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繭紙入昭陵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曾親自為《晉書》作《王羲之傳論》,極力推崇五書。他不惜重金,廣搜天下羲之遺墨,前后共得大王真跡三千六百幅,以一丈二尺裝成一軸,時時觀賞,心摹手追,樂此不疲。雖然世間王書幾乎被他搜羅殆盡,但唯獨缺少王書珍品《蘭亭序》。這幅由鼠須筆、蠶繭紙書成的名帖是王羲之當年在蘭亭修禊宴飲時的神來之筆,日后雖重寫數本,均不及原稿,因此自己也極為珍視,交與子孫珍藏,傳至七世孫陳代書家智永時,因他在吳興永欣寺出家為僧,沒有后代,便傳給弟子辯才。辯才在屋梁上鑿暗檻收藏,秘不示人。太宗經過仔細推究,斷定《蘭亭序》在辯才手中,三次召他查詢,辯才均謊稱不知。于是,太宗便采納尚書右仆射房玄齡的計策,派監察御史蕭翼偽裝成商人與辯才交往,逐步取得了他的信任,用自己所帶的內府中的王書真跡引出辯才手中的《蘭亭序》,然后乘隙竊走。太宗得帖后,欣喜萬分,放在座位旁早晚觀賞把玩。又命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四人各拓摹數本,賜給太子,諸王及近臣。由于他的偏愛與大力提倡,一時間朝野上下,學王成風。除了輾轉摹寫之外,另創集王字刻碑新法。從此,神機流逸、遒媚纏綿的五氏書風便籠罩書壇。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太宗病臥玉華宮含風殿,臨終前對高宗李治提出以《蘭亭序》殉葬的要求。高宗遵其遺愿,用玉匣盛裝真跡隨葬于昭陵之中。以后,《蘭亭序》真跡便永絕人世,后人只能從唐人摹副本去想見真跡的豐采了。對真跡的來龍去脈、傳本的譜系真偽,千百年來人們聚訟不已,甚而在清末還有人否定《蘭亭》為羲之所書。此疑案由于真跡沉寂地下至今懸而無決。
李世民以書家慧眼,首先認識到王書特殊的藝術價值,又依靠帝王之尊,將其推至“書圣”寶座,使羲之聲名顯彰、書藝光大,故功垂后世。但他同樣以帝王之尊,將絕世珍品《蘭亭序》攫為己有,乃至殉葬昭陵、毀跡人間,以了其個人生死不渝的翰墨因緣,其罪責亦為千夫所指?!短m亭序》的遭遇說明,愛可興物,亦可毀物,是是非非,關鍵在于愛的重點。如果私欲迷亂理智,便會適得其反,對此,權柄在手者尤不可不慎。
上一篇:六鎮起義與民族團結問題
下一篇:蘭州織呢局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