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帝蕭鸞
一
隆昌元年(494)七月,尚書令蕭鸞得到一個消息:小皇帝蕭昭業準備讓他離開尚書省,改任揚州刺史,凡國家大事也不想再與他商量了。總之,蕭昭業對他已很不放心,要公開攤牌了。聽到這個消息,蕭鸞冷冷一笑: 這小家伙也太不自量力了! 要弄倒我談何容易!
是啊,無論是政治經驗、御下能力,還是韜晦權變、欺世盜名,蕭昭業都不是老謀深算的蕭鸞的對手。
蕭鸞 (452—498) 是齊高帝蕭道成的侄子,他的父親蕭道生是蕭道成的二哥,卒于宋世。蕭道成念其自幼喪父,非常疼愛他,將他撫育成人,待如親生兒子。蕭鸞與堂兄弟們一起長大,事事處處謙讓有禮,乖覺聽話,辦事有條不紊,討人喜歡。
南齊建立,蕭鸞被封為西昌侯,歷任侍中、郢州刺史等職。那時候,王公大臣上朝或出游,皆乘牛車。別人都想方設法顯示威風。車須是纏帷車,衛士儀從也衣冠華麗,招搖過市,耀武揚威,大出風頭。蕭鸞則與眾不同,乘下帷車,儀從皆如素士,不明真相的人都猜不出他是西昌侯。一次,一個賣飯的小販挑擔從他車前經過,一不小心,擔中的火竟燒著了駕車的牛的鼻子,那牛疼得一下子跳了起來,把車中的蕭鸞嚇了一大跳。這件事在王、公、侯中間傳為笑談,豫章王蕭嶷將此事告訴武帝蕭賾,蕭賾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蕭鸞如此節儉,不慕榮華,給蕭賾留下了極佳的印象。至蕭賾晚年,大肆殺戮那些有可能篡奪皇位的王公大臣,對蕭鸞卻絲毫未起疑心,臨終時還遺詔要他與竟陵王蕭子良一起輔佐幼主,擔任侍中、尚書令,參與大小朝事。
蕭賾剛剛咽氣,中書郎王融欲強行擁蕭子良為帝,蕭昭業與手下人束手無策,焦急萬分,是蕭鸞硬闖入宮,扶蕭昭業登上皇位。通過這件事,蕭鸞一下子提高了威望,與優柔寡斷膽小怕事的蕭子良相比,他的果敢和遇驚不亂,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朝野內外人心漸漸歸向于他。小皇帝蕭昭業由此把他視為股肱之臣,朝政不論大小皆委于他。蕭子良受懷疑憂慮成疾,不問朝政,唯掛虛名而已,實權完全落在蕭鸞手中。后來,蕭鸞又不露聲色地將蕭昭業的心腹楊珉、徐龍駒、周奉叔、綦母珍之、杜文謙等一一殺掉,而多數還是由蕭昭業下令誅殺的,弄得蕭昭業既心疼又無可奈何。隨著蕭鸞權勢日隆,他與蕭昭業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白熱化了,竟陵王蕭子良去世后,二人的沖突就更明顯了,蕭昭業欲收回朝政大權,就說明了這一點。
俗話說,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蕭鸞深諳此道。經過一番謀劃,他迅速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先是要衛尉蕭諶密召諸王典籤,讓他們嚴密監視諸王,不準諸王與外人交往,以免聽到什么風聲。蕭鸞深知,諸王是他廢帝的主要障礙,萬一風聲傳到他們耳中,不但廢帝之謀難以成功,而且自己還會鬧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所以,封鎖諸王是當務之急。
下一步是爭取先朝舊臣們的支持。蕭鸞決定先找尚書左仆射王晏。王晏是齊武帝蕭賾時重臣,蕭賾待他特別親厚,如果連他都同意廢帝另立,對朝野的影響一定很大。主意已定,蕭鸞馬上登門拜訪。門人剛 一通報,王晏立即迎出門來。二人落座,寒暄幾句后,蕭鸞留意打量王晏,只見他滿面紅光,一副富態相,大概是多年官運亨通,養尊處優所致吧。想當初,他長期在蕭賾身邊,居中掌權,蕭鸞與他打交道不多,但深知其為人,遇事先替自己打算,根本不講忠義那一套,又慣會見風使舵,趨炎附勢。過去他見到蕭鸞總是不冷不熱的,現在卻熱情有禮,恭恭敬敬。蕭鸞心想: 對這樣一個人,用不著兜圈子,直截了當說就行。所以,他收起笑容,雙目炯炯,盯著王晏,從容說道: “當今主上失德,實為國家不幸,我欲廢昏立明,不知君意下如何?”話音剛落,王晏一下子站起來,欣然應道: “廢昏立明,自古有之,我舉雙手贊成。社稷有望了!”
