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趙氏孤兒
自從趙盾弒靈公后,晉國的君主便處于一種尷尬的地位。面對權勢熏天的各大家族,晉國公室似乎顯得很弱勢。晉國六卿(即三軍正副司令,若加上新軍正副司令,則是八卿)一直被幾大家族所壟斷,這些家族勢力猖獗,有威逼君權和尾大不掉之勢;同時各大家族之間利益沖突明顯,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傾軋。
在早期狐氏與趙氏兩大家族的對抗中,狐氏敗北,勢力被清除。趙氏家族在趙盾當國時,勢力達到鼎盛。趙盾為鞏固家族勢力,曾血洗軍隊高層反趙集團,甚至弒殺晉靈公。他在世時,無人敢與之作對,他如“夏日之日”的執政風格,不可避免地引起了其他家族的反感與抵觸,這也為后來趙氏家族遭滅頂之災埋下了禍根。
趙氏孤兒的故事,《左傳》與《史記》的記錄完全不同,像是兩個不相干的故事。筆者采用的方法是以《左傳》記載為主,原因是《左傳》成書時間早,史實可靠。其中未曾記錄的采用《史記》之說,以補其漏。
趙盾去世后,趙氏家族在晉國的勢力依然十分強大。晉楚邲之戰中,晉軍的高級將領有四位出自趙氏家族。其中趙朔擔任晉軍的下軍司令,趙同是下軍參謀(下軍大夫),趙括和趙嬰齊都是中軍參謀(中軍大夫)。趙朔是趙盾的兒子;趙同、趙括和趙嬰齊都是趙盾的同父異母兄弟,即趙朔的叔叔。
邲之戰晉軍遭到慘敗,戰敗的主要責任人是中軍副帥先縠。但作為中軍參謀的趙括與下軍參謀的趙同都站在支持先縠的一方,興風作浪。后來先縠被誅殺,趙同與趙括沒有受到懲罰,顯然這跟他們的家族背景有很大的關系。
幾年后,趙盾的兒子,即晉國下軍司令趙朔去世。
趙朔的英年早逝,對趙氏家族在國內的地位與影響力是一個重大的損失。趙朔只有一個兒子趙武,妻子是晉景公的姐姐趙莊姬。他去世時,趙武才剛剛出生。趙莊姬還年紀輕輕,趙朔的叔父趙嬰齊對年輕貌美的寡婦垂涎已久,常上門關心。不久兩人關系發展神速,成了一對情人。
可這事偏偏讓趙同和趙括知道了,他們一聽,這還了得,有損趙家的聲譽。于是兩人商議一下,決不能讓趙嬰齊待在晉國。要將他驅逐出境,趕他到遠離晉國的齊國去待著。
趙嬰齊一聽,心里舍不得美人,便對兩位兄長說:“現在欒書當上了中軍元帥,一直對我們趙家虎視眈眈。有我在這兒,欒書就不敢輕舉妄動。我要是到齊國了,恐怕兩位兄長有難。況且人各有才能,我跟趙莊姬要好,她是國君的姐姐,以后要保護趙家,可以出得上力,你們又何必要為難呢?”
趙同與趙括不同意,還是把他趕出晉國。
這下可氣壞了趙莊姬,你想她年輕守寡,地位特殊;除了膽大妄為的叔叔趙嬰齊外,還有誰敢惹上門充當情人而得罪趙氏家族呢?
