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成都之旅·成都·蜀漢故都
東漢末年,是英雄輩出、群雄紛爭的時代。漢室宗親劉備便是知人善任、頗有雄才大略之人。無論是其對手(如曹操),還是史學家(如陳壽)都將其視為英雄。益州牧劉璋懦弱,面臨漢中張魯及中原曹操的威脅,欲迎劉備入蜀。劉備乘機奪取益州,自領益州牧。建安二十四年(219)稱漢中王,221年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三國鼎立局面于是形成。
劉備在位兩年,病死白帝城,其子劉禪繼立,在位四十二年。劉備父子任用諸葛亮為相,勵精圖治,以成都為基地,務農殖谷,發展蜀錦,興修水利,便利交通,東聯孫吳,南撫夷越,西和諸戎,北伐曹魏,力圖完成恢復漢室的統一大業。歷代仕途之人將諸葛亮視為勤勞王事的典范,文學家則將其描繪成智慧的化身。蜀漢政權對統一西南地區、發展經濟文化、促進民族團結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因而后世極為懷念蜀漢時期的主要歷史人物,成都及其附近郊縣留下了許多可資憑吊的文物古跡。主要有成都的武侯祠、劉備墓、萬里橋以及大邑縣的子龍廟。原來,成都城內尚有諸葛亮府第、子龍故居、關、張衣冠墓、黃忠祠墓、向寵墓,邛崍縣有孔明廟等,今均已不存。成都及邛崍卻留下了不少與三國人物有關的地名,如營門口、諸葛九里堤、臥龍營、相臺山等。
千秋同祀武鄉侯
杜甫《蜀相》詩云:“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此處所言及的“祠堂”就是位于成都南郊的武侯祠。西晉末年十六國時期,成(漢)皇帝李雄為紀念三國蜀漢丞相武鄉侯諸葛亮而初建于少城內。唐代以前遷至南郊,與祀劉備的漢昭烈廟相鄰。明初并入昭烈廟中,成為“先主武侯同閟宮”的格局。今廟宇建筑為清康熙十一年(1672)重建,現已辟為武侯祠博物館。
武侯祠坐北朝南,大門、二門、劉備殿、諸葛亮殿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劉備墓(惠陵)在西部。諸葛殿內的三面銅鼓,傳說是諸葛亮南征孟獲時鑄制的,白天用來做飯,夜晚用來報警,稱為“諸葛鼓”。
諸葛亮雄才大略,忠心蜀漢,深得民心。據《方輿勝覽》載:“武侯初亡,百姓遇朔節,各私祭于道中,李雄始立廟于少城?;笢胤ナ?,永和三年滅成漢,夷少城,獨存孔明廟?!庇捎诜饨ㄍ醭S護君尊臣卑的綱紀,故大門橫額為:“漢昭烈廟”。明代蜀獻王朱椿甚至廢棄了武侯祠,在劉備像東側塑了諸葛亮像。但千百年來,人們卻把這座君臣合廟稱為“武侯祠”,并有一首詩流傳:“門額大書昭烈廟,世人都道武侯祠。由來名位輸功烈,丞相功高百代恩。”清代兩次重建和整修祠廟,廟名兩度更換,以平息封建衛道士與民意的沖突,但始終未能改變人民對孔明的崇敬。除這個武侯祠外,成都還曾出現過五、六處紀念諸葛亮的祠廟。全國現存共八座。
據說,宋朝有個叫曹彬的輕狂都監,有一天游武侯祠時大放厥詞:諸葛亮為恢復中原,使蜀中人民疲于奔命,未獲一寸土地,有何功勞?為啥要為他建如此好的廟宇?隨即下令拆廟。話音剛落,武侯祠的中殿轟然倒塌,并有刻有“測吾心腹事,惟有宋曹彬”字樣的石碑滾落面前。他趕忙下跪道:“公神人也,小子安能窺測哉。”旋即請工匠修復了中殿,并添修了廊房。此后,武侯祠香火益盛。
