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與西羌的戰爭(公元4~168年)
公元34年至168年,東漢王朝為維護其統治,在西北河西地區涼、并二州與羌族的戰爭。
兩漢之交,大量羌族部落由青海湖地區遷至涼、并二州(相當于今甘肅及寧夏、陜西、山西北部)。由于種種原因,羌族反抗及反叛漢王朝的作戰,東漢建立以來,始未斷絕。規模較大的作戰共有三次。
第一次與涼州羌族之戰。永初元年(107年),被征往西域的羌族數千人,中途逃散,各郡出兵追捕,引起涼、并二州羌族群起反抗。二年,漢派鄧騭等率軍5萬鎮壓,先后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平襄(今甘肅通渭西)戰敗。先零羌首領滇零占北地(今寧夏靈武西南),聯合各部四出攻擾。東進各部在武功(今陜西眉縣東)、羊頭山(今山西沁源東北)被擊潰;南進各部在漢中(今屬陜西)、褒中(今陜西漢中西北)擊敗漢軍后退回;隴右各部,破臨洮(今甘肅岷縣)后退走。六年,滇零死,子零昌立,杜季貢部漢族農民武裝與零昌合作,入駐丁溪城(今寧夏靈武東)。此后,漢軍全面反擊,羌部多被擊潰。元初二年(115年)虞詡率少數漢軍在赤亭(今甘肅隴西西)敗羌部萬余。三年,任尚破丁溪城及北地,并派人刺殺零昌及杜季貢,羌族大部瓦解。四年末,又在北地全殲莫狼部,涼州平定。
第二次與隴西羌族之戰。永和五年(140年),涼州且凍羌、傅難羌等起兵反漢,攻金城、三輔(今隴西關中地區)。漢軍10萬集結漢陽,進行鎮壓。六年正月,且凍羌大敗漢軍于射姑山(今甘肅慶陽北)。鞏唐、罕羌等先后攻隴西、北地、武威,屢敗漢軍。東漢王朝改用政治爭取為主,武力打擊為輔方針。漢安元年(142年),罕羌降于武都,二年,參巒(今甘肅慶陽西北)燒當羌被擊敗。永嘉元年(145年),離湳羌、孤奴羌等先后降服,隴右平定。
第三次與河西地區羌族之戰。延熹二年(159年)末,燒當等8部羌族攻擾隴西、金城,漢將段潁力主武力鎮壓,在羅亭(今青海積石山東北)殺、俘各部羌萬余。三年,在張掖擊敗燒當羌后,追擊至積石山將其全殲。后又敗零吾羌等于允街(今甘肅永登南)。四年,皇甫規接替段潁,力主政治爭取,二年內招降20余萬。八年,段潁接替皇甫規,二年內在武威一帶擊殺羌眾數萬。建寧元年(168年)在逢義山(今寧夏固原北)陣斬羌眾8,000余人,追擊至射虎谷(今甘肅天水西),將其全殲。至此,河西平定。
上一篇:《東晉十六國形勢(04~49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東漢對匈奴的戰爭(公元~158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