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千寵愛在一身
——翻云覆雨的萬貴妃
一位比皇帝年長近20歲的妃子,竟能集萬千寵愛于一身,力壓前后兩位皇后,成為實際上的六宮之首。這位傳奇的妃子就是明憲宗的萬貴妃。萬貴妃做了20余年有實無名的皇后,驕縱橫行,翻云覆雨,迫害后宮妃嬪,結納朝廷大臣,即便如此也不失寵于明憲宗。她何以專寵一生?又落得怎樣的結局?
一妃力壓兩后
在中國歷史上,后宮得寵的妃子數不勝數,但沒有一位像萬貴妃一樣離奇。她比明憲宗朱見深足足大了19歲,卻能得皇帝專寵,讓明憲宗的兩位皇后一位被廢,另一位成為傀儡。
天順八年(1464),明英宗去世,太子朱見深即位,史稱明憲宗。明憲宗登基后,便迫不及待地將宮女出身的萬氏立為嬪妃,并向錢太后、周太后奏請立萬氏為后。這一年,明憲宗18歲,萬氏37歲。宮中一片嘩然,兩位太后以萬氏年長且出身卑微為由,不準立其為后。后來,太后和皇帝經反復商議,決定冊立年輕貌美的吳氏為皇后。
然而,明憲宗對這位吳皇后并不感興趣,仍一心戀著萬妃,不但經常留宿在她的宮中,還對她百般呵護,寵愛有加。后宮嬪妃都感到十分不解,怎么也想不明白這個年長色衰的萬妃有什么魅力,吳皇后更引以為奇恥大辱。而萬妃恃寵而驕,根本不把吳皇后看在眼里,時常當面頂撞和奚落吳皇后。
一次,吳皇后看不慣萬妃的驕縱,當面斥責了她。萬妃也毫不示弱,對吳皇后惡語相向。吳皇后一氣之下,命宮女對萬妃施以杖責。依照禮法,皇后對言語不敬的嬪妃進行處罰并無過錯。然而備受寵愛的萬妃如何受得了這等委屈,連忙跑到明憲宗面前告狀。明憲宗看到萬妃身上的傷痕,心痛萬分,要去找吳皇后評理。萬妃趁勢哭哭啼啼地說:“既然皇后看臣妾不順眼,皇上就把臣妾趕出宮去吧,省得臣妾再被打罵……”明憲宗大怒,立即奏請太后說:“吳皇后舉止不端,不守禮法,應予廢黜。”兩位太后十分驚訝地說:“皇后才冊封了一個月就被廢掉,豈不惹人笑話?”無奈明憲宗執意廢后,太后也只得恩準。于是,可憐的吳皇后位子還沒坐穩,就被打入了冷宮。
吳皇后被廢,明憲宗再次提出立萬妃為后的想法。然而,太后仍以同樣的理由回絕了。于是,賢妃王氏被冊立為皇后。有了前車之鑒,王皇后再也不敢得罪萬妃,終日唯唯諾諾,謙遜謹慎,實際上把后宮實權都移交給了萬妃。在此后的20余年中,萬妃成為真正的后宮之主。
人們不禁疑惑,一位出身卑微、年老色衰的女人,為什么能牢牢抓住明憲宗的心呢?這一切還要從萬氏的生平說起。
明憲宗的精神支柱
據《明史》記載,萬氏是山東諸城人,四歲進宮,成為明英宗時孫太后(明憲宗的祖母)的宮女。對于萬氏的名字,正史沒有記載,野史多稱萬氏小名為“貞兒”。萬氏自幼聰明伶俐,能說會道,善于逢迎,深得孫太后喜愛。
正統十四年(1449),明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蒙古瓦剌部擄走后,孫太后和朝臣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帝,史稱“明代宗”,并冊立時年2歲的朱見深為皇太子。為了照顧好年幼的太子,孫太后派21歲的宮女萬氏侍奉太子左右。從此,萬氏開始進入了朱見深的生活。
朱見深是一個位置很尷尬的小太子,當朝皇帝是自己的叔父,親生父親從瓦剌回京后又被幽禁起來,宮中各色人等對他都不冷不熱。特殊的童年生活,使朱見深從小寡言少語、性格內向。在朱見深的童年生活中,萬氏是唯一一位與他朝夕相處、悉心照料他的女性。
景泰三年(1452),根基已穩的明代宗決定改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于是廢黜朱見深太子之位,降為“沂王”。這一年,朱見深才5歲,卻已嘗盡了世態炎涼。他不但受到宮中人的孤立和歧視,還隨時有可能被禁閉,甚至被處死,天天都生活在恐懼的氛圍中。這種暗淡無光的日子一過就是五年。在朱見深最絕望的這五年中,萬氏始終陪伴在他身邊,不但悉心照料他的飲食起居,也給了他精神上的支持。此時的朱見深,對萬氏已經有了母親般的依賴感。