一日,蕭鸞又登門造訪丹陽尹徐孝嗣,將廢帝另立的打算告訴他。徐孝嗣聽后,面有難聲,低頭沉思。蕭鸞深知,徐孝嗣是有顧慮的,當年他官小位卑,是王儉向武帝蕭賾大力舉薦,蕭賾對他提拔重用,臨終時又托以尚書眾事,如此重恩,怎好相負! 看到徐孝嗣為難的樣子,蕭賾勸道: “主上失德,有關社稷安危,君是明白之人,廢昏立明,為義舉而非叛逆。這一道理,望君深思。”聽了這番話,徐孝嗣終于點頭應允,表示愿隨蕭鸞一起行動。從徐孝嗣家中出來,蕭鸞是滿心高興。因徐孝嗣與王晏不同,他處事穩重,在朝中有聲望,當年王儉就贊其有宰相之才。能說服徐孝嗣一起行動。先朝舊臣中反對派的勢力就不足懼了。
雖然蕭鸞做事機密,但建康城內很快就滿城風雨,人們紛傳蕭鸞將與王晏、徐孝嗣合謀廢帝。一天,樂豫聽到風聲,特去找徐孝嗣,勸道: “外面傳言似有伊、周之事。君蒙武帝殊常之恩,荷托付之重,恐不可同人此謀。人們恥笑褚公(褚淵),至今齒冷啊!”徐孝嗣聽了,心中暗暗稱善,但一想到蕭昭業的種種行徑,又想到其大勢已去,還是決意追隨蕭鸞行動。
這時,蕭鸞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等投靠他的負責宮廷保衛的衛尉卿蕭諶舉兵廢帝,就大功告成了。
正當蕭鸞緊鑼密鼓加緊準備之時,征南諮議蕭坦之向他密報,蕭昭業已聽到傳言,心有疑慮,直閤將軍曹道剛正秘密準備,想要殺掉蕭鸞等人呢! 蕭鸞聽了,又驚又急,希望蕭諶馬上行動。而蕭諶卻在那里按兵不動,想等始興內史蕭季敞、南陽太守蕭穎基內遷入京后,借其勢力再起事。蕭鸞深怕夜長夢多,事情有變,連忙找蕭坦之,要他說服蕭諶。蕭坦之一聽,心急火燎地趕去見蕭諶,一見面就毫不客氣地說:“廢天子在古今都是大事。我近來聽說曹道剛、朱隆之等已開始懷疑了。衛尉明日若不舉事,就再也來不及了! 小弟我有百歲老母,豈能坐聽禍敗,正應做其他打算了!”蕭諶聽了,大吃一驚,答應馬上起兵廢帝。
到了動手的這一天,蕭鸞先派蕭諶領兵入宮,自己引兵自尚書省入云龍門,王晏、徐孝嗣、蕭坦之、陳顯達、王廣之、沈文季皆跟隨其后。蕭鸞身著戎裝,威風凜凜,雙目圓睜,表情非常嚴肅。但這一切,都掩飾不了他內心的緊張和恐懼,以至進了云龍門后,掉了三次鞋。好在蕭昭業實在是個窩囊廢,毫不反抗,束手就擒,蕭鸞順順當當完成了廢帝大事。
蕭鸞殺了蕭昭業后,剛要找人起草太后詔令,徐孝嗣走近前來,從袖中拿出早已準備好的詔令,蕭鸞接過一看,不由心花怒放。第二天,以太后令發布全國: 追廢蕭昭業為郁林王,廢皇后何氏為王妃,迎立新安王蕭昭文為帝。
朝中大臣都被召入宮中,聽關于廢帝另立的宣布。大部分人雖感到震驚,但見木已成舟,又懾于蕭鸞之威,不敢多說什么,只能唯唯聽命而已。只有個別人有表現不同。國子祭酒江斅乘牛車走到云龍門,聽到廢弒蕭昭業的消息后,借口身體不適,吐于車中,然后駕車返家。象這樣消極反抗的事例在當時也是廖廖無幾。
二
蕭鸞迎立15歲的蕭昭文為帝后,完全操縱了朝政,蕭昭文只是他發號施令的幌子而已。所以,新皇帝剛繼位,就發布詔令,封蕭鸞為宣城郡公,任為驃騎大將軍、錄尚書事、揚州刺史。故人們又稱其為 “錄公”。