女人有溫柔的一面,也有意氣用事的一面。她這一氣,告到晉景公那兒了。趙莊姬知道欒氏和郤氏與趙氏矛盾很深,相互傾軋,就對晉景公說:“趙同與趙括企圖起兵叛亂,這件事估計欒氏與郤氏都聽到風聲了。”
晉景公一聽,那還了得!忙下令執政大臣欒書嚴加調查。欒書心里偷著樂,正愁沒機會扳倒實力強勁的趙氏家族。于是與郤氏家族取得聯系,一起商量對趙家進行毀滅性的打擊。趙莊姬作為女人一時感情用事,帶來的結果是她想不到的,她忘了自己和兒子也是趙氏家族中的一員。
欒書將整倒趙家的重任交給了屠岸賈。一是因為屠岸賈是掌管刑獄的大臣,即司寇,調查謀反本來就是分內事;二來欒書雖然有意扳倒趙氏家族,但由自己出面來做這件事,會讓其他家族深感恐懼。人人自危,弄不好還會砸了自己的腳。
屠岸賈掌管刑獄既久,對羅織罪名這一招自然是得心應手。于是他把新賬舊賬一起搬出來了,第一,趙同與趙括企圖帶兵謀反;第二,趙盾弒君這件往事,剛好可以拿來炒一炒。如果弒君罪成立,那是滅族的罪行,趙盾這一族的人統統要牽連受誅。
趙同和趙括要謀反的說法,有趙朔遺孀趙莊姬的證詞;趙盾弒君的往事人人盡知,國史書還有董狐的記錄在案。
憑這兩條,就是滅門之罪了。
屠岸賈帶兵包圍趙府,趙同和趙括當然不肯束手就擒,率領家族親兵拼死反擊。屠岸賈下令格殺勿論,血洗趙府。在力戰中,趙同和趙括及其家人都被誅殺。一時間血流成河,慘聲連天。
大屠殺過后清點尸體時,卻沒有發現趙朔的遺孤趙武,一個幾歲大的小孩兒哪去了呢?
這個趙氏孤兒,造就了一個千古傳誦的傳奇,使中國的武士精神得以光芒璀璨,并且永不熄滅。
根據《史記》的記載,大屠殺時趙武還沒有出生。大屠殺過后,趙莊姬在王宮中生下趙武,此時屠岸賈帶兵沖進王宮內,要對趙氏斬草除根。
筆者不敢采用此說,這一年是公元前583年。根據史料記載,在公元前573年,晉悼公任用趙武為卿。如果趙武是大屠殺這一年出生的,出任卿家時年僅十歲,這顯然不太可能,所以太史公的記載當有誤。依筆者推測,此時的趙武應該是一個起碼五六歲大的小孩兒了。
一個小孩子又怎么能躲過屠刀呢?原來他被程嬰救走了。
程嬰是趙朔的好朋友,為人豪爽義氣,趙朔生前把他當做知己。在得知屠岸賈要屠滅趙氏全家時,程嬰心知趙氏家族由于勢力太大,得罪了太多人了,甚至也讓國君深感不安。自己位卑言輕,無力拯救趙氏家族。但至少要保全趙朔的孤脈,于是他偷偷把趙武藏了起來。
屠岸賈沒有發現趙武的尸體,下令在全城內大肆搜捕。程嬰非常擔心,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會被搜出來的。這時他想到一個人,即自己的好友公孫杵臼,公孫杵臼早年也是趙朔的門客,趙朔有恩于他。
程嬰找到了公孫杵臼,公孫杵臼一見到他,劈頭就問:“你是趙朔的好友,現在趙家被滅族,你為何不殉難而死,還茍且偷生啊?”
程嬰一聽,沒有生氣,反而暗暗高興。這幾句話,證明公孫杵臼是個重義氣的英雄好漢。他便對公孫杵臼說:“現在趙朔所留下的孤兒趙武,還只是個小孩子。我必須要保護他,并把他撫養成人,這樣才對得起朋友。我不是不殉死,只是要晚一點死罷了。現在我把趙武藏了起來,屠岸賈正在派人搜查。總有一天會搜到他的,你說這事要怎么辦?”
公孫杵臼想了想說:“你覺得在撫養孤兒與以死相殉之間,哪件事情比較困難?”
程嬰回答說:“死是晝夜事罷了,這個容易。而撫養孤兒并保護他的安全,這事看來是比較困難的。”
公孫杵臼說:“趙家對你很優厚,困難的事情就由你來承擔;容易的事由我來做,請讓我選擇先死吧。”
兩人合謀,設法搶來了一個跟趙武長得相像的小孩兒,并且躲進深山老林中。兩人當了一回土匪,不太光彩。有些敘述家為了維護兩位武士的英雄形象,把這個搶來的小孩兒寫成是程嬰的孩子,與史不合。
公孫杵臼設計的是一出苦肉計,根據計劃,程嬰跑到屠岸賈那里裝出一副貪財的模樣說:“誰能賞賜我千金,我就說出趙氏孤兒的下落。”
屠岸賈正愁找不到趙武的下落,聽到程嬰說的話大喜過望,趕忙答應程嬰的要求。于是程嬰帶著屠岸賈和一隊人馬到深山老林中,找到了公孫杵臼的藏身地。
公孫杵臼見到程嬰后,故作憤怒狀,指著他罵道:“程嬰,你這個小人,想趙將軍對你不薄。現趙家受屠,你不能以身相殉。前些日子還準備與我一起計劃把趙氏孤兒藏養起來,現在居然賣友求富貴。你,真是個小人!”
