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英宗皇后錢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明英宗皇后錢氏》人物故事小傳
錢氏(公元?—1468年),海州(在今江蘇連云港西南)人。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被冊立為皇后。土木之變發生后,錢氏先是傾盡全力營救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其后又對已返回京師僻居南宮郁悶不樂的英宗百般勸慰,因此明宗特別感激錢氏,留下遺命,要求后世子孫和朝臣在錢氏死后同他合葬一處。憲宗朱見深即位,尊錢氏為慈懿皇太后。公元1468年,錢氏死。憲宗生母周太后不愿錢氏與英宗合葬,于是與力主合葬之議的近百位大臣發生對立。百官伏地于文華門外,放聲大哭,要求批準合葬,聲震闕庭。憲宗無奈,只得答應。上錢氏謚為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圣睿皇后。
〔正 史〕
英宗孝莊皇后錢氏,海州①人。正統七年②立為后。帝憫后族單微,欲侯之,后輒遜謝。故后家獨無封。英宗北狩③,傾中宮貲佐迎駕。夜哀泣吁天,倦即臥地,損一股。以哭泣復損一目。英宗在南宮,不自得,后曲為慰解。后無子,周貴妃有子,立為皇太子。英宗大漸,遺命曰:“錢皇后千秋萬歲后,與朕同葬。”大學士李賢退而書之冊。
憲宗立,上兩宮徽號,下廷臣議。太監夏時希貴妃意,傳諭獨尊貴妃為皇太后。大學士李賢、彭時力爭。乃兩宮并尊,而稱后為慈懿皇太后。及營裕陵,賢、時請營三壙。下廷議。夏時復言不可,事竟寢。
成化四年④六月,太后崩,周太后不欲后合葬。帝使夏時、懷恩⑤召大臣議。彭時首對曰:“合葬裕陵,主祔廟,定禮也。”翼日,帝召問,時對如前。帝曰:“朕豈不知,慮他日妨母后耳。”時曰:“皇上孝事兩宮,圣德彰聞。禮之所合,孝之所歸也。”商輅亦言:“不祔葬,損圣德。”劉定之曰:“孝從義,不從命。”帝默然久之,曰:“不從命尚得為孝耶!”時力請合葬裕陵左,而虛右以待周太后。已,復與大臣疏爭,帝再下廷議。吏部尚書李秉、禮部尚書姚夔集廷臣九十九人議,皆請如時言。帝曰:“卿等言是,顧朕屢請太后未得命。乖禮非孝,違親亦非孝。”明日,詹事柯潛、給事中魏元等上疏,又明日,夔等合疏上,皆執議如初。中旨猶諭別擇葬地。于是百官伏哭文華門外。帝命群臣退。眾叩頭,不得旨不敢退。自巳至申,乃得允。眾呼萬歲出。事詳時、夔傳中。是年七月,上尊謚曰:孝莊獻穆弘惠顯仁恭天欽圣睿皇后,祔太廟。九月合葬裕陵,異隧,距英宗玄堂數丈許,中窒之,虛右壙以待周太后,其隧獨通,而奉先殿祭,亦不設后主。
弘治十七年,周太后崩。孝宗御便殿,出裕陵圖,示大學士劉健、謝遷、李東陽曰:“陵有二隧,若者窒,若者可通往來,皆先朝內臣所為,此未合禮。昨見成化間彭時、姚夔等章奏,先朝大臣為國如此,先帝亦不得已耳。欽天監⑦言通隧上干先帝陵堂,恐動地脈,朕已面折之。窒則天地閉塞,通則風氣流行。”健等因力贊。帝復問袝廟禮,健等言:“祔二后,自唐始也。襯三后,自宋始也,漢以前一帝一后。曩者定議合祔,孝莊太后居左,今大行太皇太后居右,且引唐、宋故事為證,臣等以此不敢復論。”帝曰:“二后已非,況復三后。”遷曰:“宋袝三后,一繼立,一生母也。”帝曰:“事須師古,太皇太后鞠育朕躬,朕豈敢忘,顧私情耳。祖宗來,一帝一后。今并祔,壞禮自朕始。且奉先殿祭皇祖,特座一飯一匙而已。夫孝穆皇太后,朕生母也,別祀之奉慈殿。今仁壽宮前殿稍寬,朕欲奉太皇太后于此,他日奉孝穆皇太后于后,歲時祭享,如太廟。”于是命群臣詳議。議上,將建新廟,欽天監奉年方有礙。廷議諸暫祀周太后于奉慈殿,稱孝肅太皇太后。殿在奉先殿西,帝以祀孝穆,至是中奉孝肅而徙孝穆居左焉。帝始欲通隧,亦以陰陽家言不果行。
《明史》卷一一三
〔注 釋〕
①海州:治所在今江蘇連云港市附近。②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③北狩:英宗在位時,明朝國勢衰落。公元1449年蒙古瓦剌部也先引兵南下,英宗在太監王振挾持下“親征”,在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被圍,50萬明軍全部覆沒,英宗被俘,史稱土木之變。當時的明朝官僚諱言英宗被俘,將此事稱為“北狩”。④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⑤懷恩:明宮太監,憲宗朝時執掌司禮監,為人正直敢言,不避威權。
〔相關史料〕
(成化四年六月)甲寅,慈懿皇太后崩。遺詔曰:“予以菲德,獲配英宗皇帝,奉承宗廟,輯寧邦家,多歷年所。不幸裕陵上賓,予惸嫠鮮祜,賴今皇帝荷天之休,光嗣丕圖,海宇奠安,予與皇太后同受天下至養。又四五載,慈孝雍和,亦既兩盡。茲予壽令有盡,永終天年,復侍先帝左右,素愿無歉焉。永惟祖宗創業垂統,弘大崇重,皇帝直以萬幾為意,不得過于哀戚。”云云。
明·談遷:《國榷》卷三五
上一篇:《明成祖皇后徐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明成祖皇后徐氏》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曇霍》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曇霍》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