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現象:孩子厭學情緒需要努力解決
孩子成績停滯不前,頭腦昏昏沉沉,什么事都不想干,看不進書也記不住內容,性情易急躁煩悶,產生厭學的情緒,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高原現象”。在現實生活中,許多孩子一提到上學就感覺渾身難受,出現肚子疼、出汗、失眠等癥狀,到醫院做檢查卻發現孩子身體沒問題。這時候,父母就應該注意了:孩子有可能得了厭學癥。厭學癥是目前青少年諸多學習心理障礙中最普遍的問題,是青少年最為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
這些天張先生四處打電話求助:“一向聽話的女兒突然就厭惡學習,真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
張先生說,開學沒幾天,正在上六年級的女兒在一次放學回家后就顯得悶悶不樂,也不像往常一樣做家庭作業,而是把自己一個人關在臥室里,半天也不出來。張先生推門看見,女兒趴在床上似睡非睡。張先生隨口說了一句:“還不趕快寫作業!”女兒突然對著父親咆哮了起來:“就曉得催我寫作業,我再也不上學了!”張先生一下子驚呆了,平時聽話的女兒這時像變了一個人似的,滿臉漲得通紅,一副怒不可遏的模樣。張先生問女兒為什么不想上學,她死活不說,只是不停地嚷嚷:“我不想上學!不想上學!”
為了弄清楚女兒到底為什么厭學,張先生第一次主動給女兒的班主任打了電話。通過交流得知,女兒最近的課堂表現很糟糕,無精打采,經常在課堂上看漫畫書。幾位任課老師紛紛反映,她學習很吃力,沒辦法及時消化老師所講的內容。末了,班主任給張先生敲了“警鐘”。
對于這樣的案例,教育專家認為,六年級是產生兩極分化的關鍵階段,課程多了,學習內容增加了,難度也加大了。在這一階段,學習好的學生開始顯山露水,而學習比較被動的學生則容易掉隊。張先生的女兒很有可能是由于學習上的挫敗影響到心理,而這樣的心理又沒得到及時的排解,導致因壓力過大而產生的厭學心理。對張先生來說,應該細心疏導女兒的心理,讓孩子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爭取讓她自己要求回到學校,如此才能事半功倍。
引發青春期孩子厭學癥的原因很多,大致可以分為主觀原因和客觀原因。主觀原因:許多孩子自身比較懶惰,怕苦怕累,總覺得學習是一件很苦很累且很乏味的事情,一看到書本就頭痛,總想找機會逃避學習。或者,有的孩子在學習上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每次考試都不理想,他們就覺得自己在學習上沒有天分,開始厭倦學習。客觀原因:校外娛樂場所,如電子游戲室、網吧等帶來的影響。有的則是父母強制孩子學習,影響到孩子對待學習的態度。學業太繁重,孩子每天都沉浸在學習中,沒有時間放松,使得他們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和厭倦心理。
1.降低對孩子的期望
父母總說考試要考第一,但是,“第一”只有一個,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做到的。因此,父母應該正確認識這樣的結果。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了解他的學習困難,幫助他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在學習之外,要多與孩子溝通,孩子考試失敗了,對他說:“你是最棒的!”“你已經盡力了!”幫助孩子重新樹立信心。
2.讓孩子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趨樂避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孩子在學習上總是摔倒,他們體驗不到成功的喜悅,自然不愿意努力學習。那么,父母可以制造機會,比如,孩子英語比較差,你可以讓他先做幾道簡單的習題,讓他輕松完成之后,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再逐步增加習題的難度。
3.引導孩子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
那些經常給予自己積極心理暗示的孩子,他們往往能避免學習的失敗。對此,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經常對自己說一些激勵的話。比如,每天早上起來,對著鏡子說“我是最棒的”“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
心理啟示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厭學癥是指孩子消極對待學習活動的行為反應模式,主要表現為學生對學習認知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極對待學習,行為上主動遠離學習。那些患有厭學癥的孩子往往對學習失去興趣,他們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而且討厭讀書和上學,嚴重者甚至一提到上學就惡心、頭昏、脾氣暴躁、歇斯底里。
上一篇:青蛙效應:溫水中成長的孩子無法飛翔
下一篇:魚缸法則:孩子需要自由的空間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