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亞夫》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周亞夫是漢初名將周勃的兒子,最初曾為河內(郡治在今河南武陟西南)太守。他治軍“持威重,執堅刃”①,威嚴持重,意志堅定,法令嚴明,特別是以細柳整軍與平定七王之亂聞名后世。
細 柳 整 軍
漢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年),匈奴進犯長安,漢文帝命劉禮、徐厲和周亞夫等人為將軍,分別領兵駐守霸上(今陜西西安市東南)、棘門(今陜西咸陽市東北)和細柳(今陜西咸陽市西南渭河北岸)防御匈奴。
一天,文帝到各軍駐地慰勞。去霸上和棘門勞軍時,文帝一行不受任何阻礙便直接進入軍營了,而且將領們都下馬迎送。當文帝去細柳營時,情況就迥然不同了。官兵們刀出鞘,箭上弦,弓拉滿,森嚴壁壘,宛如臨敵一般。文帝的前導人員被阻于營門。前導者聲稱是皇帝到了,為什么不大開營門放行?把守營門的都尉官回答說: “周將軍規定,軍營之中只受將軍的命令,不接受皇帝的命令?!边^了一會,文帝的輦駕到了,照樣進不了營門。于是文帝便命使臣持節詔告周亞夫: 皇帝前來勞軍。這樣,周亞夫才傳令打開營門。營門官告知說:將軍定下了規矩,在軍營里不許策馬疾馳! 文帝只得讓馭手勒韁徐行。周亞夫見皇帝到來,握著兵器作一個長揖說: 鎧甲在身,照規矩是不下拜的,臣只行軍禮,請陛下原諒。文帝見此,心中為之一動,鄭重其事地傾身撫了撫車前橫木表示尊重。慰勞完畢之后,返駕回宮。周亞夫并不遠送,仍然緊閉營門,嚴整如故。見此情形,“群臣皆驚”,都為亞夫如此怠慢皇帝而捏一把汗。然而文帝卻再三稱贊說: “哎呀,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呀! 霸上、棘門那里的軍隊,簡直如同兒戲,他們的將軍是可以襲擊并俘虜得到的。至于亞夫軍,誰敢侵犯他呢?”一月之后提升周亞夫為中尉(維持京城治安的武官)。文帝臨終時囑咐景帝: “即有緩急,周亞夫真可任將兵(萬一軍情緊急,周亞夫是可以做統帥的)”①。文帝死后周亞夫被晉升為車騎將軍。漢景帝繼位不久,果然發生了緊急軍情。
平 “七國之亂”
漢景帝繼位后第三年的春天,戰爭的烏云突然籠罩著西漢王朝的上空,發生了一場同姓王反對漢中央的吳楚 “七國之亂”。
這場戰爭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劉邦裂地封王的結果。原來,漢高帝劉邦在鎮壓了韓信等異姓王以后,并沒有認真總結封王割地的歷史教訓,又大封同姓子弟為王,并頒布命令:“非劉氏而王,天下共擊之”②,想通過血緣關系來維護中央政權。沒料到這些劉姓藩王隨著封國內經濟的發展,財富日增,勢力日強,逐漸割據一方,與漢中央分庭抗禮。御史大夫晁錯為了維護中央政權,獻“削藩”之策,主張削減各藩王封地,收歸中央。漢景帝接受了晁錯的建議,分別削減了他們一部分領地,各藩王對此大為不滿,于是膠西王(都城在高苑,今山東桓臺縣)、膠東王(都城在山東即墨)、菑川王(都城在劇,今山東壽光縣)、濟南王(都城在東平陵,今山東歷城)、楚王(都城在彭城,今江蘇徐州)、趙王(都城在邯鄲)和吳王(都城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北)互相勾結起來,以武力反叛漢中央。領頭的就是吳王劉濞。
