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敵之隙: 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曹魏》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蜀諸葛亮聽說曹休戰(zhàn)敗,魏軍東下,關中虛弱,打算出兵攻魏,群臣對能否取勝多存懷疑。諸葛亮向劉禪進言說:“先帝深深憂慮的是漢和魏賊不能同時并立,帝王基業(yè)不能偏安于蜀地,所以托付我討伐敵人。以先帝的英明,度量我的才干,當然了解我討伐敵人的能力不足而敵人強大;但是不討伐敵人,帝王的基業(yè)也會滅亡,只是坐等失敗,還不如去討伐敵人呢!所以,托付我這一重任不加懷疑。我自從接受命令的那一天起,睡覺不安穩(wěn),吃飯沒滋味。想著要北伐敵人,應當先安定南方,所以五月渡過瀘水,深入偏遠荒蠻地區(qū)。我不是不愛惜自己,是考慮到帝王的基業(yè),不可以在蜀都偏安,所以頂著危難來繼承先帝的遺志,但議論的人認為這不是好辦法。如今敵人剛剛在西面的祁山之役中疲憊不堪,又對東吳用兵,兵法上有乘敵人疲勞之機的說法,這正是進舉的時機。謹請讓我陳述下列事項:漢高祖劉邦明如日月,謀臣智謀深遠,但也歷經危難,受過重創(chuàng)、危難之后,才轉而安定天下。如今陛下比不上高帝,謀臣不如張良、陳平,而打算用持久之計取勝,坐收統(tǒng)一天下之利,這是我不敢懈怠的第一個原因。劉繇、王朗各自占據(jù)州郡,談論安危之計,動輒引證圣人之言,然而對人疑忌滿腹,辦事眾難填胸,今年不打仗,明年不征戰(zhàn),使得孫策安然強大起來,以至于吞并了江東,這是我不敢懈怠的第二個原因。曹操的智謀超過別人,指揮作戰(zhàn)好似孫武、吳起,但也曾在南陽被困,烏巢遇險,祁連臨危,黎陽受逼,幾乎敗于伯山,差一點死在潼關,然后才篡得天下,獲一時平定; 何況我才疏力弱,而想不經過危難就平定天下,這是我不敢懈怠的第三個原因。曹操五次攻打昌霸不能攻下,四次跨越巢湖不能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謀害他,委任夏侯淵而夏侯淵敗亡;先帝每每稱贊曹操是英才,還有這些失誤,何況我是庸才,怎能必勝! 這是我不敢懈怠的第四個原因。自從我到了漢中,只經過一年時間,竟喪亡了趙云、陽群、馬玉、閻芝、丁立、 白壽、劉郃、 鄧銅等和曲長、 屯將七十余人, 突將、 無前, 賨叟、青羌、散騎、武騎一千余人,都是幾十年之內,從四面八方集合起來的精英,不是一州所能具有;如果再過幾年,就要損失三分之二,還能用什么去打垮敵人呢?這是我不敢懈怠的第五個原因。如今民眾貧困、兵士疲乏,可是國家大事不可停息,那么原地駐守和出兵進取,付出的辛勞和費用正好相等,而不乘關中空虛的時機進攻敵人,打算以一州之地同敵人長期對峙,這是我不敢懈怠的第六個原因。心中難以平靜下來的是天下大事,以先帝在楚地戰(zhàn)敗,當時曹操拍手高興,說天下已定。然而后來先帝東連孫吳、西取益州,揮師北伐,殺了夏侯淵,這是曹操失策而漢朝大業(yè)將要成功了。但后東吳又違背盟約,關羽敗亡,秭歸受挫,曹丕稱帝。世上事情都是如此曲折,實在難以預料。我只有鞠躬盡力,死而后已,至于成敗得失,不是我的見識所能預見的了。”
十二月,諸葛亮率領大軍從散關出發(fā),包圍陳倉,陳倉早已有準備,諸葛亮未能攻下來。諸葛亮讓郝昭同鄉(xiāng)人靳詳在城外遠遠地勸說郝昭,郝昭在城樓上對靳詳說:“魏國的法律,您是熟悉的,我的為人,您是了解的。我深受國恩而且門第崇高,您不必多說,我只有一死而已。您回去告訴諸葛亮,就來攻打吧。”靳詳把郝昭的話告訴了諸葛亮,諸葛亮又讓靳詳再次勸說郝昭,說“兵眾懸殊,抵擋不住,何必白白自取毀滅”。郝昭對靳詳說: “前面已說定了,我認識您,箭可不認識您。”靳詳只好返回。諸葛亮自以為幾萬兵馬,而郝昭才有一千多兵眾,又估計東來的救兵未必就能趕到,于是進軍攻打郝昭,架引云梯,出動沖車進逼城池,郝昭便以火箭迎射漢軍的云梯,云梯燃燒起來,梯上的人都被燒死,郝昭又用繩子系上石磨,擲擊蜀軍的沖車,沖車被擊毀。諸葛亮又制做了數(shù)百尺高的井欄,以向城中射箭,用土塊填塞護城的壕溝,想直接攀登城墻; 郝昭又在城內筑起一道城墻。諸葛亮又挖地道,想從地道進入城里,郝昭又在城內挖橫向地道進行攔截。晝夜攻守相持了二十多天。
曹真派遣將軍費耀等援救郝昭。曹叡召見在方城的張郃,命他攻擊諸葛亮。曹叡又親自來到河南城,擺下酒席為張郃送行,問張郃道:“等將軍趕到,諸葛亮是否已經取得了陳倉呢?”張郃了解諸葛亮深入作戰(zhàn)缺乏糧食,屈指算一下說: “等到我到了那里,諸葛亮已經撤走了?!睆堗A日夜兼程趕路,還沒到達,諸葛亮的糧食已盡,領兵退去。將軍王雙追趕,被諸葛亮擊殺。曹叡頒布詔書賜郝昭關內侯的爵位。
諸葛亮伐魏韜略的根據(jù)是:以攻為守,乘虛而入,而屯兵于堅城之下,糧草不足,敵援已至,無利而退。
上一篇:《乘亂掩擊:曹操擊走張魯》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乘敵之隙,縱橫捭闔》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