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與名
——那些慷慨悲歌的刺客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唐朝大詩人李白一首《俠客行》,將刺客這一形象生動地勾畫出來。在人們的印象中,刺客神秘而詭異,還籠罩著一層冰冷肅殺的色彩。他們是殺人不見血的殺手,還是形跡無痕的高人?揭秘歷史上真實的刺客,聽一曲他們的慷慨悲歌。
魔幻刺客聶隱娘
影視作品中那些身手不凡、來去無蹤的刺客也并非完全是憑空捏造。這些傳奇形象的原型很多來自中國古代一些玄幻小說。例如,唐朝的傳奇話本中就有很多似魔似幻的刺客形象,如紅線、昆侖奴、虬髯客、謝小娥等。其中,刺客聶隱娘的故事更是將魔幻色彩發揮到了極致。聶隱娘為唐朝魏博大將聶鋒之女,10歲時被一個神尼用法術掠走。神尼喂她神丹,教其劍術,使她身輕如燕,能飛殺禽鳥,白日殺人卻不見蹤跡。神尼還為聶隱娘在頭顱內藏了一把匕首,為其行刺時方便取用。后來,聶隱娘投靠節度使劉昌裔,并為劉昌裔多次抵擋了妖人妖術的刺殺。劉昌裔死后,聶隱娘飄然而去,不知所終。
唐朝傳奇話本的刺客故事大都荒誕離奇,卻體現了作者豐富的想象力,為后世武俠故事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勇氣第一 武藝第二
刺客素來都是影視作品中“上鏡率”頗高的角色,他們被塑造成武功絕頂的高手,飛檐走壁,十步一殺,于百萬軍中取人首級如探囊取物一般。真實的刺客其實并沒有那么神奇,他們很多并不精通武藝,有的甚至手無縛雞之力。這是因為做刺客最重要的不是武藝,而是大智大勇。
春秋時期的專諸就是這樣一位有名的刺客。專諸是吳國人,以善做烤魚聞名,為人豪爽仗義。當時,吳國的公子光(即后來的吳王闔閭)想殺掉吳王僚而自立。但吳王僚平日身邊戒備森嚴,公子光苦于無法下手。謀臣伍子胥看出了公子光的心意,便向他推薦了壯士專諸。公子光得到專諸后,以禮相待;專諸感恩,愿以死相報,去刺殺吳王僚。于是,公子光以品嘗美味的名義將吳王僚邀請到了他的府邸,準備伺機刺殺。吳王僚非常警惕,在沿途和公子光的家中都布置了士兵和親信。酒宴到達高潮時,專諸呈上美味的烤魚。警覺的吳王僚命令專諸脫去全身的衣服,確認沒有危險后才令其端上佳肴。就在烤魚被獻上的一剎那,專諸忽然從魚腹中抽出一把鋒利的匕首(即后世有名的“魚腸劍”),一劍刺穿了吳王僚的身體。吳王僚當場斃命。而專諸也當場被吳王僚的侍衛剁成了肉泥。但他舍命的一擊卻成就了后來有名的吳王闔閭。
還有一位吳國刺客名叫要離。他相貌丑陋,身材矮小瘦弱,勇氣卻無人能比。吳王僚被刺殺后,他的兒子慶忌逃到了衛國,并在那里招兵買馬,準備為父報仇。吳王闔閭聽到消息后,寢食難安,于是又尋覓了一位勇士去刺殺慶忌,此人就是要離。
為了得到慶忌的信任,要離采用了苦肉計。他不僅砍掉了自己的右臂,還讓吳王闔閭殺掉了自己的妻子。家破身殘的要離來到衛國,假意投靠了慶忌。慶忌探得事實,就消除了戒心,將要離視為心腹。三個月后,慶忌出征吳國,與要離同乘一船。要離趁慶忌酒酣之際,拔劍刺透了慶忌的胸口。左右兵士舉刀要殺要離,卻被刺傷的慶忌攔阻說:“放他回國,成全他吧!”說完便氣絕而亡。要離被放回吳國后,吳王闔閭要重賞他。要離卻辭謝說:“我殺慶忌,不是為了做官,而是為了吳國百姓的安寧。”說完,要離便抽刀自刎了。
情義比天 許上身與劍
真實的古代刺客的一大特點就是重情重義。為報情義、舍命以殉,通常是他們行刺的理由。在這方面,刺客豫讓和聶氏姐弟的故事可稱作典范。
豫讓刺殺趙襄子是一個有名的為主報仇的故事。春秋時期,晉國內部幾大家族互相爭斗,最終,趙、魏、韓三家滅掉了智伯一族,分割了晉國的權力。豫讓是智伯的門客,深受智伯器重。智伯被殺后,豫讓為報舊主知遇之恩,決心報仇。趙、魏、韓三家中,趙家與智伯的仇恨最深,趙家核心人物趙襄子曾用智伯的頭蓋骨做酒具,因此,趙襄子便成為了豫讓復仇的首要目標。
