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人物往往是寂寞的
南懷瑾先生說:古今中外,許多被后世認為是多么偉大,能影響千秋萬世的人物,在當時,大多數都是那么凄涼寂寞的。因為他們在生前不重視短見的唯利是圖,對自己個人,對國家天下事,都是以如此的人品風格來為人處世的……一個人先要養成會享受寂寞,那你就差不多了,可以了解人生了,才體會到人生更高遠的一層境界。
南先生此言,是說古今中外成就非凡的偉人,都是生前甘于寂寞,而身后留下萬世之名的。他們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他們沒有本事讓自己過得更好,讓自己門前熱鬧起來,而是他們有所不屑為之,有所不為,是為了有所為。
為了心中這個認定的“所為”,他們不肯向現實低頭,不與世人同流合污,不肯失去自我原則和節操,不降低自我生活的格調,保持人格、尊嚴和精神的獨立而自由的姿態,按照既定的方向生活,為此上下求索,百折不撓。一旦認定,就始終如一,善始善終,堅持一生。
而他們心中的這個“所為”,一般來說,是一般人不能理解的,所謂“雁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所以,他們要實現自己心中的目標,有“所為”,就要接受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挑戰,成功就成為更加困難的事情了。孟子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增益其所不能,然后……”凡是偉大人物,總要經受更多的人生磨難,才能有所成就,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甚至,其生是寂寞清苦一生,而身后才留名的。所謂“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偉大人物,在生前往往是寂寞的。
孔子生于亂世,周游列國四處碰壁,曾困于陳、蔡,無米斷炊,險些餓死道中。生前為實現政治理想而奔波,最終不能實現,轉而求諸于教育宏道育人,一生清苦,身后五百年,其學說才真正發揚光大,光照千秋。孫臏遭忌,在被剜去兩只膝蓋之后修成一部傳之后世的《孫臏兵法》。屈原被讒言所害,屢遭放逐,于三湘四水的荒蠻野嶺中賦得絕唱《離騷》。司馬遷生前寫下皇皇巨著《史記》,也是身后留名的。直言情理,受囚禁之大侮,領宮刑之奇恥,忍辱負重,嘔心瀝血方成一部“無韻之《離騷》”——《史記》……此外,像曹雪芹、沈從文、張愛玲,等等,哪一個不是生前寂寞,甚至被人誤解,而身后才被人們重新發現,大放光彩的呢?
但是,他們為什么選擇寂寞和清苦呢?難道不想風光舒服地活著?當然也想舒服地活,也有名利之求,但是,這些物質的、外在的東西,與他們內心的心志和節操比起來,當二者發生矛盾時,后者就變得更加可貴,不能失去了。作為人,有自己的原則和節操;作為知識分子,有自己的道義追求和文化理想,為此,高揚自我生命的尊嚴,絕不會為人左右,更不會受物質所奴役,失去人格與精神的獨立和自由。如孔子所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孟子所說,有一種“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的大丈夫氣概,如曾子所說,有知識分子的“弘毅”之精神,為此,甘于“安貧樂道”,能夠忍受物質的貧乏和生活的困苦磨難,能夠無視別人的誤解疏遠和孤獨寂寞,甚至是精神上的痛苦磨礪,在他看來,這一切都是為他的高尚理想而服務,來做鋪墊的,是上天對自己的考驗。當然,這不是自我麻醉,而是有著相當的自信和堅定為基礎的。
如南先生所說:有極少數的人,他始終漠視現實,為崇高的理想而努力,放棄自我而為天下人著想,不顧自己短暫一生的生活現實,而為千秋萬代著眼……像孔子、孟子他們,并不是不懂得怎樣去‘阿世茍合’,向世風所妥協,為了自己本身的現實利益,隨便去迎合別人的意見。實在是非不能也,是不肯為也。所以,他們的個性是寧可為真理正義窮困受苦,也不愿茍且現實而活,追求那些功名富貴。孟子說:“魚,是我喜歡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歡的,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只有舍棄魚而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愛好的,義理,也是我所愛好的,如果二者不可兼得,只有舍棄生命而取義理。”
所以,他們寧愿選擇讓自己心里舒服的,也是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永遠不失去內心的獨立不倚的姿態,專心致志做自己想做的,也認定的事情,生前寂寂無所謂,縱使身后無名也無所謂,只要自己喜歡,如孟子所說,對得起天地良心,于己于人都無悔,就可以問心無愧,心安理得了。此所謂君子也。偉人首先在人格上是高大的,因其高大,才能真正成就利在千秋的偉業;因其高大,才能無所謂眼前的,現實的利益和成敗得失,窮通榮辱。
寂寞、苦難、不遇,對于他們,算得了什么呢?他們早已做好了準備。正好借此磨礪自己的意志品質,完善修養自己,提升智慧。也因此,他們能超越平凡,成就非凡,名留史冊。
上一篇:南懷瑾《什么是真正的智慧》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儒家對詩文的重視》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