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舊稱“同光新政”,是指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內的洋務派在全國各地掀起的“師夷之長技以自強”的改良運動。
從19世紀60年代至90年代所從事的洋務,史稱洋務運動。所謂“洋務”,是指諸如外事交涉、訂條約、派遣留學生、購買洋槍洋炮以及有按照“洋法”操練軍隊(北洋,福建,南洋艦隊)、學習外洋科學、使用機器、開礦辦廠等對外關系與外洋往來的事物有關的一切事情。
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內外交困。清政府的統治階級對如何解決一系列的內憂外患分裂稱為“洋務派”與“守舊派”。
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奕等人認為,只要在封建制度中加進一些西洋先進技術,可以鎮壓人民,可以自主自強,封建統治便可長治久安,并認為籌辦洋務,必定能得到列強的支持。
為了挽救清政府的統治危機,封建統治階級中的部分成員如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主張引進、仿造西方的武器裝備和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創設近代企業,興辦洋務。這部分人就是當時清政府內當權的洋務派。
起初人數不多,但他們的勢力與日俱增。在朝廷里是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大臣奕和文祥等人,在地方上是握有實權的大官僚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其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湘系集團以李鴻章為首的淮系集團,以及后起的張之洞集團影響較大。
上一篇:最長壽也最默默無聞的皇七女-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洋務運動失敗原因-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