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晚期形勢(1908年)
1840至1911年,是中國人民抗擊西方列強侵略和反對封建壓迫的重要歷史時期。這個時期,中國由獨立的封建國家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
當中國封建制度走向沒落、清王朝由盛轉衰之際,西方資本主義列強正處于實行炮艦政策、向世界各地侵略擴張的時期。1840年,英國首先發動了侵華的第一次鴉片戰爭,廣大愛國軍民雖然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最終仍然失利。1842年,清朝廷被迫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鴉片戰爭后,清王朝進一步加緊了對人民的搜刮和壓迫,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終于爆發了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農民起義。1851年,太平軍在金田(今廣西桂平北)起義后北上,打破清軍圍剿,攻占武昌后,沿長江東下,1853年占領江寧(今江蘇南京),在此建都,改稱天京。爾后進行北伐、西征,但對近在咫尺、威脅最大的江北、江南清軍大營,卻未采取任何積極行動。直到清軍殲滅了北伐軍和上海小刀會起義部隊、轉移兵力向天京進逼時,方從西征軍中調兵回援,擊潰了清軍江南、江北大營(1856年),解除了肘腋之患。但此時太平天國領導集團發生分裂,相互傾軋,形勢急劇惡化。此后,太平軍失去了戰略主動權,由戰略進攻逐漸轉為戰略防御。
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戰爭前期主要在以廣州為中心的沿海進行,后期則在北方的大沽、天津及京師(今北京)進行。戰爭歷時4年,清朝廷戰敗,先后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俄國也趁火打劫,乘勢迫使清朝廷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和《北京條約》,分別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多萬平方千米和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強行奪去。
英法聯軍進攻中國沿海期間,清軍正集中兵力進攻太平軍。至1858年,清軍攻占鎮江、揚州,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再次包圍天京;西線湘軍也攻占了九江,太平軍在湖北、江西控制的州縣,大部為清軍占領。洪秀全為挽救戰局,任用李秀成、陳玉成等青年將領,在浦口、三河鎮兩戰役中取得勝利,穩定了局勢。為解天京之圍,李秀成以“圍魏救趙”戰術痛殲江南大營清軍,并乘勝經營蘇南地區。此時,曾國藩所率湘軍在西線包圍了重要戰略要地安慶,控制了長江中游。至1862年,湘軍相繼攻占安慶、合肥,并乘勢包圍了天京。太平軍控制的江浙地區,在淮軍及中英、中法混合組建的“常勝軍”、“常捷軍”協同進攻下,至1863年亦全部失去。1864年,清軍攻占天京,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失敗。
太平軍失敗后,活動于長江以北的捻軍與太平軍余部會合,在賴文光、張宗禹領導下繼續進行反清戰爭。新捻軍“易步為騎”,實施流動作戰。曾在魯山之戰、高樓寨之戰中大敗清軍,殲滅清科爾沁親王僧格林沁部。清朝廷遂命曾國藩率湘、淮軍進攻捻軍,但無成效。清朝廷又以李鴻章為欽差大臣,專辦剿捻軍務。1868年,賴文光率領的東捻軍在揚州、張宗禹率領的西捻軍在山東茌平分別失敗。
太平軍、捻軍與清軍作戰期間,東南、西南、西北各地,先后爆發了各族人民的反清武裝斗爭。其中規模較大、時間較長的有:陳開、張秀眉、杜文秀、李永和等領導的起義及陜甘回民起義。這些起義先后被清軍鎮壓。
1865年,中亞霍罕國(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貴族阿古柏在英國支持下率軍侵入新疆,強占中國大片領土,建立所謂“哲德沙爾汗國”。沙皇俄國亦乘機侵占中國新疆的伊犁地區。清朝廷任左宗棠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1876至1878年,左宗棠率清軍取得了收復新疆戰爭的勝利。并乘勢加強與沙俄的外交談判,于1881年收復伊犁地區。
1883年,侵入越南的法國軍隊,向駐屯越南北部的清軍進攻,挑起了中法戰爭。1884年,法軍又突襲福建馬尾清海軍基地,隨后進攻中國臺灣,封鎖中國沿海。清朝廷下令宣戰,清軍先后挫敗進攻臺灣、鎮海的法軍后,1885年又于鎮南關(今廣西憑祥友誼關)重創法軍,并乘勝克復諒山,扭轉了戰局。
1894年7月,日本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史稱“甲午戰爭”。至1895年2月,日軍攻占中國威海衛城,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清朝廷被迫與日本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日本侵占了中國臺灣省。
甲午戰爭后,中國人民與帝國主義的矛盾更趨激化。1899年,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次年,列強以保護其在華利益為借口,由英、俄、日、美、德、法、意、奧八國組成聯軍入侵中國。清軍一度與義和團在天津、京師等地聯合抗擊侵略軍。京師陷落后,慈禧太后及光緒帝逃往西安,八國聯軍占領了張家口、娘子關等要地。沙俄乘機派軍十余萬分路侵入中國東北,強占了黑龍江、吉林、奉天的部分地區。清朝廷被迫于1901年簽訂了又一個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4年,英國趁日、俄兩國爭奪中國東北地區之際,再次武裝入侵西藏,迫使清朝廷與之簽訂條約,攫取了更多政治、經濟特權。
帝國主義列強的瘋狂侵略,使中國亡國危機更為嚴重。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認識到清朝統治是中國強國御侮的最大障礙,決心以武裝革命推翻清王朝。為此,他們在國外積極培訓骨干,在國內多方運動會黨和新軍,連年發動武裝起義。幾經挫折,堅持不懈,終于在1911年武昌起義后推翻清王朝,史稱“辛亥革命”,建立中華民國。
上一篇:《清朝形勢(180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神農氏伐斧燧氏之戰(約公元前5世紀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