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武帝宇文邕》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北周武帝宇文邕》人物故事小傳
北周武帝宇文邕,字禰羅突,文帝宇文泰第四子,母叱奴太后。魏大統九年(公元543年)生,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卒,終年36歲。
宇文邕初封輔城郡公,孝閔帝時拜大將軍,明帝即位后封大司空,進封魯國公。武成二年(公元560年)四月,晉國公宇文護毒死周明帝,立宇文邕為帝,時年18歲。
宇文邕名為皇帝,但朝政大權掌握在宇文護手中。他不甘心受制于人,遂于天和七年(公元572年)三月殺掉宇文護,歸政于己。接著,武帝對政治實行多方改革,釋放官私奴婢,嚴禁佛道并提倡儒學。他采用大量召募漢人當府兵的方式,有效削弱了士族門閥地主的地方武裝勢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建德六年(公元577年),武帝出兵滅掉北齊,又在攻伐陳國的戰爭中奪得大片土地,統一了北方和南方部分地區。他擬平息突厥,統一全國,在對突厥作戰時病重,返回長安后去世,葬孝陵,謚曰高祖武皇帝。
[正史]
高祖武皇帝諱邕,字禰羅突,太祖第四子也。母曰叱奴太后。大統九年,生于同州。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太祖異之,曰:“成吾志者,必此兒也。”武成二年夏四月,世宗崩,遺詔傳帝位于高祖。壬寅,即皇帝位。保定元年春正月戊申,以大冢宰、晉國公護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令五府總于天官。(略)天和六年九月癸酉,省掖庭四夷樂①、后宮羅綺工人五百余人。(略)建德元年三月丙辰,誅大冢宰晉國公護。大赦,改元,罷中外府。癸亥詔曰:“(略)為政欲靜,靜在寧民;為治欲安,安在息役。頃②興造無度,征發不已,加以頻歲師旅,農畝廢業。去秋災蝗,年谷不登,民有散亡,家空杼軸③。(略)自今正調以外,無妄征發④。(略)”十二月庚寅,以上善殿壯麗、遂焚之。(略)三年五月丙子,初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略)建德四年秋七月丙子,召大將軍以上于大德殿,帝曰:“太祖神武膺運,創造王基。兵威所監,有征無戰。唯彼偽齊,猶懷跋扈。雖復戎車屢駕⑤,而大勛未集。朕以寡昧,纂承鴻緒。往以政出權宰,無所措懷。自親覽萬機,便圖東討。惡衣菲食,繕甲治兵,數年以來,戰備稍足。而偽主昏虐,恣行無道,伐暴除亂,斯實其時。今欲數道出兵,水陸兼進,王公以為何如?”群臣咸稱善。(略)六年春正月壬辰,帝至鄴。齊主先于城外掘塹豎柵。癸巳,帝率諸軍圍之,齊人拒守,諸軍奮擊,大破之,遂平鄴。齊主先送其母并妻子于青州,及城陷,乃率數十騎走青州。遣大將軍尉遲勤率二千騎追之。己亥,尉遲勤擒齊主及其太子恒于青州。辛丑,詔曰:“偽齊叛渙,竊有漳濱,世縱淫風,事窮雕飾。(略)朕菲食薄衣,以弘風教,追念生民之費,尚想力役之勞。方當易茲弊俗,率歸節儉。其東山、南園及三臺可并毀撤。瓦木諸物,凡入用者,盡賜下民。山園之田,各還本主。”二月癸丑,詔曰:“(略)自偽武平三年以來,河南諸州之民,偽齊被掠為奴婢者,不問官私,并宜放免。其住在淮南者,亦即聽還,愿住淮北者,可隨便安置。其有癃殘孤老,饑餒絕食,不能自存者,仰刺史守令及親民長司,躬自檢校。無親屬者,所在給其衣食,務使存濟。”