豫讓先是更改姓名,偽裝成受過刑罰的人,混入趙襄子宮中修整廁所。趙襄子去上廁所,忽然感覺心中慌亂,于是下令將修整廁所的人逮捕搜查,果然從豫讓身上搜出了尖銳的匕首。趙襄子審問豫讓,豫讓對復仇之事直言不諱。趙襄子贊賞他是個勇士,于是大度地釋放了他。然而豫讓并沒有就此罷休。為了再次接近趙襄子,豫讓不惜把漆油涂滿全身,使得全身皮膚潰爛;又吞下炭火把嗓子弄啞,以此改變音容相貌。后來趙襄子出行,豫讓化裝為乞丐躲在趙襄子必經的橋下,以圖行刺。這一次又是老天庇護趙襄子,他乘坐的馬到了橋頭忽然受驚。趙襄子預感到周圍有危險,馬上派士兵搜捕,又發現了豫讓。趙襄子被豫讓的義舉所感動,但于情于理無法再放過他。趙襄子于是對豫讓說:“你為智伯報仇,已經算是成名了。我寬恕你,也已經足夠多了。你自己作個打算吧,我不會再釋放你了。”然后派兵包圍了豫讓。行刺失敗的豫讓對趙襄子說:“今天我甘愿被殺,但為主復仇心愿未了。我懇請您把身上的衣服給我,讓我刺它幾下,就算我為主復仇了。”趙襄子嘆其忠義,脫下衣服交給了豫讓。豫讓拔劍連刺數下,然后大呼:“我可以在九泉之下面對智伯了!”接著自刎而死。豫讓的故事傳開后,連趙國的志士都為他慨嘆不已。
聶氏姐弟的故事則在以死報恩的同時演繹了一段感人至深的姐弟情意。聶榮與聶政是齊國的一對姐弟,弟弟聶政是一位屠戶,身手不凡,膽識過人。當時,濮陽的嚴仲子與韓國的相國俠累有很深的嫌隙。嚴仲子擔心被俠累謀害,于是想先下手為強,找個刺客刺殺俠累。有人向嚴仲子推薦聶政。但嚴仲子多次登門拜訪,卻被聶政一一回絕。嚴仲子鍥而不舍,用黃金百鎰為聶政的母親祝壽。聶政被嚴仲子的執著打動,真誠地對嚴仲子說:“我家境貧寒,又有老母親需要贍養,因此不敢接受您的請求。母親在世,我不能輕易以身許人。”嚴仲子表示理解,并仍恭敬地對待聶政一家。
不久,聶政的母親病故。料理完喪事的聶政找到嚴仲子,接下了刺殺俠累的任務,以報嚴仲子的知遇之恩。他只身一人勇闖韓國相府,憑借高強的武藝竟然一路從門口打到內堂,親手擊殺數十名武士,最后力斬韓相俠累于堂上。聶政完成使命后已經身負重傷。他自知難免一死,又恐死后連累家人,于是用劍挖出了自己的眼睛,削爛了面容,剖腹出腸,壯烈而死。
聶政死前自毀容貌,故意使人無法辨識其身份。韓國于是將聶政的尸首置于鬧市,懸賞千金辨認兇手,但國人無一識得。聶政的姐姐聶榮聽說有人刺殺了韓相俠累,疑心是自己的弟弟,便前往辨認。一見果不其然,聶榮撲倒在弟弟尸體上放聲大哭,連聲大喊“他是聶政”。路人見了很奇怪,便問:“此人刺殺了相國,國王正在追查他的來歷,你難道沒有聽說嗎?為什么還敢來辨認呢?”聶榮回答說:“我弟弟之所以自毀容貌,是為了不連累我。我怎么能因為怕被株連,就埋沒了弟弟的名聲呢!”路人聽后莫不震撼。聶榮伏在弟弟尸體上大叫三聲“天啊”,也氣絕身亡了。
壯士一去不復還
真實的刺客,很少能像李白詩中所描繪的“事了拂衣去”一般灑脫飄逸,他們大部分是抱著必死的決心,踏上有去無回的旅程。因此,刺客又有“壯士”、“死士”的稱謂,“壯”在慷慨,“死”在悲壯。
歷史上最有名的刺客要數刺殺秦王的荊軻了。荊軻本是衛國人,流浪到燕國,喜好讀書擊劍,勇氣更是過人。當時秦國正處在吞并六國的進程中,北方的燕國岌岌可危。燕太子丹急尋救國之策,門客田光向他推薦了荊軻。太子丹拜訪荊軻,望其出使秦國,劫持或刺殺秦王嬴政。荊軻慷慨受命,帶著面見秦王的信物(秦國將軍樊於期的人頭)和燕國督亢地區的地圖,與助手秦舞陽同赴秦國。
荊軻出發的當天,太子丹和眾多親友都來送行。他們知道荊軻此去一定是有去無回,因此穿戴著白衣白帽,一直把荊軻送到易水河邊(燕國邊境)。荊軻的好友高漸離擅長擊筑(一種樂器),于是彈奏一曲。荊軻伴著悲涼的樂曲慷慨高歌,唱出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千古名句。周圍的人聽后無不感傷落淚。