五年后,明英宗重新奪回帝位,朱見深也恢復了太子身份。盡管重獲榮耀,但此時的朱見深已經再也離不開萬氏。即便登基以后,明憲宗仍然需要萬氏日夜陪伴左右。據史料記載,朱見深一直有嚴重的口吃,懼怕與群臣說話,所以上朝時如果準奏,往往只說一個“是”字。然而,下朝后回到萬妃住處,明憲宗便又感到自由自在,沒有壓力。《明史》記載說,明憲宗每次游幸,萬妃必身穿戎裝,騎馬前驅。一些現代心理學家經過分析認為,這樣能夠帶給明憲宗安全感。
于是,憑借多年的陪伴與精神的支持,萬氏始終占據明憲宗心中最重要的位置,而這也是她日后弄權營私、翻云覆雨最大的資本。
土木之變
明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族瓦剌部落率軍南下,侵擾明朝。明英宗不顧群臣的勸阻,執意御駕親征。結果,戰事剛一拉開,明英宗就被瓦剌軍隊生擒而去,50多萬明軍很快被擊潰,死傷過半。這場戰役發生在土木堡,史稱“土木之變”。
明英宗被俘后,北京城遭到瓦剌軍隊圍攻。大臣于謙率軍抗敵,擊退了敵軍。后來,群臣擁立明英宗的弟弟明代宗登基。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一年后,明英宗竟被釋放,平安歸來。這時,明代宗已沒有讓位的意思,明英宗只好做了形同虛設的太上皇。天順元年(1457),明英宗發動政變,重新奪回皇位。明英宗的一去一回,是朱見深幼年時的兩大變故,對他的性格和偏好產生了直接影響。
翻云覆雨弄陰謀
萬妃專寵后宮,卻并不滿足。她自知出身卑賤,才貌都不出眾,年紀又與太后差不多,很難登上皇后的寶座。于是她便寄希望于早日誕下皇子,母以子貴,日后能榮升為太后。
由于明憲宗的專寵,萬妃的這個愿望很快就達成了。明憲宗成化二年(1466),37歲的萬妃產下了皇長子。明憲宗大喜,立即加封她為皇貴妃。然而,這個皇子未滿周歲便夭折了,更為不幸的是,萬貴妃自此失去了生育能力。盡管明憲宗還是一如既往地寵愛她,但她卻極度心理失衡,自此容不得其他嬪妃懷胎。
據《明史》記載,宮中一旦哪位嬪妃有了身孕,萬貴妃便不擇手段給她灌湯藥,將腹中胎兒墮掉。嬪妃們懾于萬貴妃的權勢,都敢怒而不敢言。一晃幾年過去了,明憲宗仍沒有子嗣。朝臣們都對此憂心忡忡,紛紛進言勸明憲宗“雨露均沾”,即多臨幸其他嬪妃。明憲宗只說:“這是朕自己的事情,自會做主。”
萬貴妃越發驕縱,對內結納宦官,對外拉攏朝臣,權勢越來越大。佞臣梁芳、錢能、鄭忠、汪直等人為了討好萬貴妃,以宮廷采辦為名大肆搜刮民脂,傾盡府庫錢財,購買奇珍異寶進獻給萬貴妃。朝臣萬安也千方百計巴結萬貴妃,不惜把自己變成萬貴妃的侄子輩,最終竟爬到了大學士的位置。對于萬貴妃的恣意妄為,明憲宗自然心知肚明,但只是聽之任之。
然而,令萬貴妃意想不到的是,成化十一年(1475),后宮中卻突然“冒”出了一個6歲的皇子。原來,六年前,在宮中專職守內藏的女史紀氏,因一次偶然的機會得明憲宗臨幸而懷孕。萬貴妃風聞此事后,令紀氏打胎。但派去督辦此事的人不忍心殘害皇家血脈,便假稱紀氏是病痞,并未懷孕。后來,紀氏在安樂堂(宮中有過失或患病的宮人所居之處)生下了一個男孩。她怕因此惹來殺身之禍,于是悄悄委托太監張敏將孩子抱去溺死。張敏知道憲宗還沒有子嗣,便將這個孩子秘密哺養起來。一天,張敏為憲宗梳頭,憲宗對鏡感嘆:“老將至而無子。”張敏這才將事情和盤托出。“多年無子”的明憲宗喜不自禁,下詔立6歲的皇子朱祐樘為太子,加封其母紀氏為淑妃。
萬貴妃得知明憲宗“喜得皇子”的消息后,氣急敗壞地說:“這些奴才們竟敢騙我!”不久,太子的生母淑妃就暴亡了。朝野內外皆疑心是萬貴妃所為。周太后為了避免太子發生不測,趕緊將他接到自己的宮中,嚴加看護。無奈的萬貴妃只好不斷在明憲宗耳邊進讒言,要廢掉太子。與此同時,萬貴妃的親信宦官、朝臣也在明憲宗面前多番勸諫。后來,明憲宗終于決定廢黜太子,不料當年泰山突發地震,朝野皆認為廢太子之舉違背天意。明憲宗不免恐懼,這才作罷。
成化二十三年(1487),萬貴妃在毒打宮人時因痰厥而死。明憲宗悲痛欲絕,廢朝七日,為萬貴妃舉行了皇后級別的葬禮。他還哭著說:“萬貴妃這一走,朕還能活多久呢?”同年八月,明憲宗果然郁郁而終。
上一篇:一女系興亡——女真傳奇美女東哥
下一篇:不僅僅是為了公平——南北榜糊涂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