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襄陽之旅·鹿門山·名士隱鹿門
鹿門山景色迷人、環境清幽,它位于湖北襄樊市東南20公里,舊名蘇嶺山,北臨漢水,南接峴山。東漢建武年間建祠于山上,門前刻二石鹿,人稱鹿門廟,故山隨廟名。西晉時鹿門寺改稱萬壽寺,唐代復稱鹿門。
最先來此隱居的是東漢末年襄陽龐德公。《后漢書·逸民傳》載:“龐公者,南郡襄陽人也。……荊州刺史劉表數延請,不能屈……后遂攜其妻子登鹿門山,因采藥不反。”龐德公是一位名士,與當時聚集在襄陽的黃承彥、司馬徽、徐庶、崔州平等有識之士,都有深交。諸葛亮居隆中時,曾拜龐德公為師。習鑿齒《襄陽記》說:“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此后,不斷有文人名士在此駐足隱居。
孟浩然白首臥松云
提到鹿門山,人們就會想到唐代著名詩人孟浩然的那首《夜歸鹿門歌》:
《名士隱鹿門》古詩句出處: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唯有幽人自來去。
孟浩然(689—740),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未曾入仕,又稱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雖然如此,但在太學賦詩,卻是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張九齡和王維都很欣賞他的才華。據說有一次王維將他帶到內署,恰巧唐玄宗來找王維,孟浩然驚慌地躲避。玄宗進來發覺有些異樣,王維不敢隱瞞,只好照直稟報。玄宗說:“孟浩然這個名字我早就聽說了,只是沒見過。躲什么呢?”孟浩然只好出來。玄宗問他有何詩作,孟浩然就朗誦了新寫的《歲暮歸南山》:“北闋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玄宗聽到這里很不高興,不待念完就說:“是你自己不來要求做官,我又未曾拋棄你,為何這樣冤枉我呢?”于是將孟浩然放歸。
孟浩然在長安碰壁,又回到了故鄉襄陽。幾年后襄州刺使韓朝宗約他一起再赴長安,準備向朝廷推薦。但將起程時,孟浩然卻正和朋友喝酒,喝得十分酣暢。有人催他:“你不是和韓朝宗約好了嗎?”他不高興地呵叱:“已經喝上了,管他的啦!”韓朝宗等他不來,非常生氣,就一個人走了。事后,孟浩然也毫不后悔。
后張九齡貶為荊州長史,就讓孟浩然到他的幕府當了幕僚。但不到一年,孟浩然就辭幕歸家了。開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齡游襄陽來訪,兩人相見甚歡。當時孟浩然病疹發背,將要痊愈,卻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逝。
孟浩然一生的大部分時間在襄陽度過,這就決定了他的詩歌題材不大廣泛。但他的山水田園詩寫得很有特色,后人將他同王維并稱,作為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
他的山水詩,多寫襄陽的鹿門山、萬山、硯山、魚梁洲、高陽池等名勝景物。寫鹿門山的,除《夜歸鹿門歌》外,還有一首《登鹿門山》,詩中寫道,“巖潭多屈曲,舟楫屢回轉”,“金澗餌芝術,石床臥苔蘚”。其他詩作或寫夏季的高陽池:“澄波澹澹芙蓉發,綠岸參差楊柳垂”;或寫秋日登萬山所見:“天邊樹若霽,江畔舟如月”;或寫初冬登峴山:“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孟浩然不僅熱愛故鄉的山水,對故鄉淳樸的民風和安謐寧靜的田園生活,也深深愛戀,他有《過故人莊》云:“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這是詩,也是畫,是一幅色彩淡樸、層次井然的田園生活畫卷,清新樸實,自然天成,余味無窮。
孟浩然潔身自好,耿介不隨,其詩題材雖不寬,但藝術上達到了淡而有味、自然天成的境界。李白和王維都非常敬重他。王維曾畫孟浩然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題曰“浩然亭”,后人稱之為“孟亭”。李白對孟浩然推崇備至,他在《贈孟浩然》中贊揚道:“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皮日休吁嗟逢橡媼
皮日休(約834—約883),字襲美,一字逸少,襄陽人,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間氣布衣、醉吟先生。晚唐著名文學家。他出身于貧苦家庭,從“老牛瞪不行,力弱誰勝鞭”這類詩句看來,他從事過耕耨。咸通八年(867)中進士。咸通十年為蘇州刺史崔璞從事,與陸龜蒙相識,并與之唱和。后入朝為太常博士,復出為毗陵(江蘇武進)副使。廣明元年(880),黃巢入長安稱帝,以皮日休為翰林學士。黃巢起義失敗,皮日休不知所終。關于他的下落,說法不一。或說他因故為黃巢所殺,或說為唐王朝所殺,或說逃奔吳越,投靠錢鏐。
皮日休對當時的社會統治,早就有所不滿,并在《原謗》中肯定人民可以反抗暴君:“嗚呼!堯舜大圣也,民且謗之;后之王天下者,有不為堯舜之行者,則民扼其吭,捽其首,辱而逐之,折而族之,不為甚矣。”
皮日休的文學思想受白居易影響很深。他強調文學裨補時政的社會功能,認為文學要做到“上剝遠非,下補近失”。他指出詩歌具有歌頌和諷刺兩個方面的作用:“詩之美也,聞之足以觀乎功;詩之刺也,聞之足以戒乎政”。其詩文大都收入他自編的《皮子文藪》中。詩歌以《正樂府十首》和《三羞詩》為其代表作。他在許多詩中,尖銳、深刻、大膽地揭露和抨擊了當時社會的種種黑暗現象,對人民則抱以極大的同情。
例如,“吁嗟逢橡媼,不覺淚沾裳”的《橡媼嘆》,就寫得非常真切感人。
關于這首詩,民間還有一個傳說:皮日休初到蘇州上任,先扮成教書先生去體察民情。他碰到一拾橡老婦,便問拾它干什么,老婦卻沒有答理。后來他肚餓走到一人家討食,恰好又碰到那位老婦人。他揭開鍋蓋一看,鍋里盡是黑糊糊的橡子面和野菜。他感到奇怪:“這么好的年成,怎么吃這東西?”老人告訴他,收成再好也趕不上官府的升和秤。皮日休明查暗訪,弄清了贓官用大斗大秤進的事實,就把那些贓官都革職了。然后,在官倉前設置了標準斗、公平秤,老百姓高興地稱之為“皮公斗”、“皮公秤”。皮日休對此事常縈在懷,就寫下了為百姓說話的《橡媼嘆》。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北之旅·孔望山·只因孔子望此山美名揚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南之旅·永州·名家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