不能不說,公孫杵臼表演得很逼真,屠岸賈對其所說的深信不疑。
公孫杵臼沖著程嬰“呸”的一聲,然后抱著在一旁已經嚇得大哭的小孩,對屠岸賈叫道:“天哪,趙氏孤兒何罪之有。杵臼情愿用自己的性命來換趙氏孤兒之命,這樣可以吧?”
屠岸賈等人沒有見過趙氏孤兒,便問程嬰;“這個小孩就是趙朔的兒子嗎?”程嬰答說:“沒錯啊,這就是趙武。”
屠岸賈揮揮手,沖著手下說:“給我上,把他們兩人都給殺了。”士兵們一擁而上,你一刀我一劍,把公孫杵臼與冒充的趙氏孤兒剁成了肉醬。
程嬰在一旁面無表情,其實他的內心在滴血,親眼看著好友被砍得面目全非。可是他不能作聲,因為他有更重要的使命要完成。
作為一個視名譽高于生命的人來說,這確實比死更難受。
公孫杵臼以死來完成自己的使命,而程嬰必須茍且偷生來繼續自己的使命。
屠岸賈認為趙氏孤兒已經死了,回去復命了。程嬰把趙氏孤兒帶到了安全的地方撫養,雖然孤兒的性命得以保全,但是趙氏家族的財產與地位喪失殆盡。晉景公將趙氏的土地田產賜給了大臣祁奚,如何恢復趙武的地位與權益呢?這是擺在程嬰面前的一個難題。
要恢復趙家的名譽與地位,必須要有位于高層的人士鼎力相助方可,而韓厥便是最佳人選。為什么呢?有幾個方面的原因,其一,韓厥與趙家有很親密的關系。韓厥是由趙家撫養長大的,在韓厥的升遷過程中得到趙盾的器重與提拔,他在生活上與事業上都與趙家有著特殊的一層關系;第二,韓厥為人正直,不做落井下石之事。當屠岸賈要對趙家痛下殺手時,韓厥曾出面勸阻,并給趙家通風報信;第三,韓厥此時的身份是下軍司令,是朝廷的重臣,地位高,在朝廷中說得上話。
程嬰上門拜訪了韓厥,把保存趙氏遺孤的經過告訴了韓厥。
韓厥聽罷又驚又喜,看來天意不讓趙氏滅門。于是答應程嬰一定會鼎力幫助趙武恢復名族身份和家產,但是平反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很明顯,趙氏受屠不僅是屠岸賈的血腥與殘暴,背后是欒氏、郤氏,甚至包括晉景公對趙氏集團的排擠、傾軋、報復和打擊。既要恢復趙武身份,又不得罪君主與重臣,這絕非一件容易的事,然而智勇雙全的韓厥找到了一個機會。
過了一段時間,晉景公生病了。當時的人都比較迷信,晉景公就召來了卜筮來進行占卜。韓厥抓住這個機會,跟卜筮串通好,合演了一出雙簧戲。卜筮裝神弄鬼了一番,然后對晉景公說:“主公的病根是因為大業的后人陰魂不散在作怪哩。”晉景公很是不解,于是便召集群臣來解答這個疑問。
韓厥密稟晉景公:“大業的后裔在秦是嬴氏,在晉是趙氏。趙氏在晉國從文公始,代代都對國家有巨大的功勞。但是趙氏卻慘遭滅族,而且沒有證據表明趙氏企圖謀反。國人都對趙氏的遭遇深感哀憐,神靈就通過占卜的龜策表達了這種哀憐之心。”
晉景公聽了嚇出一身的冷汗,看來是因為屠戮趙氏一家遭到神靈的譴責。心中十分害怕,便急著問韓厥:“那趙氏現在可還有留下子孫?”