諸葛殿的大梁是一根刻有“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八字的貴重烏木。據說本世紀二十年代初,武侯祠因戰亂而殘破不堪。百姓志愿捐款,省行政長官主持修繕。諸葛亮殿因無大梁而停工待料。恰巧,省內某地的一座橋被暴雨沖毀,分居上、下游兩縣的兩個財主為橋上的一根烏木爭執不下。兩個縣太爺無法結案,只好轉到省里。百姓議論紛紛,省里也就順從民意,判定把烏木送給孔明。上梁以前,工匠在其上刻下了孔明誡子書中的那句名言。
武侯祠的人物塑像栩栩如生,但大多并未反映歷史真實,而是“半從小說”,同時吸收了戲曲舞臺人物形象的一些特點。塑像中,龐統凝神遐思、若有所悟的神情維妙維肖。據說,為其塑像的工匠每天都去看以扮演龐統而馳名的演員何二胖的演出,悉心揣摹,終成傳神之作。
武侯祠也是歷代文人薈萃之地,多有題詠,其中最著名的是三絕碑。它是武侯祠內的著名唐碑,全稱為《漢丞相諸葛武侯祠堂碑》。碑上遍布唐、宋、明、清的題名、題詩、跋語,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該碑刻建于唐元和四年(809),碑文由唐代名相裴度于元和二年(807)任西川節度使武元衡幕僚時所撰,著名書法家、成都少尹柳公綽(柳公權之兄)書寫,名匠魯建鐫刻。裴度落筆千言,盛贊諸葛亮“事君之節、開國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術”。明弘治十年(1497),四川巡撫榮華在碑上題跋,稱裴文、柳書為“雙絕”,可與孔明的功績共存,始稱“三絕碑”。另一說,清代華陽舉人潘時彤編纂《昭烈忠侯陵廟志》,謂“三絕”乃文章、書法、刻技。后人合二為一,又稱“四絕”。
杜甫、劉禹錫、陸游等著名文人都曾來此游歷。1964年,陳毅到此,感慨留言:“人們敬慕孔明反勝昭烈,其何故也?余意孔明治蜀留有遺愛,千秋公論,不隨時俯仰。其余若人不能自立,欲依附光澤以自顯,其速朽必矣。”
清人趙藩撰書的名聯頗發人深省,聯云:“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后來治蜀要深思。”他苦心撰此聯,是為了言諫一味使用武力鎮壓人民反抗的四川巡撫岑春煊。趙藩當時任四川代理鹽茶道使,雖是岑的啟蒙老師,也不敢貿然批評上級。于是他撰寫了上述對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正反、寬嚴、和戰、文治與武功等諸對矛盾對立統一的辯證法,總結了諸葛亮治蜀的經驗。他將對聯掛在諸葛殿前,請岑巡撫到武侯祠赴宴,以此含蓄進諫。岑心中大為不悅,礙于師生情面,不便發怒,但酒過三巡即離去。不久,趙藩就被免職。
武侯祠內的匾聯多達三十余幅,書、文皆絕妙。二門上的楹聯“合祖孫父子兄弟君臣,輔翼在人綱,百代存亡爭正統;歷齊楚幽燕越吳秦蜀,艱難留廟祀,一堂上下共千秋”為人傳誦。
“扶不起的阿斗(劉備之子劉禪)”的命運卻不太美妙。據說,劉禪降魏后被帶到魏都洛陽,竟厚顏無恥地對司馬昭說:“此間樂,不思蜀?!币虼寺湎隆皹凡凰际瘛钡那Ч帕R名。相傳,漢昭烈廟建成之初,劉備殿內有其子劉禪的陪祀像。劉備夜審阿斗之后,劉禪像才從此消聲匿跡。那是在廟成之后不久的夜里,劉備突然顯靈審問劉禪為何失掉來之不易的江山,阿斗默立無言,其子劉諶立即向祖父跪訴了蜀國覆滅的經過。劉備對劉禪的無恥行徑非常憤慨:“你難道對我打下的江山一點感情都沒有?”劉禪答道:“江山有何用?有它十分苦,無它卻輕松,人生在世,只要有好吃好玩的就行了?!眲錃鈵乐畼O,命左右將劉禪攆出昭烈廟,只留下劉諶陪祀,領受后世香火。
不似銅雀亦疑冢