為了樹立一己勢力,蕭鸞任命身有殘疾的始安王蕭遙光為南郡太守,破格提拔中書郎蕭遙欣為兗州刺史。二人都是蕭鸞的哥哥蕭鳳之子。他自己的孩子年齡尚幼,所以特別倚重這幾個侄子。
中散大夫孫謙在朝臣中很受敬重,蕭鸞想拉他為心腹,使其兼衛尉,配給甲仗百人。不久,他接到報告,孫謙不經請示,擅自遣散了甲士。蕭鸞無可奈何地苦笑了一下,他知道,孫謙是對他廢弒皇帝不滿,有意與他保持距離。對這種忠于舊主的耿直大臣,也只有隨他們的便了,不能強求。所以,蕭鸞并未加罪于孫謙,只是打消了引其為心腹的念頭。
對他廢帝另立的行動最反感的,恐怕就是高帝、武帝的子孫了。蕭鸞對此心里最清楚。司徒、鄱陽王蕭鏘是蕭昭業的叔叔,蕭昭業被廢時,他竟連一點消息都不知道。蕭昭文被立后,蕭鸞權重內外,朝野皆知其有不臣之志。蕭鏘對此很擔憂,便乘車到蕭鸞處造訪,以探其志。他剛一進門,蕭鸞來不及穿好鞋,就急急忙忙跑到車后迎接,又恭恭敬敬引蕭鏘入內。二人落座,說起國事、家事,蕭鸞聲淚俱下,痛心不已。蕭鏘見他如此誠懇,也就打消了對他的懷疑。
一日,蕭鸞忽然接到蕭鏘的典籤的密報: 蕭鏘與隨王蕭子隆密謀起事。事情的原委是這樣的: 臺省中反對蕭鸞篡位的人都對蕭鏘抱有希望。制局監謝粲勸蕭鏘與隨王蕭子隆舉事,言詞非常懇切,他為二人謀劃道:“二王只需乘油壁車入宮,迎出天子置于朝堂,夾輔號令;粲等閉城門、上仗,誰敢不從!東府城的人必然會縛送蕭鸞入宮,大事必成。”蕭子隆是武帝蕭賾第八子,年方21歲,有文才,長得身高體胖,蕭鸞在蕭賾諸子中最害怕他。他聽了謝粲一番話,不由得摩拳擦掌,躍躍欲試,馬上就要定計行動,但蕭鏘卻皺著眉頭不肯說話,半天才說:“上臺精銳兵士全被蕭鸞帶往東府,靠現有兵力,事情恐怕不會成功。還是再等等吧。”謝粲見他猶豫不定,不好再勸,只得告別。
馬隊主劉巨,是武帝蕭賾時舊人,一日來到蕭鏘處,勸蕭鏘早拿主意,挫敗蕭鸞篡位陰謀,他跪地叩頭,久久不起,求蕭鏘立事。蕭鏘被他的忠心所打動,答應立即行動,命車駕進宮。剛要出門,又急令暫待片刻,進入內室與母親陸太妃告別。一想到此次行動成功與否沒有把握,一旦失敗,將導致家破人亡,再難見到慈母了,不由得心如亂麻,悲悲切切,情意綿綿,到天黑仍未成行。典籤見其行動異常,馬上報告了蕭鸞。
蕭鸞接到密報,既震驚,又竊喜。他一直對蕭鏘、蕭子隆很不放心,知二王在皇室和朝野中極有影響。過去苦于找不到借口殺二王,現在天賜良機,正好下手。
當夜幕籠罩京師,四處一片靜寂時,鄱陽王蕭鏘和隨王蕭子隆的宅第周圍,忽然響起喊殺之聲,一群兵士破門踰墻,鼓噪而入,二王被殺,家財皆封籍。蕭鸞殘殺高、武帝子孫的行動,從此開始了。
武帝蕭賾第七子江州刺史、晉安王蕭子懋聽到叔叔蕭鏘和弟弟蕭子隆的死訊,氣得咬牙切齒,決意舉兵攻打京師。他慷慨激昂對防閤將軍陸超之說:“事成則宗廟獲安,不成猶為義鬼。” 防閤將軍董僧慧很贊成蕭子懋的打算,為他鼓勁說: “此州雖小,宋孝武帝當年曾用它舉兵討伐劉劭。若舉兵向闕以請郁林之罪,誰能御之!”