五月己丑,詔曰:“往者,冢臣專任,制度有違,正殿別寢,事窮壯麗。(略)東夏初平,民未見德,率先海內,宜自朕始。其露寢、會義、崇信、含仁、云和、思齊諸殿等,農隙⑥之時,悉可毀撤。雕縷之物,并賜貧民。”戊戌,詔曰:“京師宮殿,已從撤毀。并、鄴二所,華侈過度。(略)諸堂殿壯麗,并宜除蕩,甍宇雜物,分賜窮民。”(略)宣政元年夏四月庚申,突厥入寇幽州,殺掠吏民,議將討之。五月己丑,帝總戎北伐。癸巳,帝不豫。丙申,詔停諸軍事。六月丁酉,帝疾甚,還京。其夜,崩于乘輿。時年三十六。(略)帝沉毅有智謀。初以晉公護專權,常自晦跡⑦,人莫測其深淺。及誅護之后,始親萬機。克己勵精,聽覽不怠。用法嚴整,多所罪殺。群下畏服,莫不肅然。身衣布袍,寢布被,無金寶之飾,諸宮殿華綺者,皆撤毀之。后宮嬪御,不過十余人,以海內未康,銳情教習。平齊之役,見軍士有跣行⑧者,帝親脫靴以賜之。每宴會將士,必自執杯勸酒,或手付賜物。至于征伐之處,躬在行陣⑨。性又果決,能斷大事。故能得士卒死力,以弱制強。破齊之后,遂欲窮兵極武,平突厥,定江南,一二年間,必使天下一統,此其志也。
史臣曰:“自東西否隔,二國爭強,戎馬生郊,干戈日用,兵連禍結,力敵勢均。疆埸之事,一彼一此。高祖纘業,未親萬機,慮遠謀深,以蒙養正。及英威電發,朝政惟新。內難既除,外略方始。乃苦心焦思,克己勵精,勞役為士卒之先,居處同匹夫之儉。修富民之政,務強兵之術。乘仇人之有釁,顧大道而推亡。五年之間,大勛斯集。攄祖宗之宿憤,拯東夏之阽危,盛矣哉,其有成功者也。若使翌日之瘳無爽,經營之志獲申,黷武窮兵,雖見譏于良史,雄圖遠略,足方駕于前王者歟。
《周書·武帝紀》
〔注釋〕
①省掖庭四夷樂:掖庭指皇宮內部,意即全國不事歌舞等奢侈娛樂。②頃:過去。③杼軸:織布機。④無妄征發:不準亂加賦稅。⑤戎車屢駕:多次從事戰爭。⑥農隙:農閑。⑦晦跡:不露真實意圖。⑧跣行:赤腳而行。⑨躬在行陣:親臨戰場。
〔相關史料〕
宣帝太建四年。初,周太祖為魏相,立左右十二軍,總屬相府。太祖殂,皆受晉公護處分①,凡所征發,非護書不行。護第屯兵侍衛,盛于宮闕,諸子、僚屬,皆貪殘恣橫,士民患之。周主深知晦匿,無所關預②,人不測其淺深。(略)帝每于禁中見護,常行家人禮,太后賜護坐,帝立侍于旁。丙辰,護自同州還長安,帝御文安殿見之。因引護入含仁殿謁太后,且謂之曰:“太后春秋高③,頗好飲酒,雖屢諫,未蒙垂納,兄今入朝,愿更啟請。”因出懷中《酒誥》授之,曰:“以此諫太后。”護既入,如帝所戒讀《酒誥》;未畢,帝以玉珽自后擊之,護踣于地。帝令宦者何泉以御刀斫之,泉惶懼,斫不能傷。衛公直匿于戶內,躍出,斬之。(略)九年春正月甲午,周主入鄴。齊國子博士長樂熊安生博通《五經》,聞周主入鄴,遽令掃門。家人怪而問之,安生曰:“周帝重道尊儒,必將見我。”俄而周主幸其家,不聽拜,親執其手,引與同進,賞賜甚厚,給安車駟馬以自隨。(略)夏四月,周主以李德林為內史上士,自是詔誥格式及用山東人物,并以委之。帝從容謂群臣曰:“我常日唯聞李德林名,復見其為齊朝作詔書移檄,正謂是天上人,豈言今日得其驅使。”
《通鑒紀事本末·周滅齊》
[注釋]
①處分:節制,管理。②關預:干涉。③春秋高:年紀已大。
上一篇:《北周宣帝宇文赟》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北周宣帝宇文赟》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北魏宣武帝皇后胡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北魏宣武帝皇后胡氏》人物故事小傳