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奢》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趙奢是戰國時期與廉頗一樣馳名的趙國名將。可是,關于他的生平事跡,史書記載的卻很簡略。趙惠文王時,趙奢以一個平民的身份投在平原君趙勝門下作食客。由于平原君的保薦,他才當了一個田部吏(主收田賦)的小官。任職期間,他積極執行惠文王“富國強兵”的政策,征國賦不論上下貴賤,執國法不畏王親國戚,頭角嶄露,政績蜚然。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趙奢再次得到平原君的薦擢,被任命為治理全國賦稅的總管。這給他提供了進一步施展才能的機會。在趙奢的積極努力下,時不逾年,趙國經濟得到發展,“國賦太平,民富而府庫實。”①這樣一來,他就成了趙國出色的理財家,并且可以躋身于廉頗、藺相如之列,商討軍國大事了。
兵 救 閼 與
據《史記·趙世家》記載,早在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趙奢就被任命為將軍,跨進軍事行列。第一仗,便是同東方大國齊國作戰。麥丘戰役,他大獲全勝,奪取了齊地麥丘,顯露出非凡的軍事才能。②這樣,既會用兵又通財政,趙奢的文韜武略就更加引人注目了。
周赧王四十五年(前270年),也就是趙奢治理全國賦稅的第二年,秦軍東向進攻韓國,把勢力推進到黃河北岸的上黨地區,并派重兵圍困閼與(今山西和順縣)。閼與,位于太行山的西側,瀕臨漳水,是韓國北端的重要據點。由于它東向與趙國相鄰,且距邯鄲很近,故秦軍的攻勢對趙國產生了直接威脅。倘該地歸秦,趙國就與秦國邊境相接了; 若該地歸韓,趙國起碼可以得到沁、漳上游這一塊緩沖地帶,在秦趙相爭中,就可以控制太行山這一重要軍事屏障。所以,趙惠文王從本國安全著想,決意同秦國爭奪上黨地區。
一天,趙王召廉頗商議,問閼與 “可救不? ”廉頗回答:“道遠險狹,難救。”①就是說: 從趙國越太行山而入韓地,中途地勢艱險,道路狹窄,難于發兵解救。趙王又問大將樂乘,樂乘的回答與廉頗相同。趙王得不到滿意的回答,便召趙奢商議。趙奢認為: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②就是說,“道遠險狹”這些客觀條件,對敵我雙方說來是相同的,這如同兩只老鼠在穴中爭斗一樣,勇敢者即可取勝。“狹路相逢勇者勝”的成語,便來源于此。趙奢此議與趙王不謀而合。于是,趙王任命趙奢為將,率軍往解閼與之圍。
當時,秦軍在圍困閼與的同時,已經作了防止趙軍出兵救援的準備。他們發兵一支,向東直插武安(今河北武安縣西南),以成犄角之勢,牽制趙軍行動。趙奢偵知秦軍這一部署,從邯鄲出發才三十里就下令安營扎寨,做出怯戰的樣子。他還下了一道軍令,向全軍明確規定: “有以軍事諫者死! ”③這時,秦軍已至武安,前鋒距趙軍很近,來勢洶洶,“鼓噪勒兵,武安屋瓦盡振”④,使趙軍望而生畏。趙軍中一位軍侯實在按捺不住,進見趙奢,要求“急救武安”⑤。趙奢立即將他斬首,同時命令軍中加固營壘,在營區周圍修筑了許多屏障,故意做出毫無進取的姿態。這樣,一直過了二十八天,趙軍除了增加壁壘,加強防御以外,別無動靜。秦軍頗以為怪,便派人到趙營觀察動靜。趙奢將計就計,對秦國間諜大加款待,示以假象,以惑其心,然后送其回營。秦國間諜回到武安后,向秦將回報了所見情形,秦將大喜,認為: 趙軍 “去國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①。隨之,放松了警惕。
趙奢送走了秦國間諜,立即作出決定,集合部隊,卷甲而趨,向西急進。沿途翻山越嶺,僅一日一夜②即抵達距離閼與五十里的地方。在這里,趙奢命令部隊修筑了許多壁壘,安營扎寨,待機向閼與進發。被拋在武安的秦軍聽說趙奢已至閼與,如夢方醒,慌忙調集兵力奔向閼與。由于趙軍遠離后方,孤軍獨進,形勢依然十分危險。這時,趙軍中有一位名叫許歷的軍士,向趙奢建議: “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 不然,必敗。”趙奢聞之有理,問他愿不愿接受軍令制裁。許歷表示 “請就鐵質之誅”③(愿受殺頭之刑)。其實,趙奢當初的禁諫令,只不過是為了隱蔽企圖,以免泄漏機密的權宜之計,此時早已不撤自銷了。于是,他指示許歷暫且退下,等待形勢發展。許歷回營后,見閼與山倚城聳立,形勢險要,據守此山,關系勝負,先機之利,刻不容緩。于是,他再次進見趙奢,獻計說: “先據北山上者勝,后至者敗。”④趙奢采納了許歷的主張,立刻發兵萬人,搶占了山頭。果然,秦軍后至,爭奪北山不得上,擁擠于山下,陷入十分被動的地位。趙軍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四散潰逃。閼與之圍隨之解除。班師回朝后,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封許歷為國尉。
趙奢兵救閼與的行動,抓住了秦軍先則驕橫,繼則懈怠的心理變化,運用示形于敵的假象,巧妙地麻痹了敵人,避開了敵人的鋒芒; 當進至閼與附近時,又充分利用了地勢,恰當地掌握了攻守和決戰的時機,從而達到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目的。此外,此時魏國派公子咎帶領銳師屯駐安邑,監視秦軍,使其有側后之憂,這也是趙軍能夠取勝的原因之一。
論兵 選將 治軍
閼與之戰結束后不到十年,趙奢就逝世了。他是否著有兵書,史料缺乏,幽渺難稽。但是,從他與大將田單的交談中可以看出,趙奢是精于韜略的。
周赧王五十年(前265年),齊國大將田單“將趙師而攻燕中陽,拔之; 又攻韓注人,拔之”①。第二年出任趙國丞相。田單自從大擺火牛陣,復興齊國之后,聲名赫赫,揚于諸侯。
