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章溢
章溢 (1314~1369),字三益,號匡山居士,龍泉 (今屬浙江) 人。元末,統鄉兵平定盜亂,授浙東都元帥府僉事,堅辭不受,隱居匡山。明初,朱元璋以厚禮延請出山,授僉營田司事,后官拜御史中丞兼贊善大夫。死后追謚為 “莊敏”。與明初劉基、宋濂、葉琛齊名,世稱 “浙東四先生”。
主要書齋號有: 苦齋。
苦齋據劉基 (伯溫) 為其所寫的 《苦齋記》 介紹,苦齋在匡山之巔,四面峭壁拔起,“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風,風從北來者,大率不能甘而善苦,故植物中之,其味皆苦”。苦齋所處環境艱苦惡劣,不但多凜冽凄苦的北風,而且地上 “簇布而羅生” 的植物味也苦,甚至連 “野蜂巢其間,采花髓作蜜,味也苦”。山溪中 “多斑紋小魚,狀如吹沙 (一種魚名),味苦而微辛”。苦齋居于苦地,這是取其名的原因之一。
其二,書齋主人認為 “樂與苦,相為倚伏者也。人知樂之為樂,而不知苦之為樂; 人知樂其樂,而不知苦生于樂,則樂與苦相去能幾何哉……吾聞井以甘竭,李以苦存,夫差以酣酒亡,而勾踐以嘗膽興,無亦猶是也夫?” 苦與樂是相互倚伏的,苦中有樂,樂由苦來。他甘愿在深山老林中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是為了日后承擔大任。
章溢生活于苦地,起居于苦齋,卻并不以為苦,相反以苦為樂。他在苦齋中修身養性,鉆研經史,“間則躡履登崖,倚修木而嘯,或降而臨清泠,樵歌出林,則拊石而和之”。這段生活磨礪了他的意志,為他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礎。
上一篇:齋號趣談·程千帆
下一篇:齋號趣談·章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