此時,蕭子懋的母親阮氏尚在京師建康,他怕舉事后母親遭害,便秘密派人帶信入京迎母到江州。阮氏讀信后,緊張得不知如何是好,忙將此事告訴了同母異父的哥哥于瑤之,要他給拿個主意。于瑤之馬上將此事密報蕭鸞。蕭鸞聞報毫不遲疑,立即假黃鉞,指揮平定江州之亂,又宣布內外戒嚴。
蕭鸞派中護軍王玄邈討伐蕭子懋,又遣裴叔業和于瑤之先襲江州府駐地尋陽 (今江西九江)。裴叔業假稱被任為郢州府司馬,前去上任,過了尋陽后,又連夜回襲湓城,城局參軍樂賁開門迎接,湓城陷落。蕭子懋聞訊,率府州兵力據城自守。因他曾任雍州刺史,故部曲多為雍州人,個個勇猛善戰,此時人情激奮,皆踴躍請戰。裴叔業聽說后,心中畏懼,派于瑤之去見蕭子懋。于瑤之假惺惺地勸說道:“現今若還都必無過憂,正當作個散官,仍不失富貴。”蕭子懋聽了他的一席話,決心開始動搖,遲遲不發兵攻打裴叔業,于是軍心開始離散。
于瑤之的哥哥于琳之,在蕭子懋府中任中兵參軍,他假作關心,勸蕭子懋重金賄賂裴叔業,使其退兵以免禍。蕭子懋便派他前往。于琳之見到裴叔業,報告了城中的虛實,勸其馬上出兵取蕭子懋。裴叔業依其計,派四百人隨于琳之入州城,江州僚佐見狀,紛紛奔散。于琳之親帶二百人拔刀沖入齋內。蕭子懋此時完全明白了,但大勢已去,不可挽回。面對要殺自己的于琳之,他怒目圓睜,罵道: “小人! 何忍行此!”于琳之以袖遮面,命人殺死了蕭子懋。
王玄邈逮住董僧慧后,以參預蕭子懋謀反之罪名,要將其殺害。董僧慧毫無懼色,說道: “晉安王舉義兵,仆實預其謀。得為主人死,死無遺恨!”王玄邈重其義,向蕭鸞作了匯報,蕭鸞嘉其忠義,免其死罪發配東冶。
陸超之在蕭子懋被害后,仍守在府內,于琳之勸其逃命。陸超之大義凜然拒絕道:“人皆有死,此不足懼!吾若逃亡,不但怕晉安王的家眷無人照管,亦恐田橫客笑人!”于琳之聽了,羞慚交加,無地自容,轉身而去。陸超之被門生襲殺。
蕭子懋死后,蕭鸞開始對諸王大開殺戒。
南兗州城外,一隊全副武裝的兵馬正在急速行進,平西將軍王廣之受蕭鸞之命,率隊襲擊南兗州刺史、安陸王蕭子敬。先鋒陳伯之行至南兗州城下,見城門大開,人來人往,一片太平景象,遂單槍匹馬闖入城內,將毫無戒備的蕭賾第五子、年方23歲的蕭子敬殺死。
徐玄慶受命前往江陵,伺機殺害文惠太子第三子、荊州刺史、臨海王蕭昭秀。蕭昭秀只有12歲,荊州事務由西中郎長史何昌寓主持。何昌寓見徐玄慶心懷鬼胎,便處處留意保護蕭昭秀的安全。他鄭重對徐玄慶說: “我受朝廷之托,翼輔外藩。殿下未有過失,君雖以使臣名義而來,我也決不能隨便將殿下交給你! 若朝廷一定要殿下去,也等我親自請示朝廷,以候圣旨。”徐玄慶見其態度堅決,不敢強求,準蕭昭秀回到了京師建康。蕭昭秀才暫免殺身之禍,后改封巴陵王。
長沙,湘州府內,氣氛異常緊張。從尋陽趕來的裴叔業,稱奉旨前來殺害高帝蕭道成第十五子、湘州刺史、南平王蕭銳。湘州文武僚佐疑懼交加,呆呆地站在兩邊。防閤周伯玉不服,在人群中大聲喊道:“此非天子之意!今斬裴叔業,舉兵匡扶社稷,誰敢不從!”典籤急忙喝令左右將其推出斬首。眾人嚇得面色蠟黃,無人敢發一言。19歲的蕭銳怯懦無能,俯首就戮。
蕭鸞又任命吳興太守孔琇之行郢州事,要他加害蕭道成第十八子、郢州刺史、晉熙王蕭銶。孔琇之推辭新職,因蕭鸞不準,遂絕食而亡。蕭鸞只得令裴叔業前往郢州,殺死了十六歲的蕭銶。
南豫州刺史、宜都王蕭鏗也被裴叔業殺死。
平定尋陽,殺害諸藩王后,蕭鸞宣布解嚴。接著又給自己加官進爵,任太傅、領大將軍、揚州牧,都督中外諸軍事,加殊禮,進爵為王。
蕭鸞專權國政,廣攬名士,為繼承大統服務。他怕人情未服,便千方百計制造輿論。他先向表弟江祏透露自己肩胛上有一赤痣,江祏連忙勸他在人前顯示此痣。晉壽太守王洪范是先朝禁衛舊臣,蕭鸞想試探一下他對自己篡奪皇位的態度,于是,特意將赤痣露出來給王洪范看,又故作神秘地說: “人們都說此是日月相,卿千萬不要泄露出去!”王洪范答: “公日月在軀,如何可隱,定當轉告他人。”蕭鸞聽了,大喜過望,從此更加無所顧忌地加緊清除篡位的障礙。
