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雍
即趙武靈王,戰國時期著名政治謀略家。周顯王四十三年(前326),趙雍年少繼位,即位之初,正值公孫們為抗秦,發起“五國相王”,唯趙雍不愿稱王。仍令國人稱已為君,前307年,武靈王至黃華山見大臣樓緩,同他商議國事。武靈王說:“想成就高于世上的名聲,難免要遭受遺習舊俗的非難。我已決定,令趙國改穿胡服。”一番話,把樓緩說得點頭稱“善”。一日,大臣肥義侍于王前。武靈王向他講述到:“先主簡、襄,取利于胡人之鄉。今天,我欲承先王之業,何以至今不見有臣下助我?為困弱敵人,最好的辦法是用力少而功多,不過份勞累百姓而又能續往昔之功業?!彼又f:“大有高世之功者,負遺俗之累;有獨智之慮者,壓驁民之怨。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肥義答曰:“臣聞疑事無功,疑行無名。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二人商議后,武靈王主意已定。他頗為激動地說:“天下人可以笑我胡服,但胡服之功,必可使胡地、中山為趙國所有!”對于胡服、騎射,老臣公子成說:“中國是仁義之邦,用的是詩書禮樂,而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而怫學者,離中國,故臣愿王圖之。”趙武靈王聽后親自向公子成講解:“天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圣人觀鄉順宜,因事而制禮,所以利其民而厚其國也。”武國王一席話,誠摯而切于事理,中肯而合乎國情。前307年,《胡服令》頒布后,趙文等一班大臣出來“諫止”,勸王“勿服胡服”,莫如行古法方便。武靈王告訴他們:“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令?!壁w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使騎兵和騎射作為一種兵種和作戰方式,不僅在趙國而且很快地被中原各國相繼所采用。趙武靈王為實行胡服騎射,與習慣勢力做各種斗爭,表現出了一個政治家的雄才大略,同時表現了他的深謀遠濾以及在步驟上、策略上的審慎,在行動中捕捉時機的果斷,并取得明顯成效。前295年發兵攻打中心(今河北靈壽至唐縣一帶),破林胡(今內蒙古手和洗特附近)、樓煩(今山西西北)、雁門(今山西左主)等郡,國勢為之一振。后讓位給少子何,自號主文,引起內訌。他退兵沙丘(今河北平東北)宮,為亂兵所圍、餓死。
上一篇:趙普
下一篇:路易·波拿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