劉濞是劉邦的侄子。劉邦封他為吳王時,曾拍著他的肩膀叮囑: “天下同姓為一家也,慎無(勿)反”,劉濞趕緊叩頭說: “不敢”①。但是劉濞利欲熏心,在封國內拼命擴大分封特權,發展實力,擴充軍隊,蓄謀有朝一日,奪取朝廷大權。漢景帝采納晁錯建議,實行“削蕃”,對劉濞無異是當頭一棒,劉濞決定聯絡楚、趙等七國藩王,以 “誅晁錯清君側”為名,首先發難。
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正月,吳王打起叛旗,發兵北上。其基本企圖是以諸王軍隊從南、東、北三方面包圍關中,夾擊長安,奪取漢朝天下。吳王率二十萬大軍從廣陵出發,北渡淮河,會合楚王的兵馬后,首先把進攻矛頭指向梁國。梁王是漢景帝的弟弟,梁國是吳楚進攻長安的必經之路,吳王以主力攻梁,另派精銳分隊潛赴崤(今函谷關南崤山)、澠(澠池)間設伏,準備阻擊從長安出發的漢中央軍。
漢景帝見吳楚等七王發動軍事進攻,先是取妥協政策,殺了晁錯,答應恢復藩王封地。但叛軍不以為然,繼續進攻。于是景帝決心發兵平叛。任命周亞夫為太尉(主管全國軍事,相當后來的兵部尚書),統率36將軍東向迎戰吳楚; 另派曲周侯酈寄攻趙,將軍欒布攻齊; 以竇嬰為大將軍屯兵滎陽,警戒齊趙等國。其基本企圖是: 分兵牽制齊、趙,集中力量打擊叛兵主力——吳楚兩軍。
周亞夫領受任務后,先向景帝分析了雙方軍事形勢,指出: “楚兵剽輕(勇猛輕捷),難與爭鋒,愿以梁委之(讓梁國給他打),絕其糧道,乃可制也”①。這無疑是一個積極防御的正確方針。周亞夫看到吳楚叛軍剽悍輕捷,氣焰囂張,正面迎戰難于取勝,因而提出以梁國軍隊牽制叛軍主力,疲憊消耗敵人,另以輕騎迂回敵后,襲其運輸線,待叛軍由強變弱后再與其決戰。這一方針得到景帝同意后,周亞夫率部由長安出發,準備經函谷關前出洛陽。軍行霸上,當地人趙涉攔馬獻策,他說: “吳王養了一批敢死勇士,預料將軍東趨洛陽,定會在崤山、澠池間設伏襲擊。用兵貴在神速秘密,將軍不如從藍田(今陜西藍田西南)出武關(今陜西商南東南),雖多用幾天時間,但可以平安抵達洛陽。”周亞夫一聽恍然大悟,于是采納了趙涉的建議,立即改變行軍路線,迅速由藍田出武關,經南陽趨洛陽,派兵搶占了滎陽,同時招降了洛陽游俠劇孟。周亞夫高興地說: “七國反,吾乘傳至此,不自意全。又以為諸侯已得劇孟,劇孟今無動。吾據滎陽,以東無足憂者”②。
由上可以看出,這時有兩件事使周亞夫非常高興。一是順利地占據了滎陽。滎陽是關東要地,控制南北交通,東阻吳楚,北拒齊趙,西屏關中,是兵家必爭之地。控制了滎陽,不僅占有武庫之器,據有敖倉之糧,保證了軍隊的物質供給,而且也扼制了京師大門,真是一舉多得。二是招納了洛陽俠士劇孟。為何一個俠士會使周亞夫如此興奮呢?原來,俠客是秦漢之際對社會影響極大的人物。他們伸張正義,扶危濟困,與封建統治階級矛盾很深卻深得人民群眾的喜愛。一般凡有對抗朝廷豪紳之事,必先結交游俠。劇孟是洛陽大俠,因行俠好義而名揚諸侯。周亞夫認為,要想戰勝七國叛軍,光靠軍事征討是不夠的,還要與叛軍爭奪人才,特別要籠絡像劇孟這樣交游很廣又很有號召力的人物。他認為: 當天下動亂的時候,宰相得到劇孟,就象征服了一個敵國一樣。可見周亞夫不僅有深遠的軍事戰略眼光,也有清醒的政治頭腦。他虛懷若谷,從善如流,廣羅人才,有力地促進了軍事斗爭的順利進行。
叛軍頭目吳王劉濞卻截然相反。他嫉賢妒能,剛愎自用,排斥了許多有識之士。出兵前,大將田祿伯曾獻分為主攻、助攻兩個作戰方向有正有奇的良策,提出愿率五萬精兵“別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長沙,入武關,與大王會”①。劉濞怕軍權旁落,拒絕了這一建議。又有一青年將軍獻策說: 楚軍應發揮步兵優勢,沿途不攻城奪地,而以迅速的行動搶占洛陽,憑借洛、滎之險,以會諸侯。劉濞又認為年輕人缺謀少慮、口出大話而不納其言,頑固地堅持他那套一線平推、有正無奇的錯誤方針。這樣一個目空一切的叛王又怎么能把洛陽一俠士放在眼里呢? 難怪周亞夫極為興奮又十分肯定地說: “吳楚舉大事而不求孟,吾知其無能為已矣”②。唐代詩人李白有詩為記: “吳楚弄兵無劇孟,亞夫咍爾為徒勞”③。
