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鄭燮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清代著名書畫家、文學家,揚州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揚州八怪” 之一。他出身貧苦,深知民間疾苦,曾發出 “天地間第一等人只有農夫,而士為四民之末” 的大膽議論。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曾任山東濰縣知縣,為官清廉,有政聲。因性情耿直,屢屢得罪豪紳,終遭罷官。后寓居揚州以賣畫為生。他的詩作真摯素樸,由心而發,寫有很多關心民生疾苦、痛斥貪官污吏的詩作。他強調作文須直達肺腑,“作文必欲法前古,婢學夫人徒自苦”,其散文也獨具一格。畫中尤擅蘭、竹。書法則真、草、隸、篆諸體相兼,以畫法入筆,用隸體參入行楷,自成一格,號稱 “六分半書”,后人稱之為 “亂石鋪街”。世間公認其詩、書、畫 “三絕”,作品深受人民群眾喜愛,聲名遠播海外。有《板橋集》行世。
趕秋集畫扇助貧
相傳,鄭板橋在濰縣當縣令時,秋季的一天,他微服趕集,見一位賣扇的老太太守著一堆扇子,因無人問津而發愁。鄭板橋走上前去,拿起一把扇子看,只見扇面素白如雪,無字無畫,而眼下秋涼,已錯過了用扇子的季節,自然也就沒有人來買了。經詢問,鄭板橋得知這位老太太家境十分貧困,便決定幫助她。
鄭板橋從一家商鋪借來了筆、墨、硯臺,揮筆潑墨。于是,凝翠青竹、吐香幽蘭、傲霜秋菊、落雪寒梅等一幅幅圖畫便飛到扇面上。再配上題詩,使扇面詩與畫相映成趣。
周圍趕集的看客見之,爭相購買。不一會兒工夫,一堆扇子便銷售一空。賣扇子的老太太自然是感激不盡。
鄭燮像
風神瀟灑寫蘭竹
鄭板橋善畫竹、蘭、石、松、菊等,而以疏朗勁健、風神瀟灑的蘭、竹最拿手。在他的扇面上,蘭、竹也是最常見的題材。歷來集存扇面的收藏家,都以家有鄭板橋蘭、竹扇面為莫大榮耀。
在藝術上,鄭板橋主張不泥古法,師法自然。他提出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繪畫三階段說,把深思熟慮的構思與熟練的筆墨技巧結合起來。為了畫竹,他每天到竹林散步,觀察竹的神態,有“板橋無竹不入居”之說。他無論搬到哪里,都先去種竹。他愛竹子才畫竹,贊美“風中雨中有聲,目中月中有影,詩中酒中有情,閑中悶中有伴”。對于竹,他有深于常人之情感,而這種情感始終支持他保持旺盛的畫竹激情。畫竹時,信筆揮灑,脫盡時習,“以草書之中堅長撇法運之”,收到了“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的藝術效果。鄭板橋所畫的竹氣韻生動,形神兼備,“意在筆先”,“趣在法外”。很多墨竹扇面都是寥寥幾筆,極力追求神情意趣。扇面題詩往往也很有意境,如:“敢云少少許,勝人多多許。努力作秋聲,瑤窗弄風雨。”他在借筆墨為天地萬物寫神的同時,也在抒發著自己內心的情感。
鄭板橋畫蘭,多為山野之蘭,以重墨草書之筆,盡寫蘭的爛漫天性。當時云南有一位和尚,畫蘭時用水噴灑,使畫產生新趣,許多人橫加譏嘲,而鄭板橋卻大為贊賞,認為在藝術上就要追求自己獨特的風貌。他畫石則骨法用筆,先勾出石的外貌輪廓,再配以蘭、竹,使扇面構圖極為和諧統一。
鄭板橋富有個性的扇畫,給清代畫壇帶來一股清新的活力,知識分子和勞動人民都將其視為珍寶,不惜重金爭購,廣為傳賞。
亂石鋪街“板橋體”
繪畫扇面而外,“板橋體”書法扇面也深得人們的喜愛。鄭板橋書法扇面的布局和結體,猶如亂石鋪街,大小參差,險中求奇,別具一格。其實,他的書法也是既有傳統功底,又有獨創精神的。他曾說過他的字是“蔡邕之體,鐘繇之筆,羲之之書,而實出己意”。他的字題在他的畫上,真是錦上添花,珠聯璧合。
興化鄭板橋故居
鄭板橋的書法熔真、草、隸、篆于一爐,號稱 “六分半書”,實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怪”。但他的怪是“恕不同人” 的怪,不愿流于凡俗的怪,而不是不要傳統的怪。他自己說過: “橫涂豎抹,要自筆筆在法中。” 又說: “必極工而后能寫意。”
鄭板橋以“板橋體”書寫的題畫詩跋,往往借題寓意,巧妙抒情,給他的扇面增添了無窮的魅力。這些出于真情實感的“掀天揭地之文,震電驚雷之字,呵神篤鬼之談,無古無今之畫”,不但震撼了當時的文壇畫苑,而且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墨竹》扇面 鄭燮
《書法》扇面 鄭燮
上一篇:印章趣談·鄭燮
下一篇:楹聯趣談·鄭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