中軍將軍、桂陽王蕭鑠是蕭道成第八子,與鄱陽王蕭鏘齊名。蕭鏘好文章,蕭鑠好名理,故世人將兄弟二人并稱為“鄱桂”。蕭鏘被殺后,蕭鑠心中不安,特到蕭鸞處試探。回府后,蕭鑠面帶悲色,對左右說:“錄公待我殷勤有禮,流連不能已,而貌有慚色。由此看必要殺我。”果然,當夜三更中,蕭鸞派兵圍其宅,將其殺害。
在蕭道成諸子中,蕭鸞最畏忌江夏王蕭鋒。蕭鋒是蕭道成第十二子,有才行,勇猛力大。一次,蕭鸞與他交談,說蕭遙光有才力,可委大任。蕭鋒暗刺他說:“遙光之于殿下,猶如殿下之于高皇帝,衛宗廟,安社稷,實可長遠寄希望于他啦。”蕭鸞聽了,臉色頓變。蕭鸞誅殺諸王,蕭鋒又寫信怒斥,所以蕭鸞很怕他,不敢象殺其他王那樣,夜圍住宅而害之,便另生計,派他兼任祠官,以便伺機行事。
一天夜里,蕭鋒在太廟值班,一隊兵士沖入,乘其不備將他抓獲。蕭鋒出門登車,兵士們剛欲隨后登車,他揮拳左右開弓,將數人擊倒在地,后因寡不敵眾而被害。
典籤柯令孫奉命殺害建安王蕭子真,十九歲的蕭子真是蕭賾第九子,嚇得渾身發抖,逃入床下,柯令孫伸手將他拉出。蕭子真跪地哭泣,請求廢為奴隸以求生,柯令孫不聽那一套,將他殺死。
蕭鸞又派中書舍人茹法亮殺南蘭陵太守、巴陵王蕭子倫。蕭子倫是蕭賾第十三子,雖只有16歲,但英勇果斷,為人不凡,城內又有守兵。蕭鸞怕他不肯俯首就死,問計于典籤華伯茂。華伯茂胸有成竹地道:“公若以兵相逼,恐不可輕易取勝,若委伯茂,只需一夫之力即可。”蕭鸞大喜,馬上派他與茹法亮趕往南蘭陵。至郡后,茹法亮向蕭子倫宣示賜死詔書,華伯茂親自手執鴆酒逼其飲下。蕭子倫正衣冠,出而受詔,端起鴆酒對茹法亮說:“先朝昔日滅劉氏,今日之事也是理數。君是我家舊人,今銜此使,當是身不由己。此酒非勸酬之爵,只好由我獨飲了!”說完,一仰而盡。茹法亮及左右皆掩面流涕,不忍卒睹。
蕭鸞殺害諸王,皆令典籤動手,諸王竟無一人敢反抗。典籤為蕭鸞出了大力,蕭鸞也由此深知典籤之弊,為了自己的后代免受其害,特下詔:“自今諸州有急事,當密以奏聞,不必再遣典籤入都。”從此以后,典籤的權寄漸漸減輕了。
一切準備就緒后,蕭鸞以皇太后名義下令,廢掉了傀儡皇帝蕭昭文,自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改元建武。
為了使自己的稱帝更加名正言順,蕭鸞宣布自己為高帝蕭道成的第三子,又追尊去世的父親蕭道生為景皇帝,母親為懿后。他的哥哥蕭鳳死于宋朝,此時也被追封為始安靖王,又改 “鳳莊門”為 “望賢門”,將太極東堂上所畫鳳鳥題為 “神鳥”。改鸞鳥為“神雀”。
三
蕭鸞即皇位后,公務非常繁忙,政事不分大小巨細,皆要親自過問、處理。綱目亦過分細密。于是,郡縣及六署、九府的常行職事也莫不請示匯報,取決于詔敕,文武官員的任用選換也不歸吏部管理,由他一人說了算。他這樣辛辛苦苦忙忙碌碌,事必躬親,一是因為他年輕時就頗具吏才,在任有能名,可以說是多年養成的職業習慣吧; 其二是他以吏事權詐得國,唯恐臣下也步其后塵,所以親攬機務。猜防群下,駕馭百官。一日,他接到南康王侍郎鐘嶸的上書,稱古者,明君的任務是揆才頒政、量能授職,三公坐而論道,九卿作而成務,天子唯恭己南面而已。蕭鸞閱后心中不快,對太中大夫顧暠說:“鐘嶸是什么人,竟欲斷朕機務?卿認識他嗎?”顧暠答: “鐘嶸雖位末名卑,而所言或有可采納之處。況且繁碎的職事,各有所司;今人主總而親攬,是人主愈勞而臣下愈逸,正所謂 ‘代庖人宰而為大臣匠斲’。”蕭鸞一聽話不投機, 便顧左右言而他了。
