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以整潔取人
衣著往往體現一個人的風度氣質和自我修養,展示著一個人的精神風貌。在社交場合這樣做,既表示了你尊重對方,同時也維護了你的自尊。
在中國這個古老文明的國度里,歷來注重在社交中如何待人、以什么形象與人交往的問題。在衣著方面,很早就形成了一種共識:與人交往,衣著要整齊、干凈、美觀、合宜。衣冠不整是一種既不禮貌又失自尊的行為,被認為是人際交往中的大忌。
衣著看似是生活中的細小之事,但它與人的社會形象、思想形象、文化等方面密切相關,不可小視。我們雖然不能完全以衣冠取人,但有時人的衣冠,的確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個人的思想、文化修養。僅從這一點來講,以衣冠取人又有其合理的一面,中國古時候忽必烈就曾以衣冠不整辭掉了應聘者。
忽必烈是元代皇帝。關于他的歷史功過,我們在這里且不去評說,但有一件事一直被后人傳為佳話:據說忽必烈在位期間,有一次元代胡石塘應聘入京,在元世祖忽必烈召見時,胡石塘沒有發現自己所戴的帽子歪斜著,顯然是一幅衣冠不整的形象,開始忽必烈并沒有直言這件事,而是先問他都學過什么。
胡石塘答道:“治國平天下之學。”
忽必烈笑著說:“你連自己的一頂帽子都戴不端正,還能平天下嗎?”于是便沒有起用胡石塘。
胡石塘因為一頂帽子戴歪了,便丟了官,聽起來似乎是一則歷史笑話。后人不少都責怪忽必烈在著裝方面的要求太嚴厲,不應以衣帽取人。這話也不無道理。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一個人的衣著打扮上,確實可以看出他的個性、修養,以及由此推測他的工作作風、生活態度,這不是沒有道理的。服飾往往能給人起到看外表知內相的作用。
自從我們的祖先告別了野蠻蒙昧時代,踏進人類文明社會的門檻之后,衣著服飾也隨之進入了文明時代,衣著從滿足蔽體御寒的需要逐步進展到審美的需要,并開始為人類交往服務。
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形成了豐富多采、風格多樣的服飾文化。就衣著展示文化身份來說,我國古代文人墨客的一方角巾和一把折扇、20世紀30年代青年的一件長袍和一條圍巾、50年代的一件中山裝和一支鋼筆,都顯示出知識分子的高雅。
中國歷朝歷代都重視衣著服飾的社會作用,對不同社會身份的人,衣著穿戴有著嚴格的規定。一部二十四史,朝朝代代離不開《車服志》、《輿服志》、《章服品等》等。
從中國古代衣著服飾的變化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社會活動的日益發展、復雜,衣著服飾的穿戴也應根據場合的不同而有了差異。
用衣著服飾來展示社會地位和等級差別,這固然是封建糟粕,但人們應根據交往場合的不同穿著相應的服飾,已成為我們這個古老民族待人接物中的一種良好禮儀,世代沿續下來并構成我們民族以禮待人的一部分,應當發揚光大。
衣著打扮的整潔、美觀、大方、得體,是中華民族長期以來形成的審美情趣、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的綜合體,它是“禮儀之邦”的具體體現形式,代表著中華民族在待人接物方面的良好儀態。
因此,我們應注意衣著儀表,學會怎樣來穿戴打扮自己,以此來豐富、美化我們的生活,充分展示時代風貌。
上一篇:志向遠大的安徒生
下一篇:慈云桂立下軍令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