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
王建(約766~831),字仲初,潁川(今河南許昌)人。大歷十年進士。早年曾寓居魏州鄉間。貞元年間離家從軍,曾北至幽州,南抵荊州。元和中任昭應縣丞。后任太府寺丞、秘書郎,遷侍御史。太和中,出京任陜州司馬,轉任光州刺史。與張籍“年狀皆齊”,又是詩友,時稱“張王”,都是元白新樂府運動的先導。他繼承古樂府“哀時托興”的精神,去除糟粕,求取情實,自立新題,體現了詩歌為時為事而作的宗旨。
雨過山村
【原文】
雨里雞鳴一兩家,竹溪村路板橋斜。婦姑相喚浴蠶去,閑著中庭梔子花。
【譯文】
綿綿細雨中,偶爾能聽到一兩家的雞在鳴叫;在山間行走,一路上見到了竹林和小溪流,溪上還架著小橋。嫂嫂和年輕的姑娘相互召喚著去浴蠶,庭院中的梔子花靜靜地開放。
【鑒賞】
此詩是一首具有詩情畫意的山水田園詩,語詞清淡,質樸明朗,具有農家生活氣息,清新秀麗,是難得的佳作。
首句寫雨中農家的景象,從聲音入手。詩人在雨中聽見的“雞鳴”只出自一兩家,說明了農家的寧靜清幽。在天色晦暗、細雨飄飛的時刻,一兩聲雞鳴像光線一樣,給詩人心里帶來一絲暖意。第二句寫蜿蜒的小溪、路旁的翠竹。在雨天,雨水落入小溪的聲音、竹葉在風中摩挲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清靜美好。詩人沿著小路走,不覺間來到一座微微傾斜的板橋前。傾斜的板橋和蜿蜒的小溪、小路相映成趣,充滿了農家自然清新的味道。
后兩句寫農家勞作的場景。“浴蠶”,是古代的農事活動,古時往往在二月左右用鹽水選蠶種。由此可知當時正值仲春時分。嫂嫂和年輕的姑娘相互召喚著前行,一路說笑著,關系親密和睦。婦姑冒雨浴蠶,雖然有些辛苦,但還是充滿生活的樂趣,讓人向往。最后一句是全詩的點睛之筆,詩人以“閑”襯“忙”,通過庭院梔子花的“閑”來襯托人們個個繁忙的景象,興味盎然。同時,詩人將潔白芬芳的“梔子花”植入詩中,既豐富了詩意,又為全詩增添了色彩與芬芳,韻味十足。
此詩通篇緊扣山村的特色,將勞動生活巧妙地融入其中,從景寫到人,又從人寫到景,語言清新活潑,意象自然生動,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了濃郁的鄉土氣息。
上一篇:王建《十五夜望月》原文、注釋、譯文、鑒賞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