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聯趣談·孫髯
孫髯(?~1775),字髯翁,號頤庵,陜西三原人。因其父在滇為官而居云南。喜愛詩文,名重一時,嘗與一些名人邀約出游,吟詩作畫,往還酬唱。其父去世后,家道衰落。晚年住在昆明圓通山咒蛟臺,以卜易為生,自號 “咒蛟老人”,又嘗以梅花自喻,自稱 “萬樹梅花一布衣”。一生勤奮,著述甚多,有《金沙詩草》《永言堂詩文集》等。
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 東驤神駿,西翥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霧鬢。更萍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負: 四圍香稻,萬頃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 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 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這是昆明大觀樓的一幅長聯,作者為孫髯翁。此聯氣勢磅礴,膾炙人口。其上聯主要是寫滇池風物,翻譯成白話是: “五百里浩瀚的滇池,突然躍入我的眼里。敞開衣襟,推開頭巾,真高興啊! 這日茫茫空闊無邊的滇海! 站在樓上,四面望去,那東邊的金馬山猶如神駿在奔騰; 西邊的碧雞山像鳳凰在展翅高飛; 北方的蛇山在蠕動; 南端的鶴山像仙鶴在扇動著潔白的雙翼。學者文人們,何不選擇這名勝的高樓登臨欣賞啊! 那碧波蕩漾的滇池里,一處處螃蟹和海螺狀的島嶼邊緣,真如少女的鬟髻和鬢發,在微風和薄霧中散發著幽香; 那田田的萍葉和瑟瑟的蘆葦像五彩繽紛的羽毛點綴著水中的云天和紅霞。不要辜負這美麗的境界吧: 滇池四周飄香的稻谷,波光萬頃的浪濤,六月盛夏的荷花,三月春風中的楊柳。”其下聯主要是寫云南的歷史,翻譯成白話是: “數千年興衰的歷史,都涌上了我的心頭。把酒杯舉向蒼穹,無限感嘆啊! 千年來的英雄豪杰都被滾滾的歷史長河流去了,而今還有誰在?我想起與云南有關的幾位英雄: 漢武帝為了打開西南通途,曾在長安鑿一個昆明池,練習水戰; 唐朝幾位皇帝統一了云南,冊封了南詔,立鐵柱刻頌功德; 宋太祖竟用鎮紙的玉斧,在地圖上一揮,讓大理自治; 而元朝的忽必烈跨著牛皮舟,先占云南,繼伐中原。一幕幕偉大壯烈的場面,英雄們真是費盡了移山的心力。但結果就好像彩樓簾外縈繞的朝云,珠簾還來不及卷起,而這些朝云就消失在瀟瀟的暮雨中了。那些紀功頌德的詞句都成了斷碣殘碑,埋沒在夕陽和農家的炊煙里。永遠留給我們的是什么呢?那寺廟里傳出來的幾杵鐘聲,江岸邊點點的漁家燈火,天上南飛的兩行秋雁,還有睡在山林的文人雅士醒來后的一身清霜! ”上下聯各90字,全聯共180個字,一氣呵成。古往今來,被多少人稱頌不已!被譽為海內第一長聯,以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長聯懸掛在滇池畔大觀樓前。大觀樓在今昆明大觀公園內。園林初辟于明代,明黔國公沐氏鎮守云南,曾在滇池訓練水師,開辟花園,以供小憩。后來有僧人在這里建寺講經。園初名“近華浦”,清代從昆明城開挖運河至近華浦,逐漸繁華,成為昆明名勝。大觀樓初建于清朝康熙年間,樓前懸掛的孫髯翁長聯為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書寫并刊刻,后于咸豐七年(1857年)毀于兵燹,現存三層樓宇系同治五年(1866年)所建。現長聯為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云南劍川縣人趙藩重書。長聯為木制,長5米,寬約0.65米,瓦形,陰文楷體,藍地金字,清新動人。
昆明大觀樓
關于長聯的遭遇,還有一段趣話。清道光年間,阮元就任云貴總督,讀大觀樓長聯后,覺得聯中有“漢、唐、宋、元之偉業豐功,總歸空”之意,是影射“我朝”,遂擅加篡改,摘下原聯,掛出新聯。頃刻,昆明人士嘩然,紛紛加以斥責。當時有人作了一首打油詩譏諷他: “軟煙袋不通,蘿卜韭菜蔥。擅改古人對,笑煞孫髯翁。”阮元離任后,人們又重新掛出了孫髯翁的原作。郭沫若1961年游大觀樓后曾賦詩一首: “果然一大觀,山水喚憑欄。睡佛云中逸,滇池海樣寬。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我亦披襟久,雄心溢兩間。”“睡佛” 指的是昆明的西山。郭沫若用“巨筆信如椽” 高度評價了孫髯翁的大觀樓長聯,與阮元擅改此聯恰成鮮明對比。
此聯作者孫髯翁晚年窮困潦倒,據說他曾在云南彌勒縣教過書。死后葬在彌勒縣城西新瓦房村。墳墓簡單樸素,一個不大的墳丘,墓碑上鐫刻著“滇南名士孫髯翁先生之墓”,前面有兩根石柱,上刻一副挽聯: “古冢城西留傲骨,名士滇南一布衣。”
大觀樓長聯
上一篇:楹聯趣談·孫中山
下一篇:收藏趣談·安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