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滇黔韻·黔東南之旅·葛鏡橋·三夢虹映流
葛鏡橋在福泉縣城東南3公里的犀江上,為三孔石拱橋。橋身長52.7米,寬8.5米,高30余米。橋建于明代,主持興建者為葛鏡,故名葛鏡橋。由于砌橋石料光潔如玉、端方整齊,酷似豆腐,又稱“豆腐橋”。
犀江兩岸,地勢險要,巉巖峭壁,流水湍急,迂回成潭,水深莫測。此地為貴州通往湖廣古驛道所經之地,過去只能浮舟以渡,交通不便。明萬歷年間(1573—1620),里人平越衛指揮葛鏡主持建橋。初建于上游馬腰河,未建成即塌,因名“上倒橋”;繼建于下游鴨爪壩,也未成功,叫“下倒橋”;后建于五里橋地方,仍失敗,稱“中倒橋”。橋基遺址現仍依稀可見。葛鏡雖三次失敗,但意志更堅,表示:“吾當罄竭家產,以成此橋,如功再隳敗,將以身殉之耳!”前后經三十年,終于在犀江上把橋建成。清代總督張鶴鳴為表彰葛鏡建橋有功,命名葛鏡橋。橋頭石壁刻有歷代題詩,盛贊葛鏡橋和葛鏡,其中兩首寫道:“溪山險阻竟溝通,百尺橋橫峭壁中。砥柱江流石不轉,人謀亦可奪天工。”(朱扶樞)“崇山對峙樹聲幽,一曲長虹映碧流。最是犀江風景好,跨驢人去又回頭。”(劉增禮)葛鏡橋建成至今已三百六十多年,仍完好堅固。
民間傳說葛鏡橋的建成與著名道士張三豐三次托夢有關。相傳葛鏡建橋幾次失敗后,悶悶不樂,昏昏沉沉睡著了。矇眬中,張三豐趨步走來,對他說:“明天我到天上請一個比魯班還強的石匠,幫你們修橋!”第二天一早,一個駝背石匠前來幫忙。他背著工具在江邊敲敲打打轉了三天,然后不告而別。晚上,葛鏡夢中又得張三豐指點。葛鏡醒后,到岸邊察看,果然正如張三豐所說,在老石匠用錘子敲打的地方發現一團藍陰陰的磷火。石工們就在這里用繩子吊石頭砌基腳,試驗成功了,只是速度太慢,一天只能砌兩塊。晚上,張三豐又托夢指點:“明晚天上的師傅要來幫忙,望各家天黑之前各打好一鍋豆腐放在家門口。葛鏡遵照準備,將近午夜,張三豐來到犀江邊,呼來眾多山神、土地,把豆腐抬往巖坎向犀江拋去。只見豆腐一塊挨著一塊越堆越高,漸向江面延伸,“嚓”的一聲,堆砌的豆腐合攏,犀江橋在雞叫三遍時搭成了。為感謝張三豐,石工當天就在橋北修了一座道廟,供上張三豐像。大家將橋取名“葛鏡橋”,葛鏡提議叫“豆腐橋”,于是此橋即名葛鏡橋,又名豆腐橋。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黃花崗·三月黃花沾碧血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揚州之旅·茅山·三茅君與三茅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