《三國志》載:章武三年(223)四月,劉備討伐東吳敗歸,駕崩于白帝城。五月,“梓宮自永安(今奉節)還成都,謚曰昭烈皇帝,秋八月,葬惠陵”。甘、吳二夫人也先后合葬于此?;萘晡挥谖浜铎粑鱾?,封土高12米,周長180米,清代立“漢昭烈皇帝之陵”石碑于正面?;萘晔艿綒v代統治者的修繕看護,迄今找不出被挖掘過的痕跡與記載。清完顏崇實撰書的楹聯:“一抔土,尚巍然,問他銅雀荒臺,何處尋漳河疑冢?三足鼎,今安在?剩此石麟古道,令人想漢代官儀?!甭撐膶渑c曹操對比,讀來饒有趣味,成了劉備墓千余年來奇跡般完好幸存的旁證。
但人們長期以來懷疑史書稱惠陵為劉備墓的真實性。因為劉備死于舊歷四月,恰值初夏,奉節至成都,途需時間一個月,且劉備葬于四個月之后,尸體難免腐爛。相傳,真正的劉備墓在白帝城。劉備臥病于白帝城,自知不久于人世,于公元222年改魚復為永安縣,隱含“永遠安臥的地方”之意。諸葛亮遵此“遺囑”葬先主于永安,并說:奉節為帝王之都,“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其實,前者指船工推橈形象,后者則喻城內萬家燈火。
“萬里之道”從此始
萬里橋位于成都城南的錦江之上,俗稱南門大橋,曾名南關大橋。
古時,萬里橋是乘舟東航的起點。錦江水從此橋下流過,匯入岷江,再入長江。三國時期,“孔明于此橋送吳使張溫,曰:‘此水下至揚州萬里’,后因以名”(劉光祖《萬里橋記》)。另有一說,諸葛亮為繼續實施聯吳拒曹的戰略方針,派蜀國名臣費祎出使東吳,在此為他餞行,感慨地說:“萬里之道,從此始也”。一語雙關:一是指從蜀至吳路途遙遠;一是指費祎此行任重道遠。此后,此橋便被稱為萬里橋。再有一說,唐玄宗避安史之亂而逃至成都。行至此橋時,垂詢侍臣:由長安至此有多少路了?答曰:已有萬里。故名。然而,史載李隆基行至成都北面的天回鎮,即因安史之亂被平定而返回長安了。
萬里橋在唐代已非常著名。杜甫曾有“萬里橋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滄浪”、“萬里橋西宅,百花潭北莊”等詩句。不少詩人在詩作中,提及此橋。張籍的《成都曲》吟道:“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萬里橋邊多酒家,游人愛向誰家宿?”形象、生動、質樸地描繪了當年萬里橋的繁華景象與風土人情。
“永烈千秋”子龍廟
西出成都56公里處的大邑縣城北郊有靜惠山,是北宋學者范鎮講學的地方,陸游贊此山“天垂綠野三邊盡,云與朱欄一樣平?!苯裉爝@里是旅游勝地。為紀念三國蜀漢名將趙云(趙子龍)而建的子龍廟就在山麓。
明代文學家曹學佺在《蜀中名勝記》一書中說:“大邑靜惠山,一名東山,山下土城,相傳是蜀漢將軍趙云筑,蓋云嘗防羌于此,有云墓及廟存?!膘o惠山上還有當年趙云防羌時所筑的瞭望哨所“望軍亭”。
子龍廟在清代曾多次重修,皆因四川人民懷念這位渾身是膽的常勝將軍。依山而建的趙云墓,冢大如丘,刻著“漢順平侯趙云墓”七個篆書大字的石碑矗立在一座木構四合院中,石刻楹聯“靈爽永護江原父老;忠魂猶壯蜀國山河”及橫匾“永烈千秋”表達了人民的感情。子龍廟現存隱山閣、三重殿宇、飐荷亭等建筑。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南之旅·九疑山·虞舜長眠處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衡陽·衡陽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