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狐德棻》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令狐德棻》人物故事小傳
令狐德棻(公元583—666年)唐宜州華原(今陜西耀縣)人。由隋入唐,仕至國子祭酒、崇賢館學士。精通史學。先后參與了《藝文類聚》、《周史》、《新禮》、《氏族志》、《晉書》的修撰。為唐代初期史學撰著的倡導者和組織者。
〔正 史〕
令狐德棻,宜州華原人,隋鴻臚少卿熙之子也。先居敦煌,代為河西右族。德棻博涉文史,早知名。大業末為藥城長,以世亂不就職。及義旗建,淮安王神通據太平宮,自稱總管,以德棻為記室參軍。高祖入關,引直大丞相府記室。武德元年,轉起居舍人,甚見親待。五年,遷秘書丞,與侍中陳叔達等受詔撰《藝文類聚》。高祖問德棻曰:“比者①,丈夫冠、婦人髻競為高大,何也?”對曰:“在人之身,冠為上飾,所以古人方諸君上。昔東晉之末,君弱臣強,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及宋武正位之后,君德尊嚴,衣服之制,俄亦變改。此即近事之征。”高祖然之。
時承喪亂之余,經籍亡逸,德棻奏請購募遺書,重加錢帛,增置楷書,令繕寫。數年間,群書略備。德棻嘗從容言于高祖曰:“竊見近代已來,多無正史,梁、陳及齊,猶有文籍。至周、隋遭大業離亂,多有遺闕。當今耳目猶接,尚有可憑,如更十數年后,恐事跡湮沒。陛下既受禪于隋,復承周氏歷數,國家二祖功業,并在周時。如文史不存,何以貽鑒今古?如臣愚見,并請修之。”高祖然其奏,下詔曰:
司典序言,史官記事,考論得失,究盡變通,所以裁成義類,懲惡勸善,多識前古,貽鑒將來。伏犧以降,周、秦斯及,兩漢傳緒,三國受命,迄于晉、宋,載籍備焉。自有魏南徙,乘機撫運,周、隋禪代,歷世相仍,梁氏稱邦,跨據淮海,齊遷龜鼎,陳建皇宗,莫不自命正朔,綿歷歲祀,各殊徽號,刪定禮儀。至于發跡開基,受終告代,嘉謀善政,名臣奇士,立言著績,無乏于時。然而簡牘未編,紀傳咸闕,炎涼已積,謠俗遷訛,余烈遺風,倏焉將墜。朕握圖馭宇,長世字人,方立典謨,永垂憲則。顧彼湮落,用深軫悼,有懷撰次,實資良直。中書令蕭瑀、給事中王敬業、著作郎殷聞禮可修《魏史》,侍中陳叔達、秘書丞令狐德棻、太史令庾儉可修《周史》,兼中書令封德彝、中書舍人顏師古可修《隋史》,大理卿崔善為、中書舍人孔紹安、太子洗馬蕭德言可修《梁史》,太子詹事裴矩、兼吏部郎中祖孝孫、前秘書丞魏征可修《齊史》,秘書監竇琎、給事中歐陽詢、秦王文學姚思廉可修《陳史》。務加詳核,博采舊聞,義在不刊,書法無隱。
瑀等受詔,歷數年,竟不能就而罷。
貞觀三年,太宗復敕修撰,乃令德棻與秘書郎岑文本修《周史》,中書舍人李百藥修《齊史》,著作郎姚思廉修《梁》、《陳史》,秘書監魏征修《隋史》,與尚書左仆射房玄齡總監諸代史。眾議以《魏史》既有魏收、魏澹二家,已為詳備,遂不復修。德棻又奏引殿中侍御史崔仁師佐修《周史》,德棻仍總知類會《梁》、《陳》、《齊》、《隋》諸史。武德已來創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六年,累遷禮部侍郎,兼修國史,賜爵彭城男。十年,以修《周史》賜絹四百匹。十一年,修《新禮》成,進爵為子。又以撰《氏族志》成,賜帛二百匹。十五年,轉太子右庶子,承乾敗,隨例除名,十八年,起為雅州刺史,以公事免。尋有詔改撰《晉書》,房玄齡奏德棻令預修撰,當時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為首,其體制多取決焉。書成,除秘書少監。
永徽元年,又受詔撰定律令,復為禮部侍郎,兼弘文館學士,監修國史及《五代史志》。尋遷太常卿,兼弘文館學士。
時高宗初嗣位,留心政道,嘗召宰臣及弘文館學士于中華殿而問曰:“何者為王道、霸道?又孰為先后?”德棻對曰:“王道任德,霸道任刑。自三王已上,皆行王道;唯秦任霸術;漢則雜而行之;魏、晉已下,王、霸俱失。如欲用之,王道為最,而行之為難。”高宗曰:“今之所行,何政為要?”德棻對曰:“古者為政,清其心,簡其事,以此為本。當今天下無虞②,年谷豐稔,薄賦斂,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為政之要道,莫過于此。”高宗曰:“政道莫尚于無為也。”又問曰:“禹、湯何以興?桀、紂何以亡?”德棻對曰:“《傳》稱:‘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二主惑于妹喜、妲己,誅戮諫者,造炮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高宗甚悅,既罷,各賜以繒彩。
四年,遷國子祭酒,以修貞觀十三年以后實錄功,賜物四百段,兼授崇賢館學士。尋又撰《高宗實錄》三十卷,進爵為公。龍朔二年,表請致仕,許之,仍加金紫光祿大夫。乾封元年,卒于家,年八十四,謚曰憲。德棻暮年尤勤于著述,國家凡有修撰,無不參預。
《舊唐書·令狐德棻傳》卷七三
[注 釋]
①比者:近比。②無虞:無事。虞,誤。
上一篇:《樂羊子妻》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樂羊子妻》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侯覽》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侯覽》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