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錢塘江·怒潮壯觀天下無
錢塘潮,又被人們稱為“怒潮”。由于天體引力和錢塘江特殊的河口地勢,形成了這一潮汐景致。南宋詞人周密說:“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
八月十八潮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相傳八月十八是潮神生日。這天潮頭最高,水勢兇猛無比,潮神騎著白馬,在潮頭上來回奔馳。唐詩人劉禹錫詩曰:“八月濤聲吼地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周密《武林舊事》中記載,南宋時把八月十八日定為檢閱水師之日:“吳兒善泅者數百,皆披發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爭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不沾濕,以此夸能。”
《錢塘觀潮記》的作者吳儆也云:“八月既望,觀者特盛。弄潮之人,率常先一月,立幟通衢,書其名氏以自表。市井之人相與裒金帛張飲,其至觀潮日會江上,視登潮之高下者,次第給與之。潮至海門,與山爭勢,其聲震地。弄潮之人,解衣露體,各執其物,搴旗張蓋,吹笛鳴鉦,若無所挾持,徒手而附者,以次成列。潮益近,聲益震,前驅如山,絕江而上,觀者震掉不自禁。弄潮之人,方且賈勇爭進。有一躍而登,出乎眾人之上者;有隨波逐流,與之上下者。潮退策勛。”
一線潮
宋朝以后,人們以海寧縣鹽官鎮東南的一段海塘為觀潮勝地。此處江面闊9里,潮勢至此,齊列一線,有“海寧寶塔一線潮”之稱。清雍正九年,奉敕建成海神廟,以祀浙海之神。傳說,錢塘潮原來并無潮頭,也無聲響。這天,有巨人挑一擔鹽過江。至江邊,放下擔子歇腳,沒想到竟打起了瞌睡。正巧碰上東海老龍王出來巡江,潮水涌著龍王,慢慢漲了起來,一直漲到岸上。巨人的鹽都溶化了。巨人醒來后,不見了鹽,卻聞到江水里的咸味,不由得怒從心起,舉起扁擔就打海水,直打得東海龍王連連叩頭求饒,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巨人,并保證以后漲潮時,一定連喊帶叫,免得巨人誤事。巨人把扁擔往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后潮水來時,得從這里叫起!”龍王連聲答應。
巨人當年坐過的那個地方,就是海寧的鹽官。著名的“一線潮”也即從此而來。
民間又傳說,海寧北門口,從前有位叫丁山的大力士,為鄉親們到鹽母山取鹽。回來路上,正逢海水退潮,丁山就走在沙灘上,但不一會兒,洶涌的潮水驟然而來,把丁山沖走了。海水變咸,是丁山那一簍鹽打翻在海里的緣故。以后,潮水一來,總是發出震天動地的響聲,人們說,這是丁山在提醒人們:當心潮水!
漲、退二潮神
民間傳說,有一年,錢塘潮在海寧鹽官鎮外面改換了方向,直撲紹興龍山而去。這是為什么呢?春秋時代,吳越爭雄,吳國大臣伍子胥因屢次進諫,被吳王夫差賜死,其尸首被扔進江里。誰知潮水頓時白浪翻滾,有如萬馬奔騰。從此,人們便稱伍子胥為“漲潮神”。
越王勾踐滅吳雪恥后,以“久蓄異心”的借口,把功臣文種也殺了,把他葬在紹興的龍山上。
伍子胥活著時,最恨文種,認為吳亡越興,都是文種的計謀。文種一死,伍子胥便借八月十八的大潮,卷走了龍山上文種的尸骨。于是兩人站在潮頭上,展開了激烈爭辯。最后,伍子胥明白了“自古忠魂都含冤”,兩人遂講和。文種便開始主司退潮,人們稱他為“退潮神”。
功罪貫千秋
千百年來,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錢塘潮的傳說。戚繼光借潮滅倭,即是其一。
明朝嘉靖年間的一個冬夜,倭寇的十只大船開進海寧塘前村的海邊,六百多名倭寇上岸燒殺掠奪。戚繼光當時只帶了五十名士兵。他帶著士兵們先奪下十條倭寇的船。正在村中搶劫的倭寇發現船只被占,趕來救援時,遭到了戚家軍的一陣亂箭。
這時,錢塘江開始漲潮。戚繼光按兵不動。過了一會兒,他命令士兵把船稍開出一點,再停下來。而潮水這時已漲到了高沙灘上。中了計的倭寇發現情況不妙,趕緊往岸上撤退,洶涌的潮水已從四面包圍上來,“轟”的一聲,一個大浪把倭寇統統卷進了錢塘江。
“錢王堤”上射潮神
錢塘江歷來兇猛,兩岸堤壩屢修屢坍。潮水給當地人民帶來的損失,可從“黃河日修一斗金,錢江日修一斗銀”的歌謠中看出。吳越時,錢镠治理杭州,碰到的最棘手難題,便是錢塘江潮難以制服,海堤難以修筑。
民間傳說,八月十八為錢塘潮神的生日。這天,勇猛無比的錢镠調遣了一萬弓箭手,擺在江岸。他叫人拿來紙筆,寫下兩句詩:“傳語潮神弄水府,錢塘借與筑錢城”。寫罷,將詩稿扔進江中。沒多一會,潮水以翻江倒海之勢奔騰而來,錢镠把弓拉滿,大吼一聲:“射”!霎時,萬箭齊發,直射潮頭。接連射了三萬支箭。
但見那潮頭陡然壁立,良久,忽然向左倒伏,滾滾向西遁去。錢镠又下令:“追射!”
潮頭慌忙逃竄。流了“之”字形后,潮水消歇了。
于是,海堤終于筑成。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孺子亭·徐亭煙柳見人杰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漓江·怪石趣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