義更豐富,見得其家不僅無可給的錢、物,而且可以變買、抵押的東西也沒有,無法子可想了。于是想到鄰家去借,“鄰人已言匱”,他們已經說過無錢了,還去借什么呢。這里寫“思往”,只是他的思想活動,他并未去借;“已言”,表示他過去曾向鄰人告貸,鄰人的境況他是知道的。可見在官府的壓榨下,鄉民們都已困苦不堪了。家中沒有,鄰人沒有,到哪里弄錢呢?“錢錢何難得,令我獨憔悴!”錢呀錢呀,多么難弄到呀,叫我多么難受呀!重復言錢,見出難堪,這兩句表現了他走投無路時的痛憤交加。它緊接在前面的充分抒寫之后、由主人公直接發出,帶有“卒章顯志”的性質,來得十分有力。
這是一首現實性很強的諷刺詩。東漢桓、靈之世,吏治十分腐敗,朝廷公開賣官鬻爵,地方官拼命搜刮,以作晉升之資,這首詩諷刺的雖是名為李盛的巴郡守,實際上也包括當時形形色色的貪官污吏,所以它又是具有普遍性的。本詩屬于民謠,未入樂府,但它在精神上與“緣事而發”的漢樂府是一致的,像這種題材、形式的作品對后代的諷諭詩創作影響很大,我們從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樂府詩、中唐的新樂府中,是不難找到相似的作品的。
上一篇:漢樂府《長歌行》勸誡世人惜時奮進詩篇
下一篇:王粲《從軍詩五首(其三)》建功立業豪邁情懷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