韓厥見時機成熟,便密告晉景公:“趙朔的遺孤趙武尚流落于民間。”便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說了一下。
晉景公道:“那就趕緊把他找回來,重新恢復其爵位和家產吧。”韓厥回答說:“趙氏全族遭誅,必須要先平反,才可以恢復其后人的爵位和財產。當時屠岸賈沒有主上的命令擅自濫殺無辜,現在必須要先殺了他,才可以讓國內的百姓心服啊。”
其實趙氏遭屠,真正的責任人是欒氏和郤氏,包括晉景公在內,屠岸賈不過是個執行人罷了。但是大家心知肚明,搬出個替死鬼,既可以不得罪國君與重臣,又可以恢復趙氏家族的地位,這是韓厥想出的最佳選擇。
第二天,晉景公召見群臣。
韓厥帶著趙氏孤兒進入王宮,晉景公當眾宣布趙氏孤兒趙武仍然活著,要恢復趙家的爵位與舊有的田地。為了預防欒氏和郤氏的反對,韓厥把軍隊布置在宮殿周圍,以武力進行威脅。諸大臣沒有辦法,都把罪狀推到了屠岸賈身上。這樣晉景公當場宣布恢復趙家的地位,并且派程嬰帶兵前往擊殺屠岸賈,屠岸賈被滅族。
在公孫杵臼、程嬰的保護,以及韓厥的努力下,趙氏孤兒趙武終于得以保全了性命,并使趙家的族脈得到繼續發展與光大;否則就不會出現以后戰國七雄中的趙國了。
在韓厥和程嬰的精心照顧下,趙武漸漸長大成人。早年的遭遇使他少年早熟,為人沉勇機智。程嬰看了很是欣慰,可是他還有一樁心愿未了,于是他前來向趙武辭別。
程嬰對趙武說:“以前趙家發生變亂時趙家的家臣們都能殉難而死,包括我的好朋友公孫杵臼,我親眼看著他被剁為肉泥。當時我之所以不死,是想保全趙家的血脈,撫立趙氏的后代。現在你已經長大成人了,已經恢復了先人的官職,我的使命已經完成了。現在我只有一個心愿,就是到九泉之下與好友公孫杵臼相會。”
趙武聽了大吃一驚,他是個知恩圖報之人。他對程嬰如對待父親一般,非常愛戴尊重,可是現在卻要死別。他非常悲傷,向程嬰跪下叩頭,含著淚懇求道:“趙武愿終生竭盡所能來報答您,您怎么能忍心丟下我呢?”
程嬰去意堅決,對趙武說:“我不能不死,我跟公孫杵臼有過諾言。他先我而死,是因為相信我能夠做到保存趙家這項艱巨的任務。現在是我向公孫兄長復命的時候,他在九泉之下等了很久了。要是我還不前去復命,他恐怕會認為我沒能完成使命。這樣在九泉之下,他也不會安心,而我又于心何忍呢?程嬰比公孫兄多活十幾年,但絕非茍且偷生之輩,士為知己者死。如今,我前往與故交知己相會,這并不是什么悲傷的事情。”
趙武無法阻擋,程嬰面帶笑容說:“杵臼兄,讓你久等了,程嬰來也!”遂自殺而死,到九泉之下與老朋友公孫杵臼會合了。
寫至此,筆者忽然想起晚清志士唐才常在犧牲時口占的一句詩:“七尺微軀酬故友,一腔熱血濺荒丘。”唐才常酬的故友是先死的譚嗣同,這種肝膽相照之武士精神,不正與公孫杵臼和程嬰有同樣之精神淵源嗎?筆者又記起戊戌變法失敗時,梁啟超前往勸說譚嗣同逃往日本,譚嗣同答道:“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以無酬圣主。程嬰、杵臼,西鄉和月照,吾與足下分任之。”由是可見,在程嬰和杵臼死后兩千多年,他們那種為使命而勇不避刃和死而無悔的最高武士精神依然是后世勇士之楷模。
上一篇:讓秦人再哭五十年-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趙鞅力挽狂瀾-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