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遇》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遇》人物故事小傳
王遇,生卒年不詳,本名他惡,字慶時,馮翊李潤鎮(今陜西高陵北)人,羌族,南北朝時期北魏宦官。王遇世為羌中強族。坐事被處腐刑,沒為宦官。為文明太后寵信,歷任中散、內行令、中曹給事史、華州刺史,封宕昌公。后以謗議之罪,除名為民。宣武帝時,兼將作大匠,擅長營造宮室屋宇,拜光祿大夫,恢復舊爵。后死于任上。
[正 史]
王遇,字慶時,本名他惡,馮詡李潤鎮①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姓鉗耳,世宗②時復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恒為渠長。父守貴,為郡功曹卒。遇既貴,追贈安西將軍、秦州刺史、澄城公。
遇坐事腐刑③,為中散,遷內行令、中曹給事中,加員外散騎常侍,右將軍,賜爵富平子。遷散騎常侍④、安西將軍,進爵宕昌公。拜尚書,轉吏部尚書,仍常侍。例降為侯。出為安西將軍、華州刺史,加散騎常侍。
幽后之前廢也,遇頗言其過。及后進幸,高祖⑤對李沖等申后無咎,而稱遇謗議之事。沖言:“果爾,遇合死也。”高祖曰:“遇舊人,未忍盡之,當止黜廢耳。”送遣御史馳驛免遇官,奪其爵,收衣冠,以民還私第。世宗初,兼將作大匠⑥,末幾拜光祿大夫,復奪爵。
廢后馮氏之為尼也,公私罕相供恤。遇自以常更奉接,往來祇謁,不替舊敬,衣食雜物,每有薦奉,后皆受而不讓。又至其館,遇夫妻迎送謁伏,侍立執臣妾之禮。
遇性巧,強于部分。北都方山靈泉道俗居宇及文明太后陵廟、洛京東郊馬射壇殿,修廣文昭太后墓園,太極殿及東西兩堂、內外諸門制度,皆遇監作。雖年在耆老,朝夕不倦,跨鞍驅馳,與少壯者均其勞逸。又長于人事,留意酒食之間,每逢僚舊,具設肴果,觴膳精豐。
然競于榮利,趨求勢門。趙修之寵也,遇往還宗承,受敕為之監作第宅,增于本旨,笞擊作人,莫不嗟怒。
卒于官。初,遇之疾也,太傅、北海王與太妃俱往臨問,視其危惙,為之泣下,其善奉諸貴,致相悲悼如此。贈使持節、鎮西將軍、雍州刺史,侯如故。
始,遇與抱嶷并為文明太后所寵,前后賜以奴婢數百人,馬牛羊他物稱是,二人俱號富室。
遇養弟子厲,本郡太守,稍遷至右軍將,襲爵宕昌侯,產業有過于遇時。
《魏書》卷九四
[注 釋]
①馮詡李潤鎮:今陜西高陵北。②世宗:南北朝時期北魏宣武帝元恪。公元500—515年在位。③腐刑:古代毀除罪人性功能或生殖功能之肉刑。④散騎常侍:皇帝侍從官員,負責規勸進諫。⑤高祖: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⑥將作大匠:官名。秦置。掌治宮室。
上一篇:《王羲之》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王羲之》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由吾道榮》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由吾道榮》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