以節儉不慕奢華而聞名的蕭鸞,稱帝后更大張旗鼓標尚節儉。他下詔罷武帝蕭賾所起的新林苑,將地還給百姓; 廢文惠太子蕭長懋所起太子東田,斥賣于民間; 武帝蕭賾時的輿輦舟乘上的金銀飾物,全部剔除給主衣庫收藏,而掖廷的宮殿服御卻一無所改。太官元日為他上壽, 席上有銀酒, 蕭鸞一見, 很不高興, 要人馬上將其擊碎。 王晏等在旁異口同聲稱贊皇上節儉盛德,直說得蕭鸞心花怒放。衛尉蕭穎胄卻不以為然,說:“朝廷盛禮莫過于三元(正月初一為上日,亦稱三元,即歲之元、月之元、日之元),這一件器物既是舊物,夠不上奢侈之品。”蕭鸞不悅。后來,他在宮中設內宴,銀器滿席,異常華麗。 蕭穎胄指著滿席銀器對他說: “陛下前日欲壞酒, 恐怕宜移在這些器物上。”蕭鸞一下被人揭了短,非常尷尬,滿面羞慚。
象蕭穎胄這樣直言的大臣,蕭鸞曉其忠心,故不但不怪罪,反而加以重用。治書侍御史薛聰為人耿直,彈劾百官,不避強權。一些犯有過失的大臣,蕭鸞想寬恕,薛聰總是毫不相讓,據理力爭。蕭鸞很欣賞他,常說: “朕見薛聰,不能不憚,何況其他人呢?”貴戚勛貴畏懼他,不敢放肆。蕭鸞對他特別看重,任其為直閤將軍等職,親衛禁兵全交給他管領。群臣罷朝之后,薛聰總是陪侍帷幄。凡時政得失,動輒匡諫,多被聽允。
對其他一些大臣,蕭鸞的態度就截然不同了。
蕭諶助蕭鸞廢蕭昭業,可以說是立了頭功。當初,蕭鸞許諾事成之后,任他為揚州刺史,然而卻任為領軍將軍、南徐州刺史。蕭諶非常不滿,忿忿地說: “現在飯做熟了,卻推給了別人。”由于他的功大,兄弟都跟著沾光。蕭諶封衡陽郡公,哥哥蕭誕封安復侯,任為司州刺史; 弟弟蕭誄封西昌侯,滿門顯赫,令人羨慕。蕭諶是個不安分的人,自恃功高,無人能比,常常干預朝政。他又好左道,有人為他看相,說他的相不減于高帝。他一聽樂不可支,說: “明白卿意,請不要對外人講。”這些事傳到蕭鸞耳中,氣得真想馬上殺了蕭諶才解氣。可轉念一想,此時北魏大舉寇邊,蕭誕、蕭誄正率軍在司州殊死作戰,若殺蕭諶,二人舉兵反叛,會對朝廷非常不利。于是,他隱忍不發,表面上對蕭諶依然如故。
北魏退兵之后,蕭鸞下令嘉獎蕭誕,增封四百戶。
蕭誄助兄解司州之圍后,還京。建武二年(495)六月的一天,華林園里,蕭鸞與蕭諶及尚書令王晏等幾個人設宴歡聚,席上杯來盞去,熱鬧非凡,盡興而散。眾人告辭時,蕭鸞留蕭諶再呆一會兒,二人又親親熱熱說了一會兒話,蕭諶告辭。轉眼來到華林閤,突然數名執仗衛士走近,不由分說抓住蕭諶,把他押回。蕭鸞不愿親自出面,派左右莫智明數說蕭諶道: “隆昌之際,非卿無有今日。今卿一門二州,兄弟三封,朝廷相報也達極點了。卿恒懷怨望,說什么炊飯已熟,合甑給與別人!今賜卿死!”殺死蕭諶后,蕭鸞還殺了蕭諶的弟弟蕭誄,又派黃門郎蕭衍為司州別駕,讓他殺死了蕭誕。
一次,蕭鸞仔細料簡武帝蕭賾時的詔書,翻著翻著,發現寫給王晏的手敕竟有三百余紙,皆論及國家大事。其中有永明八年(490)蕭賾手敕,問蕭鸞可否代王晏任吏部尚書,王晏回答: “蕭鸞清干有余,然而不諳百氏,恐不可居此職。”蕭鸞讀著,只覺一股怒氣直沖腦門,腦際里不由浮現出王晏那張多變的臉來。
這位蕭賾的心腹,在蕭賾惹惱了父親蕭道成后,稱病自動疏遠蕭賾;蕭賾即皇位后,他又成了蕭賾的寵臣,凡國家大政與重要官職的任免,他都要參上幾句,所言多被采用;蕭鸞要廢蕭賾的兒子蕭昭業,他又頎然推奉; 蕭昭業被廢后,他與蕭鸞一起喝酒,論及時事,神采飛揚,兩掌相抵說: “公常言王晏膽小,今日看怎樣?”蕭鸞即位后,王晏自認為佐命新朝,便常在人前菲薄武帝蕭賾,引起眾臣的反感; 他在新朝任尚書令,獨斷專行,內外要職都安插上他的人,常與蕭鸞爭用人,令蕭鸞感到無法容忍。