占有滎陽后,周亞夫立即派兵消滅了函谷關附近的叛軍伏兵,溝通了洛陽到長安的交通線,清除了側后隱患。
下一步該怎樣行動呢? 周亞夫本來胸有成竹,但為了慎重,他又虛心征求部下鄧都尉意見。鄧都尉說: “吳軍精銳,難與爭鋒,楚軍剽輕,不能持久,當今之計,不如引兵東向,扼守昌邑(今山東金鄉西北)。一面利用梁地消耗叛軍,另派一支輕騎迂回到淮泗口 (今江蘇淮陰縣西泗水入淮之口),截斷吳軍糧道。待到吳軍力疲糧盡,再以優勢兵力襲擊它,可一戰而勝”。周亞夫見鄧都尉意見與自己原作戰預案不謀而合,非常高興,遂決心照既定方案施行。于是待大將軍竇嬰進駐滎陽后,周亞夫立即率部進據昌邑,筑壘固守,坐等敵兵。
這時,吳楚叛軍連敗梁王軍隊,將梁王圍困雎陽(今河南商丘)。梁王幾次派人向亞夫求援,亞夫堅壁不出。梁王上訴于景帝,景帝為了應付太后,也只好詔令亞夫救援,亞夫仍置之不理。梁王見求救無效,只好拼死作戰。吳楚軍遭到頑強抗擊,軍隊受到很大損失,不得不放棄雎陽,尋找漢軍主力決戰。周亞夫將主力轉移到下邑(今安徽碭山),繼續調動疲憊叛軍,同時派出輕騎襲截叛軍糧道。
在下邑,漢軍高筑營壘,以逸待勞,任敵挑戰,堅壁不出。一次,吳楚軍采取聲東擊西戰法,以部分兵力佯攻漢軍營壘的東南角,暗以主力強攻西北角。周亞夫及時識破敵軍企圖,當吳軍進攻東南角時,他卻加強西北角的防御,使敵軍陰謀未能得逞。吳楚軍再次遭困于下邑,進退兩難,加上糧道被斷,軍心搖動,銳氣大減。周亞夫見兩軍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轉變,決定馬上由防御轉為進攻。趁叛軍后撤時機破壘而出,猛烈沖殺。叛軍一觸即潰。楚王劉戊自殺,吳王落荒而逃,后也被捕殺。北面欒布、酈寄兩軍也大獲全勝,七王反叛全被擊破。
經此一戰,漢景帝更加器重周亞夫,五年以后,拜其為丞相。
對于周亞夫這樣一位平定七國叛亂、維護國家統一作出杰出貢獻的將領,漢景帝也與他的先輩一樣,猜忌橫生,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周亞夫削職下獄。最后,一代名將,“不食五日,嘔血而死”。史學家司馬遷以委婉的筆觸,用沉痛的文外之意說: “足己為不學,守節不遜,終以窮困,悲夫! ”①
注釋
①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①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② 《史記·吳王濞列傳》。① 《史記·吳王濞列傳》。①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② 《史記· 吳王濞列傳》。① 《史記·吳王濞列傳》。② 《史記·游俠列傳》。③ 李白《梁甫吟》。咍,音孩,嗤笑貌。①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
上一篇:《吳起》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周亞夫》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