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長沙會戰(199年9~10月)
1939年9至10月,中國第9戰區部隊在湖南、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地區對日軍進行的防御戰役。
1939年9月日軍第11集團軍司令官岡村寧次集中10萬兵力,發動了以攻占長沙為目標的“湘贛會戰”。為守住湘贛北部戰略要地,中國第9戰區代司令長官薛岳指揮中國軍隊16個軍、30多個師約24萬兵力,在三個方向進行防御作戰。
贛北方面,日軍第106師團及其配屬的第101師團佐枝支隊,于9月14日突破中國軍隊第58、第60、第32軍防線,先后侵占了會埠、上富、村前街、祥符觀、高安等地。隨后,日軍第106師團主力轉向修水、三都,企圖切斷第9戰區第30集團軍的后路。中國軍隊乘日軍主力轉移之機,積極發起進攻。第74軍攻占村前街,第32軍北渡錦江克復高安。向修水方向進攻的日軍右縱隊在黃沙橋被72軍新編第15師堵截。左縱隊在甘坊、治城一帶被第60、第74軍圍攻,第57師克復上富,切斷了日軍退路。第32軍向萬載集結,以布防銅鼓。
湘北方面,9月18日起,日軍第6師團及奈良支隊(相當于旅)對第52軍新墻河防御陣地發動了猛烈進攻,激戰5晝夜,日軍強渡新墻河,第52軍逐次退到汨羅江南岸防守。24日,日軍上村支隊分別在鹿角、營田突襲成功并占領歸義,后被中國第70軍克復。26日,日軍主力偷渡汨羅江,除一部襲戰永安外,上村支隊在三姐橋一帶遭第73軍一部伏擊,日軍第6師團主力分別在福臨鋪、石門痕等地受到重創。在中國軍隊的猛烈反擊下,日軍已無力南下。
鄂南方面,日軍第33師團于9月21日由通城附近南進,企圖楔入渣津,該部突破第79軍的防線后,被第20軍阻擊于幕阜山區石福嶺。28日,在奈良支隊的策應下,第33師團先后攻占了龍門廠、朱溪橋、長壽街,在三眼橋與奈良支隊會合。中國軍隊第79、第20軍跟蹤攻擊,第8軍也由通山南下,準備協助夾擊該路日軍。
由于日軍不斷遭到中國軍隊的阻擊、處境日益不利。日軍第11集團軍遂于9月29日下令全線撤退。10月9日,第6師團、奈良支隊全部撤回到新墻河北岸,上村支隊逃回岳陽,第106師團在第33師團接應下撤回奉新、靖安、武寧地區,第33師團撤回通城。中國軍隊全線出擊,收復此戰中全部失地,中日雙方恢復到戰前陣地。
此役,共斃俘日軍2萬余人,擊毀日軍飛機20余架,中國軍隊傷亡3萬余人。
長沙會戰中,日軍對長沙發起第一次炮擊。
上一篇:《第一次直奉戰爭(19年4月9日~6月18日)》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6月~184年8月)》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