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好了再行動
一個人行動之前要有目標,但僅僅有目標還不夠,在把理想鋪鑄成現實的道路上,我們還應該做好規劃,規劃不僅僅是一種前景目標,一張藍圖而已,它更是你行動的路線圖。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野心有多大,成就就有多高”這樣的言論。很多剛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片面地理解這些激勵人心的話語,總以為激情高漲、拼搏忙碌,成就一番事業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殊不知,激情和拼搏只是一種動力,如果努力沒有用在正確的地方,結果也只是白費功夫。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目標是可以看得見的靶子,每個人都能看到,大家都在朝它開槍,但并不是誰都能打得快和準。目標是人生拼搏的戰略,至于規劃如何朝著既定的方向邁進就是戰術問題了,比如你的愿望是登上前面那座山,就應該考慮好什么時間要到達什么地方,一塊山石,一棵大樹,就是你下一站的指引。
為自己設定一個適合的目標,然后想辦法實現目標。然而你也要明白,把目標分解開來,化整為零,變成一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然后將其各個擊破,這是實現終極目標的有效方法。很多時候,我們在規劃人生時感到困難不可逾越,成功無法企及,正是因為覺得目標離自己太過遙遠而產生畏懼感。
志存遠大,這是一直被我們推崇的。但是在現實中,僅僅有一個清晰的目標還遠遠不夠。就如阿諾德·施瓦辛格一樣,如何開動腦筋,盡快突破小目標,實現大目標,才是我們最應該重點費心思考的問題。
總結阿諾德·施瓦辛格的成功經歷,我們得出: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化整為零地循序前進。誰都妄想自己能一步登天,一夕成名,一下子便成為一個億萬富翁。有目標、有憧憬是好事,但善于規劃才是硬道理。
許多人做事之所以會半途而廢,并不是因為難度高,而是因為他認為現實距離夢想太遠,正是這種心理上的因素導致了失敗。若把長距離分解成若干個短距離,逐一跨越它,就會輕松許多,而目標具體化可以讓你清楚當前該做什么,怎樣才能做得更好。
心中有了這一系列規劃的人,表面看來和以往的他也沒什么不同,但是因為眼光看得遠了,再做起事來就有了責任心和主動性,會完全脫離那種得過且過的生活狀態,一個人的才能也會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面對生活里的一丁點兒不如意,人們最普遍的做法是不停地埋怨,埋怨父母不理解,埋怨社會太現實,埋怨朋友的欺騙,埋怨上天的不公,于是,埋怨成為一種習慣,然而,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懸而未決的事情并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自己的情緒反而陷入了惡性循環,結果,心中的怨氣會阻礙前進的路途。成功只會垂青那些積極主動的強者,只要你敢于擔當,勇于接受來自生活的挑戰,那么,任何艱難險阻都會變成坦途。真正的強者,從來不埋怨,他們總是把那些消極的想法從內心掃除殆盡,讓自己的內心充滿陽光、充滿希望。
原來,再多的責罵、埋怨,也不能改變事情的發展方向,反而會阻礙你前進的路途。有人說埋怨是一種宣泄,一種心理平衡,似乎埋怨可以將那些不如意的事情發泄出來。每天,我們都可能會面對許多不如意的事情,如果只是一時的埋怨,還可以接受,但是,有時候,埋怨久了就會形成習慣,而埋怨的根源是對現實的不滿意。
羅斯福說:“未經你的許可,沒有任何人能夠傷害你?!庇械娜俗约恨k不了事情,別人辦了漂亮事,他還會到處埋怨:“其實我很有能力的”“他憑什么就能得到上司的重用啊”“這件事我會比他做得更好,可上司偏偏不找我嘛”。但是,真正的結果呢,卻是自己沒有能力,心中才充滿了怨氣。
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面對生活中的諸多不如意,我們只有兩個選擇,要么接受,要么改變。抱怨成為接受事實的一個阻礙,我們總是想:這件事對我是不公平的,這樣的事情怎么會發生在我的身上呢?我怎么能接受這樣的事情呢?所以,一種強烈的傾訴欲望開始萌發:我要去對別人訴說,以此證明我的無辜和委屈。于是,在我們埋怨不公的時候,我們已經失去了去改變這件事情的機會。那么,當我們無休止埋怨的時候,有沒有想過比埋怨更好的解決方法呢?
英國著名作家奧利弗·哥爾德斯密斯曾說:“與抱怨的嘴唇相比,你的行動是一位更好的布道師。”真正的強者,他所致力的是積極行動,如何解決問題,如何完成這件事情,而不是去埋怨上天的不公,所以,強者最后會在努力中贏得成功,而無能的人只能在埋怨聲中銷聲匿跡。
上一篇:快樂,正是決定舍棄時收獲的
下一篇:戰勝現在的困難,迎接燦爛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