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癥的診斷與訓練(三)
案例
劉洋所在的某稅務學院又新蓋了一幢18層的大樓,這所新建筑比起原先那幢教學樓來,不知要氣派多少倍。幸運的是,學校把劉洋所在班級的教室就安排在了新樓的10層。搬家那天,劉洋和同學們一道,興沖沖地把桌椅等通過電梯送到了新的教室。雖說樓層較高,但有了電梯也真是方便,電鈕一按,一會兒就到了。每天上學放學的時候,同學們在電梯里說說笑笑,好不熱鬧。
搬進新教室的頭一個周末,來教室里上自習的同學并不多,劉洋是這其中的一個。劉洋是個文學愛好者,每當周末同學們三三兩兩出去娛樂的時候,她往往拿起筆寫上幾段抒情文字,經過努力,她還真在市報的文藝副刊上發表過幾段文字呢。今天,她又想起了一個好素材,便投入地寫了起來……不知不覺間,她發現教室里只剩下她自己一個人了,看了看表,也不早了,便收拾好了書包,離開了教室。電梯口沒有人等電梯,她一個人進了電梯,電梯內也沒有人,她按了一下關電梯鈕,又按了個數字1。電梯門關上了,望著電梯光滑的四壁和上方淺淺的燈光,突然,劉洋感到一種莫名的驚恐,透不過氣來,似乎就要昏倒了。她趕緊又按了一下9樓的按鈕,電梯在9樓停了,門一開劉洋就迫不及待地奪門而出。太可怕了!出了門,她還感覺到“咚咚”的心跳。不久,她平靜下來了,但再也不敢坐電梯了,只好順著樓梯下了樓。
不知怎么,自此后,不管電梯內有無人,只要一進電梯,劉洋便感到膽戰心驚,緊張戰栗,而一出電梯就神清氣爽,安然無恙。她自己也不清楚這到底是為什么。一次,學校請了一位心理專家來作心理障礙方面的報告,她覺得有些地方說的和自己的情況相似,便找到了心理專家進行咨詢。
分析
劉洋得的是幽閉恐怖,是廣場恐怖癥的一種。名為廣場恐怖癥,實際上并非專指廣場,也包括商店、餐廳、劇場、公共汽車、電車和火車等公眾場所。廣場恐怖癥的共同特征是擔心在公共場所中昏倒或失去控制而又無法迅速離開。由于他們害怕出現在公共場所,所以影響了患者的社會交往。開始時,他們遇見所恐怖的事物時常常過度恐懼,感到天旋地轉。后來,由于這種害怕,患者不愿出家門,萬不得已,也要找一個伙伴同行。
當然,劉洋對電梯的恐懼與焦慮還未達到使她足不出戶的程度,但每天10層樓不斷地上上下下也給她的學習和生活帶來了許多的不便。然而,若想很好地治療這類恐怖癥,還必須追根溯源,找到恐怖產生的原因,恐怖癥才能迎刃而解。
心理學認為,廣場恐怖癥的誘發原因許多與幼年經驗有關,即有些患者小時候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受到過驚嚇,后來逐漸淡忘或被壓抑到無意識中去了,長大后又遇到了類似的情景并產生了恐怖情緒。從上述我們可以看出,這類恐怖癥的產生往往需要兩種情緒體驗。一是創傷性情緒體驗,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一些幼年時或輕或重的創傷體驗深埋心中,成年后一有誘發因素便會卷土重來。二是移位性情緒體驗,恐怖癥患者有時在心理上會出現復雜的、象征性的和歪曲的“移位情緒”,他們有時可能會把對事物的恐懼體驗轉移到其他類似的事物上。一朝被蛇咬,本應怕蛇,但對與蛇相似的井繩也產生害怕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心理專家的幫助下,劉洋回憶出了童年時的一次經歷:還是在劉洋4歲的時候,有一次她淘氣把爸爸惹怒了,爸爸為了懲罰她,把她關進了裝雜物的簡易房里,房里沒有窗戶,門一關上就什么也看不見了……
經過心理專家的解釋,劉洋明白了,原來她幼年時在小黑屋被嚇的經歷,使她對封閉的空間產生了恐懼,在獨自一人進電梯的時候,無意識中的受嚇經歷使其產生了恐懼感。然而小黑屋對于一個小孩子而言也許是可怕的,但對于一個大學生來說就不應那么恐懼了。聽過解釋,劉洋清楚了自己現在不應以一個小孩子的方式來指導自己的行為,又經過幾次咨詢,她又可以和同學一道在電梯里上上下下了。
劉洋的例子表明,對于廣場恐怖癥,人們最佳的選擇是找出其相應的幼年創傷體驗,也許一下便能收到神奇的效果。
自我精神分析法。首先,探究童年創傷性事件。方法很簡單,在自己獨處的時候,努力回憶童年的經歷。而這些經歷,最好是和你遇到的問題有關的。如你對黑暗有恐怖感,就試圖回憶幼年時是否由于黑暗受到什么傷害或創傷。
其次,要分析恐怖癥中所隱藏的隱義。如有的人特別怕傘,但為什么怕,他卻說不出原因來,后來經過精神分析發現,他童年時有一次撐傘時里面爬出一條蛇,這件事令他十分驚恐。久而久之,此事慢慢地被遺忘了,實際上是被壓抑到潛意識中去了。通過精神分析,他回憶出自己壓抑的痛苦經歷,病癥很快就好了。
上一篇:恐怖癥的診斷與訓練(一)
下一篇:恐怖癥的診斷與訓練(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