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玉歌·吳聲歌曲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貴德。
感郎千金意,慚無傾城色。
碧玉破瓜時,相為情顛倒。
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
小家碧玉在舊社會中是廣泛流行的一個成語,它與大家閨秀不同,指出身門第不高、但頗可愛的女子。這成語的來歷即源于《碧玉歌》。《樂府詩集》收錄無名氏《碧玉歌》共五首,上面所引是其中的兩首。
《碧玉歌》歌詠的是真人真事。據《通典·樂典》記載,碧玉是晉朝宗室汝南王的姬妾,汝南王非常寵愛她,因此制作了《碧玉歌》。結合《晉書·汝南王亮傳》、戴祚《甄異記》等古籍記載,可知汝南王是東晉的司馬義(“義”一作“羲”),官至散騎常侍。司馬義是東晉皇帝本家,又任高官,故詩中稱為“貴德”。碧玉姓劉,出身不高,故詩中稱為“小家女”。碧玉擅長唱歌,但容貌并不美,故詩中說“慚無傾城色”。破瓜時,指碧玉年方二八(十六歲)。篆書“瓜”字好像兩個“八”字疊成,因此古人用“破瓜”形容女子二八年華。
《碧玉歌》雖然寫的是貴族生活,但運用了當時民間的吳歌體,語言通俗生動,感情熱烈大膽,富有民歌風味。“感郎不羞郎”兩句,更具有民間情歌真率大膽、毫不遮遮掩掩的特色。東晉時代,吳越地區的民間情歌,深受貴族文人喜愛,不但有不少被采錄加工,配樂演唱;而且還加以模仿,用來表現上層階級的風流生活。后者除《碧玉歌》外,還有像王獻之《桃葉歌》、無名氏《團扇歌》均是。從此可以充分看到古代民間文學對文人文學的影響。
《甄異記》更載有一則關于碧玉的離奇故事,內容說:司馬義臨終時,叮囑碧玉不要再嫁,碧玉允諾。司馬義葬后,碧玉準備嫁給鄰家。忽見司馬義乘馬入門,引弓射中其喉,碧玉痛極昏死。隔十多日才蘇醒復活,周歲后才能說話。從此她喪失了美妙的歌喉,不再改嫁。這故事荒誕不足信,但反映了古代貴族階級人士對待姬妾的殘忍:不但活著時要占有,連死后也不讓對方獲得自由。
這兩首詩,《玉臺新詠》署為孫綽作。孫綽是東晉中期著名文人,擅長寫作,與司馬義同時。他經常出入于王公貴族之門,為他們寫文章。這兩首詩,很可能是孫綽應司馬義的請求而寫的。
上一篇:南朝民歌《拔蒲二首·西曲歌》端午情思
下一篇:戚夫人《舂歌》幽怨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