一天,田單對趙奢說: 我并不是不佩服將軍的兵法,“所以不服者,獨將軍之用眾”。您的用眾,只不過是阻敵耕作,斷敵補給的 “坐而自破之道” ,這并不是我所希望做到的。過去“帝王之兵,所用者不過三萬,而天下服矣。今將軍必負(帶領)十萬、二十萬之眾乃用之,此單所不服也”。
趙奢對田單這一看法,尖銳地提出了批評。他認為田單并不懂得用兵之道,究其根本原因是“不明其時勢”。他用吳國干將之劍作比喻,闡述自己的見解。他說: 干將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盥器)”,不可謂不鋒利。但是對象不同,效果就迥然不同。 “薄(迫近)之柱上而擊之, 則折為三; 質之石上(以石為砧板)而擊之,則碎為百”。在今天的戰場上,如果仍以三萬之眾去抗擊強國之兵,就等于用干將之劍,“薄柱擊石”一般。
接著,他又向田單詳細地闡述了時勢變化同作戰方式、戰爭規模相互之間的關系。他說: “古者,四海之內分為萬國。城雖大,無過三百丈者; 人雖眾,無過三千家者。”然而現在是“古之為萬國者,分以為戰國七” ,“千丈之城,萬家之邑相望也”。時勢已發生了很大變化,戰爭的形式和規模也必須有相應的改變。例如 “齊以二十萬之眾攻荊,五年乃罷。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今天,齊國和韓國實力相當,以之進攻,難道以三萬之眾就能奏效嗎? “以三萬之眾,圍千丈之城”,不足圍城一角; 用之野戰,不足以實行包圍,你將怎么辦呢? 趙奢的一席話,說得田單“喟然太息”①,表示誠服。
趙奢向以審慎著稱。他認為“兵,死地也”②,是關系到全體軍民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他對于將領的選拔有著嚴格的要求: 必須知人選將,切忌任用那種輕狂不慎,只知夸夸其談,沒有實際才能的庸人。他的兒子趙括就是一個自認為 “天下莫能當”的空談家。趙括雖然 “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但趙奢卻認為兒子“不善”,趙國絕不能以趙括為將,“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后來的長平之戰,趙括兵敗身亡,趙奢不幸而言中,可謂知其子者莫若父。
趙奢之所以能夠指揮千軍萬馬,行如風,止如山,每戰必勝,還在他善于體察士卒的疾苦,注意團結部屬。他治軍上突出的特點是注意身教,為人表率。他身為國家名將,又治理全國賦稅,卻能廉潔奉公。平時 “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甚至 “受命之日,不問家事”。①因此,趙奢深得將士之心。
賞罰嚴明是趙奢治軍的又一特點。出師閼與,他頒布禁諫令,執法如山,毫不姑息。而且趙奢秉公執法是一貫的。早在他出任田部吏的時候,就有著照章辦事,不徇私情的政績。周赧王四十四年(前271年),趙奢任田部吏之時,到平原君家收租稅。可是,“平原君家不肯出租”② 。平原君趙勝,既是趙王的親族,又曾三次做過趙國的宰相,當時與齊國的孟嘗君、魏國的信陵君、楚國的春申君,有 “四君”或 “四公子” 之稱。不僅是趙國赫赫名人,而且在當時諸國之間也有很高的地位。更重要的是,趙奢能在趙國任職,正是平原君向趙王保薦的結果,似乎趙奢應當對平原君另眼看待,以報知遇之恩。但是,趙奢則不然。他認為,如果身為貴族,不遵法奉公,國家法律和國勢必然削弱,也危及貴族本身的利益,這是直接關系到趙國興衰存亡的大事。于是他連殺了平原君家九個管事人員,以示懲處。平原君聞知后非常惱怒,欲殺趙奢。趙奢義正辭嚴地向平原君說: “君于趙為貴公子,今縱君家不奉公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 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①甚至尖銳地指出: 君為貴戚,怎能置天下大事于不顧呢! 趙奢這一番話,不僅是從趙國利益出發,也是從平原君的切身利益出發的。因此,平原君不僅怒氣全消,而且以趙奢為賢才,再次向趙王薦舉。
趙奢死后,趙王為追念他為趙國所建立的功績,厚葬于邯鄲附近的西山,時人稱之為“馬服山”。
注釋
① 《資治通鑒》卷五,周赧王四十四年。② 《史記·趙世家》載: “十九年,……趙奢將,攻齊麥丘,取之。”麥丘,位于今山東商河西北。①②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③④⑤ 《資治通鑒》卷五,周赧王四十五年。①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② 《史記》載“二日一夜”,本處從《資治通鑒》之說。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④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① 《史記·趙世家》。中陽,燕國本無此地,中山國故城,有一名中人亭,時屬燕地,故疑中人之誤,該地位于今河北唐縣東北。注人,今河南臨汝縣西北。① 上述引文均見《戰國策》卷二十,趙策三,趙惠文王三十年。②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① 以上引文均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②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時間從《資治通鑒》之說。① 《資治通鑒》卷五,周赧王四十四年。
上一篇:《趙充國》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鄧艾》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