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無一用是書生
南懷瑾先生說:我有時也不大喜歡讀書太過用功的學生,這也許是我的不對。但我看到很多功課好的學生,戴了深度的近視眼鏡,除了讀書之外,一無用處。據我的發現是如此,也是我幾十年的經驗所知,至于對或不對,我還不敢下定論。可是社會上有才具的人,能干的人,將來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并不一定在學校里就是書讀得很好的人。所以功課好的學生,并不一定將來到社會上做事會有偉大的成就。
南先生同時舉了一個例子來說明:
以前在X大考一個研究生,拿碩士學位,很慚愧的,我忝為指導老師。還好最后以八十五分的高分通過了。這個孩子書讀得非常好,但是我看他做事,一點也不行,連一個車子都叫不好。
南先生認為,書讀得好,不見得能成為救國救世的人;而書讀得不好的人,將來也可能做出一番大事業。認為“一個人書讀得好,學問好,才具好,品德也好,那才叫做文質彬彬,叫做君子,算是一個人才”。
所以,南先生由此談到一個人的成材問題,他建議“家長們不要把子弟造就成書呆子,書呆子者無用之代名詞也。試看清代中葉以來,中西文化交流以后,有幾個第一名的狀元是對國家有貢獻的?宋朝有一個文天祥,唐朝有武進士出身的郭子儀。只有一兩個比較有名的而已。”
也就是說,一個人讀書好,未必能力強;有知識,不見得有能力;有品德,不見得有能力,有能力的,不見得一定有道德。一個人如果真想成大事,需要德才兼備,學識修養都要上得去。
俗話說:“百無一用是書生”,是說一個人讀書好,即使倒背如流,而不能舉一反三,不付諸實踐,沒有行為能力,就成了死讀書,讀死書,沒有用的。如果不加以糾正,如此下去,不僅越學越笨,而且造成“知障”,掩蓋了自己的天性和聰慧,那樣就得不償失了。這就是常說的“讀書讀傻”了。如孟子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樣讀書,成了不通世務的書呆子,真是還不如目不識丁的老農生活得快樂呢!
元順帝天順年間,有一名進士,叫陳音。他傾心經術,一心攻讀,不問世事,終于學有所成,滿腹經綸。
據說,陳音讀書,十分專心,可真是專心致志,幾乎達到了忘我之境。
有一天,陳音整理書籍時,發現一本書里夾著一張宴帖。他沒大仔細看上面落款的日期,就到人家里赴宴了。
就這樣,他匆匆趕到下請帖的朋友家。走到客廳,寒暄過后,久坐而不走了。朋友感到納悶,問他:“您有什么事嗎?”陳音說:“我是前來赴宴的啊!”
那位朋友聽了此話,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心想,真是莫名其妙,我沒向他下帖子啊。但又不便詳問,只得備酒款待了一番。
事后,那位朋友才想起,去年的今天,曾宴請過陳音。你說這個陳音呆不呆?陳音經常犯這種糊涂事。
還有一次,陳音上朝回來。路上,他跟下屬說,要去拜訪一位同僚。但侍從沒有聽清,仍然牽馬帶他回家了。
到得家里后,陳音還沒反應過來呢,以為到了同僚的家。步入客廳,他環顧四周,說:“這客廳的格局與我家的相同啊。”然后,他又看見了壁畫,又疑惑地說:“怎么這幅畫,也和我家的相同呢?”
此時,恰好家童從內屋出來,陳音看到,趕忙呵斥道:“無禮狂徒,你怎么在這里?”家童回答:“這本是你的家嘛!”陳音這才恍然大悟。
不知道的,還以為陳音讀書做事如此專心,以為美德呢?豈不知,這是他受腦中的知識和事情所遮蔽,頭腦智慧一時失聰了呢!
歷來的讀書人,最忌諱的就是這點了。古代有沈括的紙上談兵,頭頭是道,實戰起來卻敗得丟盔棄甲;現在有為了考試而讀書,高分低能的好學生,都不是真正會讀書的人。所以,我們看到,那些死讀書的人,也許因為成績好,早早達到了超越常人的成績,少年出名,英雄出少年,但是,當他真正走向社會后,往往經不起考驗,很快銷聲匿跡了。這說明什么呢?有知識,沒學問;有知識,沒能力;學問上去了,做人沒上去,修養沒上去。其實,真正的學問是與做人做事緊緊相連的,否則不扎實,又沒有積累,當然經不起社會和時間的考驗。相對而言,厚積薄發顯得更有說服力。而這個,卻不只是書本知識,更有生活的磨礪,還有修養的深度而來的。
由此可見,讀書的本身,當然是一門學問。絕不能就讀書而讀書。讀書的過程,不僅與思考相結合,能舉一反三,而且要與生活和實踐相結合,會學以致用。孔子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了學思要并用的道理。而陶淵明的“好讀書而不求甚解”,更說明了讀書要有選擇性,要適合自己的天性,隨自己的興趣,在充實自己的同時,更能啟迪自己,轉化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這個很重要!否則,你看到再多的知識,都把它們裝到了腦子里,又有什么用呢?——因為那只是知識而已,縱使寫起文章來洋洋灑灑,引經據典也沒什么了不起——因為那不是你的,是別人的;是別人的,說明你沒學會讀書,沒有真正的所得。
說到讀書的選擇性,十分重要。古今中外的知識,洋洋大觀,浩如煙海,面對人類博大精深的文明,真是汗牛充棟啊。對于一個求知好學的人來說,怎么學習呢?人生的時間和精力都有限,而且每個人的聰明也有局限性,那么,面對這么多的知識,這么多的書,都看當然不可能,也沒必要。所以,選擇就顯得格外重要了。選擇適合自己的,自己感興趣的,能讓自己的天分和優勢充分發揮的,就是最適合自己的。
知識不是學問,學問關乎做人,不僅有知識,有理論,更要有思想,有活生生的,只屬于自己的獨一無二的體驗和感悟,那才是自己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所有既有的知識,也是別人站在他自己的角度得出的,不是你的。雖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但自己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在利用這些共同知識的基礎上,善于發揮自己的獨有天分和聰明才智,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發出自己的聲音,豐富共有的知識和思想寶庫,這才是自己真正的貢獻。
所以,讀書學習,在學習借鑒別人的同時,目的不是裝別人知識,而是吸收別人思想,結合自己,升華出自己的思想。把書本越讀越薄,越讀越少,越學越感到自己的無知,越學越空,這才是真正的會讀書。
如果,你通過學習,加之生活和修養,越來越喜歡平凡而簡單的道理,變得越來越簡單樸素,說明你認識越是深刻的越是簡單的,真理寓于平凡的道理,那么,你的修養和智慧就提高了;如果你的文章也不再刻意規劃,不再講究遣詞造句之功,不再追求華麗和引經據典,而是讓思緒和寫作都流于自然的流露中,那么,你就算真正會讀書,會學習了。道家所謂的“順其自然”,的確是十分深刻的智慧。任何事情,包括讀書,注重形式,刻意為之,將不會達到最好的結果。
上一篇:南懷瑾《獨立不倚的操守》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積極進取,樂天知命》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