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明余慶
三邊烽亂驚,十萬且橫行。
風卷常山陣,笳喧細柳營。
劍花寒不落,弓月曉逾明。
會取河南地,持作朔方城。
《從軍行》,樂府舊題名,其內容大抵是寫軍旅戰爭之事。這首詩也是這樣,可以說是隋代的一首邊塞詩。
張玉谷曰:“首二,點題,總挈。中四,皆頂次句申說。……后二,頂首句,以辟地建功作收。”(《古詩賞析》)其論析全詩的總體結構是不錯的。
漢代稱幽、并、涼三州為三邊,這里泛指邊境。烽驚,謂邊境有變,烽火報警。加一“亂”字,則是紛至沓來,敵情十分緊急了。首句寫敵軍進擾,次句即轉寫漢家出兵御敵。《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載,上將軍樊噲曾于呂后前表示:“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次句即化用此語。橫行,縱橫馳騁也。將欲統率十萬大軍,縱橫馳騁于塞上,不僅交代了出兵御敵,而且表現出了他們的聲威氣概。這聲威氣概,乃是全詩情感的基調;以下各句,更進一步突現了這一點。
“風卷”二句,再渲染軍威之盛大。常山陣,古代陣法名。《孫子·九地》:“故善用兵,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細柳營,漢文帝時周亞夫為將軍,屯軍細柳,以備匈奴。文帝親往勞軍,至營門,因無軍令不得入。乃遣使持節詔將軍,亞夫方傳令開營門,并請以軍禮見。既入,按轡徐行,成禮而去。文帝曰:“真將軍矣!曩者霸上、棘門軍,若兒戲耳。”事見《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這里以“常山陣”、“細柳營”贊稱“且橫行”之“十萬”大軍,其善于用兵、軍紀嚴明之意已暗寓其中。再加以“風卷”、“笳喧”二詞,意謂兵陣之動,如疾風卷地;軍營之中,則笳聲喧天。這樣,不唯軍威之盛大,依稀可見,其非烏合之眾之虛張聲勢者比,也是不難體會到的。
上二句側重在渲染軍隊之聲威,“劍花”二句則重在表現士卒之氣概。劍上之霜,凝結如花,因天寒而不落;碧空之月,未圓如弓,拂曉前而更明。這兩句乍一看去,只是在寫劍、寫月,但劍有人持,月有人看,雖未明寫人,而人卻自在其中。上句,見得人不畏嚴寒;下句,又可見其徹夜警戒,總之,顯示了士卒不畏艱苦、公忠體國的精神。
漢武帝時,驅逐匈奴,收復河南地,建立朔方郡。末二句即借此事,以辟地建功、充滿樂觀自信精神的壯語作結。這樣的結尾,與前邊的形象描繪,其間英勇豪邁之氣,一以貫之,遂使全詩更覺神完氣足,渾然一體。
上一篇:李德林《從駕還京》頌德詩作
下一篇:楊廣《春江花月夜(其一)》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