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戰(公元前000年前后)
公元前3000年前后,中原地區的黃帝族和炎帝族為首的部落聯盟,共同擊敗并消滅海岱地區蚩尤族為首的部落聯盟的原始社會末期規模最大的一次戰爭。
公元前30世紀與中原華夏集團相鄰的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圈)、長江中游(屈家嶺文化圈)等地區的部族群,在與華夏集團的相互對抗中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至仰韶文化晚期(公元前3500至前3000年),不僅阻遏了華夏集團的擴展,反而開始向中原擴展。其中,尤以東夷集團中的蚩尤族為首的部落聯盟最強(據載由81個部族組成,活動于今魯南、蘇北地區,善制兵器,戰斗勇敢,史稱九黎)。
這時,華夏集團中最大的少典族,也繁衍分化為以黃帝族和炎帝族為首的兩大軍事民主制部落聯盟。前者主要生活在今陜北、晉西南和豫西地區,后者主要生活在今豫東、豫北地區。炎帝族南的江漢地區(屈家嶺文化圈)已經發展壯大,后世稱之為苗蠻的集團,竭力向尚無能力與之抗衡的西方、北方擴展。許多較小部族,或被征服,或被驅逐,很快將勢力推進至今隴中、陜北和冀南,成為繼炎帝族后中原最強大的部落聯盟。而炎帝族則在與蚩尤族長期戰斗中日漸衰微,魯西南及豫東地區漸為蚩尤族侵占。
大約至銅石并用時代(公元前3000至前2000年)開始時,蚩尤族已西進至今鄭州一帶。炎帝族在連續失敗下,撤離其聯盟中心(始筑于公元前3200年的鄭州西山古城,可能即其所在地)。蚩尤族繼續向豫北擴展。炎帝族向黃帝族求援,黃帝遂集中其25個部族,與炎帝聯合,共同與蚩尤族大戰于豫北、冀南地區,經反復激烈的戰斗,最終在涿鹿(今河南修武西北)之野將其擊敗并俘殺了蚩尤。九黎族一部融于黃帝族聯盟之中,一部退至江南。
涿鹿戰后,黃帝族勢力大盛,東夷集團及苗蠻集團部分部族主動歸附。黃帝族以嵩山地域為中心,基本上控制了整個中原。勢力所及,東至于海,西至空同(今甘肅平涼),南至于江,北到釜山(今河北懷來北)。以黃帝、炎帝兩族為主干,融合中原及周邊各部族,組成了中華民族的前身——華夏族。作為軍事首領的黃帝,個人權力大為增強,不僅有了脫產的“師兵”為“營衛”,而且設置了“百官”以管理“萬國”,這個華夏族大聯合體,已具有“古國”或酋邦性質,中國社會開始跨入文明時代的門檻。
涿鹿之戰(油畫) 張文源 何哲生
涿鹿古戰場遺址
新石器時期的骨鏃 是狩獵工具和原始兵器。
上一篇:《孫恩、盧循起義(99~411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湘鄂川黔蘇區反“圍剿”(194年10月~195年11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