對王晏這樣的人,蕭鸞一方面要用他,另一方面又厭惡、猜忌。他想除掉王晏,又怕人們說他濫殺功臣,冷了眾人的心。因此,猶豫不定,難下決心。他的侄子蕭遙光看出了他的心思,勸他誅王晏。蕭鸞面帶難色,說: “王晏于我有功,而且沒有罪。”蕭遙光聽了,甚不以為然,說: “王晏尚不能為武帝,安能忠心為陛下!”蕭鸞默不作答,然而心中卻深被打動了。
為防范群臣,蕭鸞派心腹深入大街小巷,探聽不軌言行。有人報告王晏自認為應該開府議同三司,多次呼相工給他相面,自夸當大貴,而且常屏退閑人,與賓客密談。蕭鸞聽了,懷疑王晏欲謀反,于是有誅王晏之意。
奉朝請鮮于文粲密探蕭鸞之意,投其所好,告發王晏有異志。蕭鸞的心腹陳世范又密告王晏欲趁皇帝南郊祭祀時,在途中與武帝故主帥共同起事。正好這時,又有虎犯郊壇,蕭鸞越想越覺這不是好兆頭,疑懼之心更重。
建武四年正月,是南郊祭祀之日。蕭鸞在此前一天,下令停止此行。先將敕令發給徐孝嗣與王晏,看二人有何舉動。徐孝嗣奉旨,沒有異議。王晏卻上言,認為郊祭是大事,不同意停止郊禮。因此,蕭鸞更加深信陳世范所言不差。正月二十八日,召王晏入華林園,將其殺死。王晏的兩個兒子也同時遭害。北中郎司馬蕭毅平日好弓馬,為蕭鸞所忌,便被陷害與王晏同謀,一同被殺。
四
公元498年,蕭鸞病重,為討個吉利,遂于當年四月改元永泰。
改元不久,就發生了一件驚人的大事: 大司馬、會稽太守王敬則舉兵反!
王敬則是高帝、武帝時舊將,見蕭鸞誅殺舊臣,心中不安。蕭鸞外表上對他很客氣,很尊重,而內心卻甚為猜忌,密切防備。他曾多次派人去探望王敬則,看其身體如何,一餐能吃多少飯,問其能否帶兵等等。聽說王敬則身體日見衰老,再加上居于內地,威脅不是很大,蕭鸞才稍覺寬心一點。有一次,蕭鸞派領軍將軍蕭坦之率禁衛兵五百人到武進陵 (今江蘇常州),王敬則聞訊非常驚慌。因他的兒子都在京師,故既怕又無計可使。蕭鸞聽說后,派其長子自建康至會稽 (治今浙江杭州)安慰王敬則,王敬則才安定下來。
蕭鸞病重不起,對王敬則特別放心不下,便任命光祿大夫張環為平東將軍、吳郡太守,置兵佐以密防王敬則。這一新的任命立即在朝野引起猜測,人們紛紛傳言朝廷當有重大處分。
消息傳到會稽,王敬則暗自思忖: 平東?東今有誰? 只是欲平我啊! 可東也不是那么容易平的! 吾終不受金甖! 所謂“金甖”。是指賜死。因朝廷用金甖盛鴆酒,所以金甖就成了賜死的代名詞。王敬則性情暴烈,又擁有兵眾,而且又屢經戰陣,自以為無人能敵,故決定起兵反叛。只用了二三天的準備時間,就打出擁戴故豫章王蕭嶷之子、南康侯蕭子恪的旗號,發兵起事了。
蕭鸞得知王敬則反,立即命人殺死了王敬則的幾個兒子,又調兵遣將進行鎮壓。
王敬則擁戴南康侯蕭子恪,這是蕭鸞最擔心發生的事。蕭鸞的孩子年幼,難當大任,他唯有內親依靠哥哥蕭鳳的幾個兒子: 蕭遙光、蕭遙欣,外親依賴皇后之弟劉暄、表弟江祏等。他常常感嘆人丁單薄,忌妒高、武帝子孫眾多,又日漸長大。建武二年 (495)誅蕭諶之日,又殺害了武帝之子西陽王蕭子明、南海王蕭子罕、邵陵王蕭子貞。高、武帝子孫中只剩下十王了。十王年少才弱,故能被容于世。然而,蕭鸞無時無刻不在提防著他們。河東王蕭鉉初因年幼未遭害,后來年齡稍長,立即遭到蕭鸞的忌恨,雖然他行動特別謹慎,每當朝見之時,總是彎腰低頭,不敢平視,平日也不敢亂說亂動。但蕭鸞誅王晏時,仍誣陷他與王晏有牽連,將其免官,并禁止與外人交通。
高、武帝子孫一直是蕭鸞的一塊心病,他曾用言語試探太尉陳顯達,陳顯達很爽快地回答: “這些人豈足為慮!”他又問揚州刺史、始安王蕭遙光,蕭遙光極力主張誅殺十王,并建議逐個殺害。于是,蕭鸞的左右只要見到蕭遙光乘輿自望賢門入華林園,與蕭鸞二人長時間密談完畢后,蕭鸞索要香火,一面祈禱一面嗚咽流涕,就知道第二天必有誅殺。蕭鸞病情惡化,昏死后重又蘇醒,蕭遙光乘機大殺諸王,蕭道成之子蕭鉉、蕭賾之子臨賀王蕭子岳、西陽王蕭子文、永陽王蕭子峻、南康王蕭子琳、衡陽王蕭子珉、湘東王蕭子建、南郡王蕭子夏、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子桂陽王蕭昭粲、巴陵王蕭昭秀皆被殺死,于是蕭道成、蕭賾、蕭長懋之子一個未剩。