到達秦國后,荊軻用價值千金的玉帛等禮物賄賂秦王的寵臣蒙嘉。蒙嘉在秦王面前替燕國美言一番,秦王于是設置九賓之禮,在咸陽宮接見燕國使者。面對守備森嚴的秦國宮殿,荊軻的助手秦舞陽嚇得面無血色,荊軻卻舉止自若。荊軻走上殿,恭敬地向秦王獻上燕國的地圖。就在地圖圖軸即將完全展開的一剎那,荊軻突然抽出了圖軸盡頭隱藏的匕首,并一把抓住秦王的袖子,持匕首向他刺去。秦王躲閃及時,掙斷了袖子,起身逃跑。荊軻緊追秦王,秦王則繞著柱子躲避。危急時刻,秦王在大臣的幫助下拔出了寶劍,一劍斬斷了荊軻的左腿。荊軻又用匕首投擲秦王,但沒有擊中。荊軻自知行刺失敗,于是靠著柱子笑道:“事情之所以沒有成功,是因為我想活捉你,得到歸還侵占土地的憑證去回報太子。”說完,他便被護駕的士兵亂刀砍死了。
荊軻失敗了,但一去不還的悲壯故事并沒有結束。荊軻的好友高漸離為給荊軻報仇,自己作為刺客潛入秦國。他隱姓埋名,做了大戶人家的雜工,耐心等候時機。每逢主人家有人擊筑,高漸離便從旁指點,久而久之,很多人都知道他善于擊筑。秦始皇(當時已統一六國)聽聞高漸離擊筑技藝高超,便召他進宮表演。但高漸離還沒來得及動手行刺,他的身份就被秦始皇的隨從識破了。秦始皇愛惜高漸離的技藝,不忍殺他,于是命人弄瞎了他的雙眼,仍令他為自己擊筑。失明的高漸離又在筑中放置鉛塊,利用接近秦始皇的機會,舉筑砸向秦始皇。但因他目不能視,結果沒有砸中。最終,為友復仇的刺客高漸離被誅殺,而秦始皇再也不敢接近諸侯國的來客了。
一劍轉乾坤
刺客的刺殺對象往往是當時的重要人物,因此他們通常都扮演著“一劍轉乾坤”的角色。歷史上不乏因為刺客的刺殺而改變時局的事例。
春秋戰國時期是刺客最為盛行的階段。這主要是由于當時社會等級較為扁平化,王公貴胄并沒有太過森嚴的等級與護衛,所以刺殺的難度不大;而且當時崇尚道義,因為復仇或者報恩而去當刺客被視為勇敢和光榮的表現。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為刺客開辟了一個列傳,以褒獎這些仁人義士的慷慨之舉。其中,專諸、要離的行刺開啟了精彩紛呈的吳越爭霸;而假使荊軻刺秦成功,恐怕歷史也會被改寫。
自秦朝以后,中央集權得到加強,貴族們的自保意識也逐漸提升,刺客行刺便沒有以前那么容易了。而統治者也著意剪除這一危險的職業,刺客們也很難再載入史冊了。刺客的故事逐漸湮沒無聞,只是偶爾在歷史的斷章中還能零星覓得他們的身影。
西漢末年王莽亂政時期,漢皇族后裔劉秀(即后來的東漢光武帝)率軍統一全國,平定群雄,其帳下有兩員股肱之將,一個叫來歙,一個叫岑彭。來歙為人光明磊落,智勇雙全,他為劉秀制定的“聯隴制蜀”、“西和東攻”等方略為東漢的建立奠定了戰略基礎;岑彭則幾乎參與了東漢王朝建立和鞏固過程中所有的戰役,是不可多得的將帥之才,更是東漢開國的“云臺二十八將”之一。不幸的是,這兩位名將卻都在人生的鼎盛時期遭到佚名刺客的殺害:來歙在進軍蜀地的過程中,被蜀人派來的刺客刺中胸部,在奄奄一息之時寫下了給劉秀的絕命信函;岑彭也在攻打蜀地時,被一名謊稱流民而詐降的刺客刺殺,死于一個叫“彭亡”的地方。劉秀聽聞兩名愛將被殺,痛哭流涕、悵惋不已……
東漢末年,東吳的開創者“小霸王”孫策平定江東之后,志得意滿,準備揮戈北上,與曹操、袁紹等人逐鹿中原。當時,曹操和袁紹正在官渡進行對峙,都無暇顧及南方,這正是孫策乘虛而入、定鼎中原的最好時機。然而就在出兵前夕,孫策外出打獵途中卻被昔日仇家的門客用毒箭射殺,死時年僅25歲。東吳出兵北上的計劃也因此作罷。試想,如果刺客沒有得手,恐怕誰是三國的霸主還未可定論。
再后來,刺客的故事更加少見了,值得一提的就是五代的后梁太祖朱溫被刺和清雍正帝被呂四娘刺殺這兩個故事。但前一件是兒子行刺父親,算不得真正的刺客所為;后一件則完全是民間的傳說,虛實已不可考。
上一篇:漢武帝晚年的悔與痛——巫蠱之禍
下一篇:清流士子的噩夢——黨錮之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