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語帶來好生意
兩位下崗女工,都在路邊開了一個早點鋪,都賣包子和油茶。一位生意逐漸興旺,一位三個月后收了攤,據說是因一個雞蛋的原因。生意逐漸興旺的那家,每當顧客要油茶時,總是問:“油茶里打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垮掉的那一家問的是:“油茶里要不要雞蛋?”兩種不同的問法之下,第一家總能賣出較多的雞蛋,盈利就大,生意也就做下去了;另一家雞蛋賣得少的,盈利小,生意虧本,只好收起攤不做了。
盈利與虧本之間僅僅是一只雞蛋的距離,其實又何嘗不是一句話的距離呢?“要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和“要不要雞蛋”這兩句話里面,真的是大有學問。就像我們問客人“要咖啡還是茶”,一般都會選擇其中一樣來飲用;而問“要不要喝點什么”,大部分人會說“別麻煩了”。這就是語言的作用。所以,當我們走進一家蛋糕店,問:“這蛋糕新鮮嗎?”老板肯定會回答你“新鮮”,因為他沒有理由說自己的蛋糕不新鮮。但你換種語氣說:“老板,今天哪種蛋糕最新鮮?”老板會很愉快地向你推薦自己的店內的得意產品。
有這樣一個故事:二戰后一個日本商人經營小吃店,買賣很好。在最初他一般是把東西包扎好后,常常禮貌地問顧客:“先生,是您自己帶回去呢,還是給您送回去?”顧客多選擇后者,這樣,店員要不斷地給顧客送貨,導致人手緊張,經營成本提高了。后來有人出了一個主意,讓商人改說:“先生,是給您送回去呢,還是您自己帶回去?”結果,顧客聽后都說:“還是我自己帶回去吧。”
話說長了,大部分人注意的是最后一句。尤其是選擇問句,很多人對后一個問題印象深刻。商人換了一下語序,既達到了減少成本的目的,又不違背文明服務的宗旨,何樂而不為?妙換一下語序,不僅僅是經營理念問題,更是商家的一種機智,一種智慧。
還是一家小飯館,一位顧客初次來吃飯,拿著菜譜不知點什么好。服務生一著急,說:“先生,這樣吧,我們這里有什么你就吃什么吧。”顧客不高興了:“看不起我啊。”老板聽見了,趕緊打圓場:“先生,他的意思是,你吃什么我們這里就有什么,包你滿意。”顧客轉怒為笑:“你這個老板很有意思。”讓老板推薦了幾個好菜,盡興離去。說話要客氣,不要氣客,顯然這個服務生說話冒失了。好在老板機警過人,巧妙化解了。
老舍先生在《語言與生活》一文中曾說到,過去飯館的伙計為了多拉生意,常對客人假充熟人。客人一進來,他就笑著說:“來了,您,這邊請!”然后麻利地擦一遍干干凈凈的桌子,安排客人坐下,再笑著問:“今天您再吃點什么?”顧客心里很舒服。因為這句話里面包含著客人經常在這兒吃飯,是自己人的意思。這樣熱情的伙計,這樣周到的服務,這樣暖人心的話語,買賣能不興隆嗎?
有位女士不小心摔倒在一家整潔的鋪著木板的商店里,手中的奶油蛋糕弄臟了商店的地板,便歉意地向老板笑笑,不料老板卻說:“真對不起,我代表我們的地板向您致歉,它太喜歡吃您的蛋糕了!”于是女士笑了,笑得挺燦爛。老板的熱心打動了她,她也決心“投桃報李”,買了好幾樣東西后才離開了那里。
【畫龍點睛】
智慧語言,創造財富。
上一篇:《妙答》青少年如何學會溝通
下一篇:《委婉言語》青少年如何學會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