蕭鉉等十王被殺后,蕭鸞才讓公卿上表奏其罪狀,請求誅殺他們,再由蕭鸞下詔不準,公卿再奏,然后準奏。他自認為手法巧妙,能瞞眾人之眼,然而,朝野人人清楚,誰是殺害高帝、武帝子孫的兇手。
王敬則舉兵反,打著擁立蕭子恪的旗號,而蕭子恪此時正好又不在京師,朝廷又不知其去向,所以蕭鸞特別感到緊張,他強撐病體,親自主持大務。蕭遙光勸他斬草除根,盡殺高武帝子孫,以防不測。于是,在京的王侯全被召入宮。他的兒子晉安王蕭寶義和侄子江陵公蕭寶覽住在中書省。高、武帝諸孫都安排在永福省,每人只準帶兩名隨從,超過者依軍法從事; 年幼的孩子乳母可隨入。當天夜里,蕭鸞命太醫煮藥,又令人準備了數十副棺木,只等三更一到,高、武帝諸孫全都要處死。準備完畢后,蕭鸞自覺病體沉重,難以支持,便睡下休息,令左右到時再叫醒他。
正當高、武帝諸孫驚恐萬狀,大難就要臨頭之際,二更時分,建陽門外有人高呼開門,守門衛士接過名刺一看,不由大吃一驚:原來是蕭子恪回來了!只見他衣衫不整,赤著腳,一副疲憊不堪的樣子,可知他為了躲避王敬則,星夜兼程往京都趕,一路上吃了多少苦!
蕭子恪及時趕回,使宮內的緊張空氣得到緩和,不少人都松了一口氣。三更到了,蕭鸞仍在昏昏入睡,他的兩個親信左右經過商量,決定暫緩殺害高、武帝子孫。只一會兒,蕭鸞突然從夢中驚醒,左右單景巂忙報告蕭子恪歸來的消息。蕭鸞一聽急了,連連問道:“動手了嗎?動手了嗎?”單景巂又將蕭子恪所匯報的事情向他具體講述一番,又講了尚未殺高、武帝諸孫。聽完單景巂的話,蕭鸞慢慢放松下來,嘆了口氣,以手撫床說: “遙光幾乎誤了我的事!”隨后,下令給王侯供飯。第二日又全部將他們遣還回第。這樣,高、武帝子孫才算僥幸躲過了一場大難。
王敬則率實甲萬人過錢塘江,百姓因其是高、武帝時舊將,紛紛擔篙荷鍤踴躍響應,追隨者達十余萬眾,聲勢浩大。行至葬有蕭道成及先人的武進陵,王敬則慟哭而過,眾人莫不感動。此時,蕭鸞病情已非常嚴重,朝廷百官聞知王敬則大軍向建康突進,莫不震驚。臺軍與王敬則激戰于曲阿長岡埭,太子蕭寶卷派人上屋觀望,見征虜亭失火,認為王敬則已到建康,慌忙急裝欲逃。王敬則聽說后哈哈大笑:“三十六策走為上計,我看汝父子唯有走啦!”
不久,重病在身的蕭鸞接到捷報: 臺軍大敗王敬則軍,王敬則在戰陣上被殺。看著捷報,蕭鸞的臉上浮現出欣慰的笑容。王敬則聲勢雖盛,但起事倉促,所部多烏合之眾,所以不過二十天就兵敗身亡了。蕭鸞也總算去掉了一塊心病。
那些跟隨王敬則造反的晉陵民眾,按律當斬者甚眾,晉陵太守王瞻上言:“愚民易動,不足窮法。”蕭鸞深知寬容得人心之重要,下令不究叛民之罪,避免了一場血腥大屠殺。
王敬則之亂是平定了,但蕭鸞也深知自己將一病不起了。他真是從心底里不愿撒手西去。為了奪取皇位,鞏固皇位,他絞盡了腦汁,費盡了心機。且不說殘殺諸王,誅殺功臣,就連平日的一舉一動也是煞費苦心。他性情猜疑多慮,深居簡出,按慣例天子應在南郊祭祀,連這個他都免了。由于常疑神疑鬼,他深信巫覡,每要出門,總要先占卜利害,其性狡詭,如東出則云西行,往南必說北巡,令人難以捉摸。剛有病時,他秘而不宣,不告訴任何人,照樣主持朝政。后來病情加重,才無可奈何,令人求白魚為藥,外人才開始知道他病了。
永泰元年 (498) 七月,蕭鸞病逝,終年47歲。謚曰 “明皇帝”,廟號“高宗”,葬于曲阿興安陵。
上一篇:明帝苻健
下一篇:末主慕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